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幕末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谓的“早期亚洲主义”问题。由此“三论”看出,围绕着近代日本是否存在早期亚洲主义以及如何把握和判断其性质问题,学者间存在重大分歧。然而,在同一面亚洲主义旗帜下以“亚洲主义者”面目出现的各种人物,其真实的思想意图却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关于“战略亚洲主义”的解释。......
2023-12-03
战争是血与火的厮杀,同时也是思想意志的较量。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强化新闻管制,通过报刊杂志、文学作品、歌曲漫画等形式,歌颂前线作战的日军所向披靡,同时极力丑化中国形象,向民众灌输敌视、蔑视中国的思想,以及必将战胜中国的信心。
报纸和杂志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众传媒工具。据参谋本部编纂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1894年1月到1895年11月,日本的66家报社派出114名记者、11名画工、4名摄像师从军进行战地报道,此外还有许多军方本身派出的军人记者。66家报社中,绝大部分是驻京报社,地方报社的派遣人数受限,一般是1至2人。报社、杂志社派遣记者最多的是《朝日新闻》和国民协会控制的《中央新闻》,其次是德富苏峰、陆羯南分别掌控的《国民新闻》和《日本》。
战地报道以战况进展、日军英勇杀敌的文章为主,同时也有不少清军怯懦无能及中国风土人情的内容。例如:
1894年7月25日,日本发动突袭,海军在丰岛海战中击沉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陆军占领成欢、牙山。从军记者山本忠辅如是描述了成欢、牙山之战中清军一触即溃的丑态:清将聂(士成)仅次于清军副将叶志超,是李(鸿章)总督旗下的名将,欧美人无不知其姓名者,在征讨马贼过程中屡立奇功。然……聂之狼狈真是徒有虚名……当我军围攻聂营发起猛攻时,聂迅即弃营而逃,还脱掉军服,连大将寸刻不能离手的文书包也弃之不管……清兵逃跑时,军服靴帽扔得到处都是,钻进农家,抢走朝鲜人衣服,改装而逃。……牙山是其根据地,本以为要背水一战……岂料到牙山一看,他们竟丢下几十万发弹丸、六七百袋(七斗一袋)军粮逃跑了。……呜呼,凭此等羸弱之兵还欲在弱肉强食之世界夸耀独立,妄想将朝鲜作为属邦与我国一争高下,实在是愚昧之极,令人忍俊不禁。
山本忠辅:《成欢激战实录》,《东京朝日新闻》,1894年8月9日。
9月15、16日,日军进攻平壤得手。17日,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舰队。《东京朝日新闻》立刻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宣称号称“东洋首席”的北洋舰队大败,意味着中国的“海军战斗力已经灭亡”。
《东京朝日新闻》,1894年9月22日。
1895年1月20至2月上旬,威海卫保卫战以北洋舰队的投降告终。日本各大报纸均以头条新闻刊发消息。《团团珍闻》用“北洋舰体之柩”的漫画形式描绘了北洋舰队的投降仪式。
战争期间,各大报纸还以“从军记”的形式,报道战地军人的日记、家信和随感文章。战时《国民新闻》发行量大增的原因之一,就是开辟了《爱弟通信》等有关专栏,从而扩大了读者的受众面。
1895年6月19日,《中央新闻》刊登从军记者水荫写的《迅雷急雨:军夫的幽灵》文章,写的是出征军人的家庭“琐事”。赚钱都是战地的事。人夫有福话。我是名叫结成善助的男人。老婆叫松,孩子叫仙吉,三岁尚不通理。爸爸还不回来吗?礼物要锵锵(对中国人的蔑称:笔者)的头。比这还想要的是,金银的陀螺、珊瑚的面具。
这段记述说明了什么呢?一个不懂事的孩童要中国的人头玩具作礼物,可见当时对中国的蔑视和仇视性宣传已经到了何等地步!这种情况在战争文学中也有所表现,泉镜花的《凯旋祭》中就有“生首灯笼”的情节。(www.chuimin.cn)
有人要求把中国死尸的耳朵割下来带回日本建成新耳塚以作纪念,把中国战俘带到日本作为秽多(奴隶)从事工业苦役;还有人要求把中国人的“豚尾”(指辫子)割下带回日本制成纪念品,或者出口卖给西洋妇女。
中国和朝鲜的“不洁”也是这一时期新闻报导的话题之一。某从军记者在《少年世界》杂志上撰文,说自己与福本日南在大连进过“支那人的澡堂”,结果“充满臭气,无法滞留,夺门而出”。
骑兵西村松二郎在给友人冈部亮吉的信(1895年3月25日)中描述的牛庄是:以前支那人垂流下来的粪尿隐居在冰雪之中,现在粪尿露出表面,不可不谓其肮脏。最过分的是,就算是支那人上等人家的大门口也流淌着粪尿,不会在别处设置便所。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野蛮国,但也大出意料。
在这些人看来,中国如此,朝鲜更差,二等军曹片冈家在家信中说:“朝鲜的房子在我国是绝对看不到的,极其荒蛮”,“就如我国的小猪窝一样”。“屋子之间流着下水,甚至流着尿、粪,奇臭无比,让人难以忍受”,走在路上也是臭气熏天,他们将垃圾丢到道路中间,即便是闹市,也比不上日本的马房。
《致片冈作左卫门九月十七日片冈力藏书翰》,片冈晴生所藏。石川县中甘田村出身的滨野广洪兵少尉在家信中写道:元山“虽然约有四万户人家,但房屋都与小猪窝一样”,“很多人家都是在地面上铺上席子,其肮脏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近藤描述的从元山向平壤进军路上所看到的情景是:“很多死牛死马,臭气熏天,民户也极其肮脏,难以宿营”,许多士兵得了传染病。
