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南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南

【摘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该具有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由这4个要素就构成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模式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应该具有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由这4个要素就构成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每一个教学模式均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模式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和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他们特别关注学习者的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这些是导致人与人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罗杰斯认为,人们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有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如何学习则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真实(真诚)、尊重、关注、接纳、移情性理解。而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视听辅导材料、课程计划、丰富的书籍、演示和讲解等。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此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身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通过“同化”与“顺应”可以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们共同参与交流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所有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所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他认为只有那种高于个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之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适的教学目标。

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指出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在观察过程中又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图1-2)。其中注意过程调节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念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www.chuimin.cn)

图1-2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功能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功能目标,或者说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目标而设计、创立的。功能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和“有多大的”效用所做的预先估计。

(三)实现条件

这是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达到一定功能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效。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

(四)活动程序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以及各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等。一般来说,活动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在时间顺序上的实施。由于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学内容的展开顺序、教学方法交替顺序,又有学生内在复杂的心理活动顺序,所以活动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