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会标榜中日提携,“保全支那”。1898年6月,进步党元老铃木重远在进步党党报上撰文,明确提倡中日提携下的“保全中国论”。然而,在这一期党报上,岛田三郎的“保全中国论”腔调却完全不同。......
2023-12-03
甲午战败的刺激和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了中国的部分士绅阶层和知识分子的觉醒。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奏《应诏统筹全局折》。6月11日,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奖励工商、废除八股文、设置京师大学堂、启用人才等政策,开始了内政上以日本为榜样,外交上“联英联日以拒俄”的戊戌变法。康有为甚至向光绪帝提出了留下来访的伊藤博文为宰相或顾问主持维新的建议。
戊戌变法是中国真正向近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开端,对于日本的亚洲主义者和中日同盟论者来说,是一件牵动了神经、看到了希望的大事件。的确,变法之初,日本各界普遍持欢迎态度。陆羯南主持的《日本》认为,戊戌维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日本应抓住时机诱导清朝进行制度改革。
国权主义者德富苏峰旗下的《国民新闻》认为:“促使支那人一大觉醒确实是我国朝野人士的一大责任”,日本政府要获取清政府的信任,以使中国的所有改革事业都依赖日本。
伊藤博文控制的《东京日日新闻》建议政府对中国的改革“宜尽量支援指点”。甚至连“脱亚论”者福泽谕吉主持的《时事新报》也认为,变法是中国迈入文明之门的举措,而“以日本为师”对中国最为有利。
然而,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清政府的百日维新夭折。于是日本的舆论风向逆转,戊戌变法“过激论”成为主流。
1898年11月10日,刚从中国考察回国的伊藤博文接受宪政党的邀请,在山县首相、桂太郎陆相等内阁重臣参加的会谈中表明了对戊戌变法“过激”的看法。他说:中国的改革、改良无论如何也是必要的,但是,我并不认可其改革的顺序与阶梯……彼之大国对数千年继承下来的文物制度进行有效改革,绝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后来为袁世凯子嗣担任家教的有贺长雄也在《外交时报》上撰文,指出变法“过激”,同时分析了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可能途径。他写道:
清国政变以来兹已一月有余,事态渐渐明了。清国皇帝过分急于改革,采纳康有为、梁启超、李端棻、杨深仁、杨锐、徐仁铸、林旭、康广仁、徐仁庆等人之奏议,频行急进之政,故招来西太后及保守朝臣之反动。然此乃政府内部之纷争,既不是由支那国民之气势所动而生此变化,亦不是由外国之阴险手段而起。
……九月政变幸而有不必引发外交纷争而稳妥了结之望。然支那革新从今以后必将作为世界之一大问题存在并构成经常影响列国之对远东外交政略之一大要素,如同土耳其革新问题经常影响列国之东欧外交一样。(www.chuimin.cn)
支那革新不仅是为了清国,对于远东之将来亦属必要。支那国民现在虽然缺乏国民团结力,但此种团结力量的要素,即在人种、历史、文字、习惯上的一致性是充分存在的。十分繁盛的社会生活中极易酿生建立在新基础上的国家团结,因此支那绝不是没有革新的希望,问题唯在顺序方法。我国与支那不仅国土相邻,而且人种、历史、文字、习惯相近,加之甲午战争引发了列国干涉的端绪,这种责任使我国具有了诱导其进行安全革新的义务,这是满天下都无异议的。……支那革新有三途。一为中央政府着手而后波及一般国民,二为从地方着手而后波及中央。从地方着手又有两途,一为地方人民首先兴起运动;一为地方官吏发起形成革新趋势。
在有贺看来,由人民发起革新运动的途径是最危险的,因为民间起事会遭到中央政府的镇压而形成战乱,中央政府若不能快速达到目的,就会发生镇压太平军时借助外国势力的情况,而革新势力也会借助外国的援助来抵挡,结果将比不革新的状况更糟。康有为等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虽然好于强者,但是遇到了守旧势力的有力反抗。因此清朝的改革最稳妥的途径是“由地方上有势力的官吏做起并波及影响上下”。
戊戌政变后,日本的“日清提携”论等急速退潮,亚洲主义者开始调整对华策略,甚至转而主张与列强“协调”共同管理中国。1899年4月,东亚同文会成员、宪政本党(原进步党)的领袖之一大石正己发表了如下意见:(1)清朝的命运受到英、俄的支配,中国的分割已成为必然之势;(2)如果英俄协商,在中国南北互相划分势力范围,则中国的瓜分立即就会变为现实;(3)日本为了对抗列强,考虑到“平时相互通商以及在非常时期的支那改革问题”,需要将“九州对岸的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与台湾接近的福建省”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4)为了将此三省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首先要获得贯穿三省的铁道铺设权及矿山采掘权;(5)改善中国的兵制财政;(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宜与欧洲列强提携,协商讨论,以图东洋之大计”。