且不说这些记述中有多少夸张、渲染的成分,即便基本“属实”,那也是因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造成的,而绝非“本来如此”。战争使生灵涂炭,社会生活秩序完全破坏,人的生命尚且无法保证,何谈“清洁”?战时的新闻工作者、出征军人只是鄙视中、朝肮脏,却几乎无人想过谁是“不洁”的制造者。
当时的流行文学作品、歌曲和漫画,在蔑视和丑化中国方面也不甘人后,例如,讽刺文学作家骨皮道人(1862—1913)发表的《锵锵征伐流行歌》、《日清开战滑稽剑舞》、《打退清兵之歌》等作品,竭尽轻蔑、挖苦中国之语;讽刺画家小林清亲(1847—1915)则与骨皮道人合作,发表图文并茂的《百撰百笑》,其笔下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是厚颜无耻,内心怯懦而又虚张声势,结果在日军所向披靡的攻势下,愚蠢的“中国猪”只好拜倒求饶。
可以认为,甲午战争中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流行歌曲和漫画等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对于日本国民的中国认识产生了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蔑视型的中国观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有关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 总论的文章
考察幕末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谓的“早期亚洲主义”问题。由此“三论”看出,围绕着近代日本是否存在早期亚洲主义以及如何把握和判断其性质问题,学者间存在重大分歧。然而,在同一面亚洲主义旗帜下以“亚洲主义者”面目出现的各种人物,其真实的思想意图却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关于“战略亚洲主义”的解释。......
2023-12-03
有人认为,福泽作为鼓吹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的启蒙思想家,“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津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作为“告别恶友”论者,“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由同情、蔑视转向鼓吹侵略,无形中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泽认为,昔日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而今面目全非;昔日的“华夏国体”,而今业已灭亡。......
2023-12-03
于是,甲午战争结束至20世纪初,列强之间为控制和瓜分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中国则成为等待列强瓜分宰割的对象。1898年4月,法国逼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翌年11月16日正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期99年。与列强“合作”、“共同分割”中国的论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外交指针的。进入6月以后,各国公使馆的对外联系中断。......
2023-12-03
然而,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清政府的百日维新夭折。于是日本的舆论风向逆转,戊戌变法“过激论”成为主流。1898年11月10日,刚从中国考察回国的伊藤博文接受宪政党的邀请,在山县首相、桂太郎陆相等内阁重臣参加的会谈中表明了对戊戌变法“过激”的看法。戊戌政变后,日本的“日清提携”论等急速退潮,亚洲主义者开始调整对华策略,甚至转而主张与列强“协调”共同管理中国。......
2023-12-03
中日贸易是以中国商人单向赴日往市的形式展开的,赴日商船每年约数十艘,最多时超过百艘。浅见还在《靖献遗言讲义》中呼吁,日本的圣人应以日本为中国,以“唐”为夷狄,而不应反其道而行之。近代西方对日本的冲击始自“西学东渐”。故日本既是“神国”,也是君权神授的“皇国”。相比之下,中国并无定主,“人心不......
2023-12-03
1368年元明鼎革,时日本发生南北朝分裂,政治统治失控,倭寇屡犯中国东南沿海。成立后,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上述史实表明,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具有如下特征和性质:第一,国家关系多变,局面错综复杂。......
2023-12-03
甲午战争期间,与社会上掀起的战争狂潮相呼应,出版界关于中国时论类的著述剧增,其基调是诋毁、仇视和蔑视。打败清朝之后,这种仇视、蔑视型的中国论由于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又进一步泛滥和沉淀,遂使二战以前日本民众的对华认识基本“定格”。在五花八门的中国论中,竹越与三郎的《支那论》、德富苏峰的《大日本膨胀论》、尾崎行雄的《支那处分案》、荒尾精的《对清意见》影响甚大。......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