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共同生活。5月30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这封信,他信中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情况,并表达了对妻子的惦念。“小莲蓬”的来源则是在两人分别后,鲁迅在一封寄给妻子的信中,附有一张画有枇杷和一张画有莲蓬的两张信纸。鲁迅由原来通信时的“广平兄”改称“小莲蓬而小刺猬”,从他对许广平的称呼改变来看,他们的感情日见亲密、浓厚。......
2023-12-03
父亲大人膝下[1],跪禀者[2]:
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3]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迩者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
兹附上致颖[4]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5]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为国报仇也。临书不尽企祷之至。
敬请万福金安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广州城,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姐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方声洞(1886—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在汉口进新制学堂上学。1902年,方声洞随兄姊留学日本,在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第二年,方声洞加入拒俄义勇队,从此立志实行革命。同盟会成立后,方声洞和哥哥方声涛、姐姐方君瑛以及嫂子都先后加入,可谓全家参与革命。在留学期间,方声洞担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同盟会福建支部长等职。1911年年初,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同盟会十四支部长林文回国参与筹划,方声洞留日继任支部长。2月,他押运军火回国接济。3月28日抵达广州。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在起义的前一天,他给父亲写下一封诀别家书,说明自己以身殉国的原因,并对身后事做了安排。
第二天下午5时30分,方声洞等人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可总督署攻下之后,人们却没有发现总督张鸣岐的身影,于是他们当即离开督署,突围转战到双门底,准备再次攻打督练公所。就在这场战斗中,方声洞阵亡。广州起义结束以后,人们收殓了革命者72具遗骸,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远在海外的孙中山闻讯后叹息道:“吾党青年,付之一炬。”黄兴为烈士敬赠联道:“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www.chuimin.cn)
[1] 膝下:旧式书信用语。用于给父母或祖父母开头称呼之下,为敬辞。
[2] 跪禀者:旧式书信用语。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禀,报告。
[3] 第:但。
[4] 颖:王颖,方声洞的妻子,同盟会会员。二人于1908年结婚,随后同去日本就学于千叶医学校。方声洞写此信时,王颖在日本。
[5] 旭:方声洞的儿子。
这封革命者用生命谱写的战斗乐章可谓豪气冲天、言辞悲壮。信中数百字,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将革命烈士从容赴死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战场之上兵戎相见,生死就在一线,马上就要开赴战场,方声洞在信中没有表现出对生的留恋与不舍,满腔的革命热情让他坚定了挽救国家危亡的决心。他在信中把自己舍身救国的原因详细告诉父亲,强调:“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他在给妻子的信中也认为:“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为了祖国光复,为了人民的幸福,明知此行九死一生,但方声洞却义无反顾。他坚定的态度凸显出一个革命者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同时也显现出革命英雄面对牺牲时的大无畏气概。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1927年10月,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共同生活。5月30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这封信,他信中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情况,并表达了对妻子的惦念。“小莲蓬”的来源则是在两人分别后,鲁迅在一封寄给妻子的信中,附有一张画有枇杷和一张画有莲蓬的两张信纸。鲁迅由原来通信时的“广平兄”改称“小莲蓬而小刺猬”,从他对许广平的称呼改变来看,他们的感情日见亲密、浓厚。......
2023-12-03
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被称为小说的“铁笔”、“圣手”。1957年,赵树理再次回到山西农村,但由于担心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赵广建的工作和思想问题,特别是女儿“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让赵树理觉得应该进行批评与教育,所以写下这封信。这封赵树理给女儿的信,乍一看劝诫批评多于爱女之情,然而赵树理在劝诫女儿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劳动观表现出来,仔细品味,这也是一种爱,一种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的爱。......
2023-12-03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故予从前限功课教诸弟,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同治年间,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并在死后赐谥号文正,故后人称曾文正公。因此后人评价这部家书完全可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2023-12-03
蔡锷对袁世凯此举极为不满,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借口逃出北京,自日本转道昆明。在毕节驻扎期间,蔡锷写下了这封与妻子潘蕙英的信。[1]次:旧时写给妻子的信,台头下常用“妆次”,以示亲密。在这封家书中,蔡锷首先将当时的战争形势向妻子作了介绍,同时也谈及未来的作战计划,此时的蔡锷信心满满,从心底流露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作为驰骋沙场的老将,他认为自己指挥的军队“必能操胜算”。......
2023-12-03
陶晓光是陶行知的次子。远在重庆的陶行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打电话向儿子要回了假证明,并且给儿子写了这封信,连带着一张真实的证明材料寄了回去,对儿子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当得知儿子开具假证明书时,陶行知立刻予以纠正,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陶行知对此也是为儿子做过打算的。对儿子的学习和工作,陶行知做出了明确的教育引导,体现了他弃虚务实、诚实做人的高尚道德品格。......
2023-12-03
袁枚不但诗文精彩,他的书信也写得极有特色,其书信大都收录在《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这是他写给弟弟袁香亭的一封信,是《小仓山房诗文集》中的精彩之作。[1]阿通:袁枚的儿子。可以想象,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高理想就是科举中第,而袁枚的这一思想和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事实证明袁枚的思想是科学的。......
2023-12-03
纪晓岚从小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同时也深受父亲影响,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问与日俱增。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因此久不在家的纪晓岚首先就向妻子提出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在和妻子谈到教育子女原则时,纪晓岚认为必须要做到四戒、四宜。纪晓岚被称为一代通儒,是因其博学多才,涉猎较广,从这封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斑。......
2023-12-03
章炳麟,晚清时候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这封信就是他在被软禁期间写的,随着一件自己的旧衣服一起寄给了新婚不久的妻子汤国黎。章炳麟的这封信虽然没有一般给妻子的信的那种你侬我侬的甜言蜜语,但是我们在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到他那种对妻子的深沉的爱恋与思念,同时这封信也寄托了他对革命事业成功的无限向往与期待。章炳麟对于生与死的态度是非常达观的。......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