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柯氏评估模型修正发展的动态进展

柯氏评估模型修正发展的动态进展

【摘要】:柯氏模型是最早用来指导研究培训效果的评估模型,其思想和方法对于后世的培训评估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投资回报率是财会概念,体现的是组织的经济利益,是大多数社会组织追求的最终目的,在评估模型中引入投资回报率大大增加了评估模型的应用范围。

三、柯氏评估模型的修正和发展

柯氏模型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时至今日依然被广泛应用。柯氏模型是最早用来指导研究培训效果的评估模型,其思想和方法对于后世的培训评估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国际学术界很多培训评估模型都是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以下三个:

1.Hamblin模型

该模型由Hamblin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评估模型应该增加两个方面的评估:第一是对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第二是要评估培训结果对企业战略标的影响。[16,17]Hamblin模型与柯氏模型的四层次模型基本相似,他将模型划分为五个层次:

(1)反应评估:主要是了解受训学员对培训相关要素的看法,包括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设施等。这个阶段的培训可以在培训中进行,也可以在培训后一段时间内进行。

(2)学习效果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在培训前和培训后都要进行,主要是考察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升和态度的进步。

(3)工作行为评估:确认由培训项目导致的学员在工作中行为表现的变化,通常在培训项目之前和之后进行。

(4)执行评估:量化培训项目给学员所在部门或组织带来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采用成本—收益分析。

(5)组织目标评估:判定培训项目对组织营利能力和对抗危机能力影响的大小。

Hamblin模型的重要贡献在于增加了“组织目标评估”这一层级,这样就使得受训组织将培训评估与组织发展战略联系到一起。通过测量培训对组织战略的影响,使得受训组织在进行培训设计时会多考虑几个问题,比如会不会对组织发展有利,会不会提高组织凝聚力,能不能帮助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等,提高了培训与组织发展的一致性。

2.菲利普斯(Phillips)五层次投资回报率模型(www.chuimin.cn)

Phillips(1991)认为Kirkpatrick的柯氏评估模型不够完整。他认为,虽然柯氏模型的第四级评估可以对质量、客户满意度、时间等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进行衡量,但是没有考虑培训活动的成本—收益比,即投入—产出比。因此,Phillips在柯氏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层“财务评估层(ROI)”,将培训带来的货币利润与成本进行比较。[18]这样就形成了“Phillips五层次投资回报率模型”。由于在第三节中将重点介绍Phillips五层次投资回报率模型,因此这里就不展开叙述其具体内容。

Phillips五层次投资回报率模型对柯氏模型的改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将量化分析的思路首次引进培训效果评估中,是培训评估量化分析的开端。投资回报率是财会概念,体现的是组织的经济利益,是大多数社会组织追求的最终目的,在评估模型中引入投资回报率大大增加了评估模型的应用范围。

3.考夫曼(Kaufman)的五级评估模型

Kaufman(1995)认为柯氏模型存在两处不足:第一是忽略了背景分析,即没有对实现培训项目所必需的资源基础和条件进行分析;第二是忽略了培训对组织周边环境的影响。他认为培训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单单是组织获得的结果,还可能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17,18]因此,Kaufman将柯氏四级评估模型扩展到五级,具体内容如下:

(1)所需资源可行性与反应内容的评估:分析受训组织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能否保证培训活动的完成;反应评估包括培训的方法、手段和程序的接受情况和效用情况。

(2)掌握评估:了解受训人员对所培训内容(如知识和技能等)的掌握情况。

(3)应用评估:评估个人和团队在受训后的工作表现,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情况。

(4)组织效益评估:主要评估由培训所带来的行为变化产生的组织结果,以及培训对于组织的贡献和回报情况。

(5)社会效益评估:评估培训项目对于组织外部主体的影响,例如受训组织是企业,那就应该考虑包括客户、供货商等相关主体的获益情况。

通过增加社会效益评估,使得评估超越了本组织的范围,不仅评估了培训项目对受训组织自身的影响效果,而且评估了培训项目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和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Kaufman的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培训收益计量模型的内涵,为后续更精确的评估培训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