首页 理论教育方声洞写给父亲的家书:中华名人家书

方声洞写给父亲的家书:中华名人家书

【摘要】:在留学期间,方声洞担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同盟会福建支部长等职。第二天下午5时30分,方声洞等人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就在这场战斗中,方声洞阵亡。[4]颖:王颖,方声洞的妻子,同盟会会员。方声洞写此信时,王颖在日本。[5]旭:方声洞的儿子。为了祖国光复,为了人民的幸福,明知此行九死一生,但方声洞却义无反顾。

父亲大人膝下[1],跪禀者[2]

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3]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迩者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

兹附上致颖[4]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5]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为国报仇也。临书不尽企祷之至。

敬请万福金安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广州城,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姐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方声洞(1886—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在汉口进新制学堂上学。1902年,方声洞随兄姊留学日本,在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第二年,方声洞加入拒俄义勇队,从此立志实行革命。同盟会成立后,方声洞和哥哥方声涛、姐姐方君瑛以及嫂子都先后加入,可谓全家参与革命。在留学期间,方声洞担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同盟会福建支部长等职。1911年年初,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同盟会十四支部长林文回国参与筹划,方声洞留日继任支部长。2月,他押运军火回国接济。3月28日抵达广州。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在起义的前一天,他给父亲写下一封诀别家书,说明自己以身殉国的原因,并对身后事做了安排。

第二天下午5时30分,方声洞等人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可总督署攻下之后,人们却没有发现总督张鸣岐的身影,于是他们当即离开督署,突围转战到双门底,准备再次攻打督练公所。就在这场战斗中,方声洞阵亡。广州起义结束以后,人们收殓了革命者72具遗骸,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远在海外的孙中山闻讯后叹息道:“吾党青年,付之一炬。”黄兴为烈士敬赠联道:“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www.chuimin.cn)

[1] 膝下:旧式书信用语。用于给父母或祖父母开头称呼之下,为敬辞。

[2] 跪禀者:旧式书信用语。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禀,报告。

[3] 第:但。

[4] 颖:王颖,方声洞的妻子,同盟会会员。二人于1908年结婚,随后同去日本就学于千叶医学校。方声洞写此信时,王颖在日本。

[5] 旭:方声洞的儿子。

这封革命者用生命谱写的战斗乐章可谓豪气冲天、言辞悲壮。信中数百字,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将革命烈士从容赴死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战场之上兵戎相见,生死就在一线,马上就要开赴战场,方声洞在信中没有表现出对生的留恋与不舍,满腔的革命热情让他坚定了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他在信中把自己舍身救国的原因详细告诉父亲,强调:“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他在给妻子的信中也认为:“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为了祖国光复,为了人民的幸福,明知此行九死一生,但方声洞却义无反顾。他坚定的态度凸显出一个革命者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同时也显现出革命英雄面对牺牲时的大无畏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