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想参与政治,而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洛阳。元丰七年,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
2023-12-03
"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方言》一书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文学家、哲学家,又是著名语言学家。
《方言》不仅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一部开辟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典性著作。在《方言》尚未完全成书之时,与扬雄相识的张伯松(西汉张敞之孙)就盛赞它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扬雄答刘歆书》)
扬雄虽是我国第一部方言专著的编撰者,但方言调查的做法,在周秦时代就已存在了。扬雄给刘歆的信,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都谈到,周秦时代的每年8月,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车輶(yóu)车(一种轻便的车子)的使者到全国各地调查方言、习俗、民歌民谣。扬雄和应劭称这种人叫"輶輶轩之使",也就是"輶轩使者"的意思。周王朝的这种做法,本身虽不属于语言科学研究的范畴,它的目的正如东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所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
通过了解各地方言,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加强中央王朝与地方上的联系,这是当时方言调查的目的。汉朝官方有无此种做法,已不得而知,但刘歆给扬雄的信中说:"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傜俗。"扬雄的回信也说:"其不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帏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扬雄是西汉时人,这起码说明,方言调查在汉代可能也是皇帝所关心的一件事情。
但是这种通过輶轩使者调查所得的方言材料,随着周秦王朝的败亡,可能也就成了王朝书库中的尘封散乱之物,西汉前期并未见到有何人加以留心整理。扬雄提到
所谓"輶轩使者绝代语释",所指应当是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的"绝代语"的释义,说得通俗点,就是古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则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汉时代各地方言的意思。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此书不只是讲"方言"的,它包含了对"绝代语"的释义和"别国方言"的释义两个方面的内容(依
扬雄还是一位古文经学家。据东汉许慎说,汉平帝曾召集百余名学者到未央宫讲解文字,扬雄根据会议材料,采以作《训纂篇》。《汉书》本传记载他
扬雄大约在40岁左右从老家到长安,以后一直在长安任职。这就使他有机会熟悉带有今天普通话性质的当时的"通语",有机会接触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在给刘歆的信里扬雄说,在长安时,他常常手握毛笔,携带白绢(写字用),向来自各地的孝廉和士卒询问各地方言异语,回到家里即加以整理排比。这样的实际调查工作,一直进行了27年之久。扬雄71岁时死在长安。他一生官位不高,家境素贫,很少有人到他门上。扬雄把他的后半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方言调查研究工作。扬雄的足迹虽只由蜀郡至长安,但他握笔携绢的记录工作,已开创现代方言调查的先河。
《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大体轮廓可能仿《尔雅》体例,但卷内条目似不及《尔雅》严格有条理。大体上,卷一、二、三是语词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七又是语词;卷八释动物名;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语词;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十三大体与《尔雅》的"释言"相似,往往以一词释一词,而没有方言词汇比较方面的内容,与前10卷大不相同。
13卷的《方言》所收的词条计有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统计),每一条下,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同义词作为条目,然后或用一个词来解释它们,或分别说明各个词的使用地域,所以实际词目远远超过了条数。例如:
①跌:蹷也。(卷13)(www.chuimin.cn)
②焬、烈:暴也。(同上)
③怃、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卷1)
④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卷1)
例①、②这种释词方式见于卷12、13,缺少了方言词的比较和通行区域的说明。例③、④大体是全书的通例。所谓"通语"、"凡语",指的是当时没有区域限制的通行语;某地语或某某之间语指某地区或某两地区方言而言,最后两种情况也有通行区域广狭之分。
在记录方言词汇时,扬雄已敏税地觉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或"语之转"。例如:
⑤庸谓之倯,转语也。(卷3)
⑥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卷11)
例⑤倯(sōng)与庸叠韵,都是懒惰无能的意思。例⑥两种名称实指一物,即今天的蜘蛛,它们都是由"侏儒"一词的语音衍化而来。
《方言》一书所涉及的方言区域,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由此我们可以考见汉代方言分布的大致区域,绘制出大致的方言地图。《方言》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某些方面情况的资料。尤为重要的是,《方言》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方言》一书的价值更在于,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方言词汇调查后而撰成的一部书,它的编纂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种创举,收集材料和编写方法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在方言词汇、方言语音调查的规模和记录手段、工具都已远胜古人的今天,我们不能不铭记扬雄握笔携绢,口问手写,孜孜不倦的开创之功。《方言》作为"悬诸日月而不刊之书",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世界语言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是当之无愧的。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想参与政治,而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洛阳。元丰七年,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
2023-12-03
"兵家之楷摸,用兵之典范"《唐李问对》一作《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值得注意的是,从《唐李问对》曾论述到上古阵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问题来看,此书恐怕不是阮逸所能凭空臆造,而是应另有所本。"据此,可知《唐李问对》一书很可能是阮逸根据《李靖行述》、《韬钤秘录》和《卫国公手记》诸书编撰附益而成。《唐李问对》共分3卷。......
2023-12-03
福建人讲中原的话,不令人奇怪吗?因为这些方言与中原有着密切的乡土关系,也就是说,福建方言是从中原带来的古汉语,所以福建方言又被说成是河洛话。特别要提到,福建方言中的闽南话,其流行地区大大超过福建范围,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浙江省的温州、江西省的东部,广西、四川的一些地区,都讲闽南话,海南省方言、广东潮汕方言,也属于闽南话体系。此外,东南亚华侨、华人中,讲闽南话人数亦相当的多。这些主要与福建移民有关。......
2023-11-18
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孟子为人耿直豪爽、泼辣大胆,这一性格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
2023-12-03
也就是说,一部《庄子》不外为了说明一个"道"字。庄子婉言谢绝邀请,使者只好南归。大多数论者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学派的论文汇编。可以这样说,一部《庄子》基本可用"自然"二字概括。《庄子》一书的作者,用以表述"自然"这一概念的,大都是个"天"字,或者"天地之道"等。在气功师眼里,认为气功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皆源于《庄子》。在今天,《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
2023-12-03
贯通中西思想的《大同书》,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1919年由上海长兴书局将甲乙两部合刊印成单行本,书名为《大同书》。1956年,古籍出版社重印《大同书》。尽管《大同书》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评价毁誉不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康氏在《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具有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其四,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康氏在《大同书》中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
2023-12-03
凤凰古城凤凰素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这里是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丝·艾黎先生称赞为中国两座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湖南凤凰古城。凤凰古城原名镇竿,始建于唐武后垂拱二年,宋、元、明直至清初实行土司制,设五寨长官司。现凤凰古城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历来是人们游览的胜地。......
2023-12-05
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因此,《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