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主要的创新在于探讨了管理者乐观主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此影响在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机制中的地位。本书在对管理者乐观主义及银行风险承担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管理者乐观主义影响风险承担命题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2023-12-03
如前所述,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是一种对未来发生事件的正向预期倾向(陈瑞和陈红,2006),如果个体对事物抱有乐观,则他对未来发生的事件会有正向的预期,这种态度可以泛化到个体认知及行为的方方面面(谢晓非,2001)。大量文献指出,人们普遍倾向于积极看待未来,认为自己经历积极事件的可能性高于平均水平(Tiger,1979;Weinstein,1980;Markus&Nurius,1986;Newby&Ross,2003;Robinson&Ryff,1999;Schacter&Addis,2007;Sharot et al.,2007),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经历积极事件的可能性不可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个体的乐观判断往往是有偏差的,也就是所谓的乐观偏差现象(Weinstein,1980)。根据Goel&Thakor(2008)的研究,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政策下,相对于谨慎的管理者,乐观的管理者更容易得到提升,Omesh&Ryan(2012)则指出当提升奖励越高时,管理者会偏好于使自己处于利于自身提升的状态之下。总之,一般情况下,乐观主义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成为管理者(Kanbur,1979;Kihlstrom&Laffont,1979;Hvide&Panos,2014),因而管理者群体的乐观主义水平相对也就更高。因此,银行管理者乐观主义就是银行管理者对未来结果或者状态的预期所具有的普遍正向偏差性,评价的对象是外部事件和环境。
如前所述,银行风险承担命题研究的是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及在此意愿基础上所进行的风险决策。如果银行只有承担某种风险水平的意愿而没有相应的风险决策,就不能算作银行风险承担,银行风险承担必须是银行风险承担意愿与相应风险决策的统一。银行风险决策指银行管理者根据主观已知的概率及相应的损益值进行决策的过程,这里所指的主观已知包括管理者对客观确定可知概率的认知及对存在不确定性的概率的主观估计两层含义。银行风险承担通过相应的风险决策,最终通过让银行资产体现为一个具备一定风险特征的资产组合。需要指出的是,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难以进行具体考察,我们只能通过银行相应的风险决策分析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因此,银行风险承担命题实际上探讨的就是银行风险决策所表现出的银行所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
长期以来,预期都是风险决策理论的核心基础,而银行管理者乐观主义本质上描述的是银行管理者预期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特质,因此,从风险决策理论来看,银行管理者乐观与银行风险承担间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www.chuimin.cn)
风险决策理论是在期望的概念上建立起来的。Von Neumann&Morgenstem(1944)指出,数学上期望的概念来自Pascal&Fermat(1654)关于赌徒赌博问题的讨论,并由此产生了期望价值论,但该理论不久后就被N.Bernoulli(1713)提出的圣彼得堡悖论所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D.Bernoulli(1738)提出了期望效用的概念,Von Neumann&Morgenstem则在期望效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用凹性的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效用替代了原本为线性的期望值。此后,一些学者指出客观确定可知的概率在现实世界中很少存在,一般情况下,概率都是主观界定的,因而,他们将主观概率纳入到方程中,进而提出了非线性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avage,1954;Edwards,1962)。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都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进而对风险决策问题进行抽象与简单化。由于“理性人”假设与现实世界有较大出入,因此,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并不能真实描述现实中行为主体的风险决策过程,大量文献都对传统风险决策理论进行了质疑(Kahneman&Tversky,1979)。Simon(1955)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最终推动了风险决策理论向行为决策方面的发展。Kahneman&Tversky(1979)在综合期望值与期望效用等传统决策科学规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用于描述人们现实决策行为的行为决策模型,即前景理论。以上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认为人们的偏好选择是损益与概率的乘积,因此被统称为基于预期的风险决策模型(Sehonberg et al.,2010)。因此,本书认为,从风险决策理论的发展来看,现有风险决策模型,大多是以预期作为决策基础的,由于银行管理者乐观本质上描述的是银行管理者预期所普遍存在的正向偏差特质,即管理者乐观主义的存在,使得管理者的预期往往不是无偏的,而是正偏的,这必然会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从风险决策理论角度来看,银行管理者乐观主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有关银行管理者乐观主义与风险承担的文章
本书最主要的创新在于探讨了管理者乐观主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此影响在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机制中的地位。本书在对管理者乐观主义及银行风险承担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管理者乐观主义影响风险承担命题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2023-12-03
具体研究结构安排如下。包括研究意义、主要概念界定、相关文献评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主要结论及创新等内容。第二章,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机制与管理者乐观主义。第四章,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对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同时,在分析本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图0—1本书技术路线......
2023-12-03
近几年,大量文献已经就银行业市场结构能影响到银行风险承担这一观点达成共识,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到底有何种影响至今还存在着争议。要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选择正确的研究视角非常重要。因此,本书认为,要考察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必要分别从存款及资产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考察,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2023-12-03
但是,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政府对银行介入程度越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可能不会随之降低,这主要是由我国银行多主体、多头管理体制导致的。此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与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一样多主体、多头管理的状况。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仅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包括十多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
2023-12-03
代理问题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并不一定以最大化股东利益作为经营目标,因此,要解释银行的风险承担,有必要先探讨影响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一般而言,银行管理者只有受到激励,才会追逐风险,而这种激励往往是由于激励与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实际上,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管理者的薪酬激励经过了一次由松到严的过程,反映了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管理者风险偏好的担忧。......
2023-12-03
从代表性启发式角度来看,与银行风险成因相关的理论会影响到银行管理者的风险决策。次贷危机后,大量文献对此次危机的机理进行了反思,形成大量成果。同日,银监会就《流动性办法》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并初定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巴塞尔协议Ⅲ》,其核心内容是分步提......
2023-12-03
银行股东的最终决策需要银行管理者去具体执行,因此,银行管理者的乐观主义、风险偏好及银行股东对银行管理者的控制程度,都会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多个主体在诸多矛盾间进行博弈,最终决定了银行风险承担。其一,管理者对个人收益与风险的评估。......
2023-12-03
如前所述,本书从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对银行风险及收益评估的影响角度,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首先,存款市场竞争加剧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次,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呈现倒U字形变化。因此银行风险水平的加大会导致处于垄断市场环境下的银行管理者趋向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