1899年9月,东亚同文会在其机关报《东亚时论》卷首语中明确否定了“中日同盟论”。
10月,近卫在南京与刘坤一会谈时,回避了刘坤一提出的日清同盟问题。
陆羯南对康、梁提出的建立中日政治联盟的意见也表示了极其轻蔑的态度,他说:东亚同文会主张的不是政策上的日清关系,而是社交上的日清关系。康、梁是不解国家、人民与政府含义的旧知识分子,他们亡命日本以来,动辄要求日本政府为改革派而侠义出兵,或向民间人士强调“唇齿相依”的关系。然而,其理由却只不过是种族相近、文字相同,这种理由对于两国关系来说是极为薄弱的,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难以答应。
可以认为,在“三国干涉还辽”至戊戌变法期间,日本朝野在“还辽”的郁闷中思量着与列强关系的调整,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盘算着自己在华权益的扩大,在戊戌变法中密切观察着中国的动向和前途。不同的外交思想及对华政策主张并起,则表明其战后世界外交战略仍处在形成探索阶段。
有关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 总论的文章
该会标榜中日提携,“保全支那”。1898年6月,进步党元老铃木重远在进步党党报上撰文,明确提倡中日提携下的“保全中国论”。然而,在这一期党报上,岛田三郎的“保全中国论”腔调却完全不同。......
2023-12-03
然而,军部及对华强硬派认为“币原外交”是“软弱外交”,暗地里积极插手战争,直接或间接地援助了张作霖,以确保日本在“满蒙”权益“不受侵害”。28日,田中内阁决定以保护侨民为名向青岛派兵。6月27日至7月7日,在森恪的极力推动下,田中义一首相兼外相主持召开了有在华公使、领事及关东军长官等要员参加的“东方会议”,集中讨论中国政局、日本在华经济权益、山东撤兵和中国的排日、抵制日货等问题。......
2023-12-03
考察幕末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谓的“早期亚洲主义”问题。由此“三论”看出,围绕着近代日本是否存在早期亚洲主义以及如何把握和判断其性质问题,学者间存在重大分歧。然而,在同一面亚洲主义旗帜下以“亚洲主义者”面目出现的各种人物,其真实的思想意图却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关于“战略亚洲主义”的解释。......
2023-12-03
于是,甲午战争结束至20世纪初,列强之间为控制和瓜分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中国则成为等待列强瓜分宰割的对象。1898年4月,法国逼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翌年11月16日正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期99年。与列强“合作”、“共同分割”中国的论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外交指针的。进入6月以后,各国公使馆的对外联系中断。......
2023-12-03
此间虽发生了从邪马台女王国朝贡受封到倭五王朝贡请封的变化,但隋以前中日宗属关系的性质始终未变,当时的日本主动投入到华夷体系,是受中国王朝册封的华夷体系的正式成员。......
2023-12-03
有人认为,福泽作为鼓吹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的启蒙思想家,“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津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作为“告别恶友”论者,“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由同情、蔑视转向鼓吹侵略,无形中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泽认为,昔日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而今面目全非;昔日的“华夏国体”,而今业已灭亡。......
2023-12-03
日俄战争中,日本将94万兵力派到了中国东北战场。第三军后备步兵第一旅团陆军上等兵大泽敬之助在给故友的信中,把中国人称为“土人”。更有甚者,有些士兵及作家还将中国人丑化为动物。这种观念的广泛传播,又助长了日本国民蔑视中国、支持政府侵华的行动,以致“麻痹了后来日本士兵杀害中国俘虏与平民的抵抗心理与理性,结果导致日本军人在中国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
2023-12-03
既然中国这个东洋的传统老大已经败在日本手下,那么日本当然就成了“东洋盟主”,这是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国民的普遍意识。然而,“三国干涉还辽”惊醒了日本的“东洋盟主”梦。“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德富苏峰在《马关条约》后兴冲冲地“考察”了辽东半岛,当他听到“三国干涉”的消息后,顿时气急败坏。也就是说,日本独霸朝鲜半岛、进而号令东亚的梦幻与现实的差距还相当遥远。......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