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孟子为人耿直豪爽、泼辣大胆,这一性格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
2023-12-03
"兵家之楷摸,用兵之典范"
《唐李问对》一作《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全书因以李世民与李靖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而得名。
自《唐李问对》一书行世以来,历代学者就普遍认为此书是北宋仁宗时(1023-1063年)人阮逸的依托之作。如陈师道(1052-1101年)的《后山谈丛》、何薳(1077-1145年)的《春渚纪闻》认为此书是阮逸所著。邵博(?-1158年)的《邵氏闻见后录》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则认为此书是阮逸拟作和假托。后人因《唐李问对》一书不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没有引用该书,其内容文字又浅陋不文,也都认为此书是赝作,成书于北宋中叶。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的。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就认为此书并非出自阮逸的假托。
值得注意的是,从《唐李问对》曾论述到上古阵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问题来看,此书恐怕不是阮逸所能凭空臆造,而是应另有所本。公元1042年成书的《崇文总目》著录有《李靖行述》1卷、《韬钤秘录》5卷和《卫国公手记》1卷。南宋人王应麟所撰《玉海》卷141《兵制·兵法·〈李卫公问对〉》条引《书目》说:"李靖《兵钤新书》1卷,载靖与秦王论兵,如《问对》书。"据此,可知《唐李问对》一书很可能是阮逸根据《李靖行述》、《韬钤秘录》和《卫国公手记》诸书编撰附益而成。
《唐李问对》共分3卷。卷上主要论述奇正、阵法、兵法和军队编制等问题。
奇正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常用的一对概念。自黄帝以来的兵法都主张先正后奇,先仁义后权谲。曹操解释奇正说,先投入战斗的是正兵,后投入战斗的是奇兵;正面作战的是正兵,从侧翼发动攻击的是奇兵。此书作者认为投入战斗的主力部队是正兵,主将自己统率的出击部队是奇兵。奇正之分不在于投入战斗的先后,以及是正面作战还是迂回侧击。它指出,奇正之分完全是人为的,奇正可以互相转化。训练部队时,可按奇正来划分,但在作战时,却不能有奇正有别,固定不变的观念,而应随机应变,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人捉摸不透,将我军的正兵误认作奇兵,奇兵误认作正兵。它对奇正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发展了《孙子兵法》有关"奇正相生"的思想。它又对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解释。作者认为,八阵本是一阵,临阵对敌时,出于变化制敌的需要,才散成八阵,战斗结束后,又复归为一阵。其中天阵、地阵的名称来源于旗号;风阵、云阵的名称来自旛名;龙、虎、鸟、蛇四阵的名称则本自队伍的分别。后人出于误解和以讹传讹,才将其误认为8种事物。其实在实际战斗中,阵势的变化远远不止这8种。它还对楚国和中原各国车兵编制的差异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它指出,按周朝兵制,每车一乘由步兵72人,甲士3人组成,分为3甲,每甲25人。楚国每车一乘由150人组成。这是因为楚国地处丘陵和江河湖泽地带,车少而人多。
卷中主要论述如何戍守北边、训练军队、择人任势、避实击虚、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排列营阵诸问题。(www.chuimin.cn)
它认为,在平定突厥和薛延陀后,戍守北边的汉兵和蕃落应采取不同的教习方法。一旦战争爆发,就临时变易两者的旗号服色,使敌人难以捉摸,产生误解,然后出奇制胜。它又认为,君主良将应善于选择将士,利用其优势。蕃兵的长处在于骑兵,汉兵的长处在于强弩。善于用兵的人应分别利用和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战胜敌人。它还发展了《孙子兵法》中关于虚实的思想。虚通常指劣势和弱点,实则指优势和强点。要识别虚实,必须先懂得奇正相生的方法。不懂得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就不会了解虚是实,实又是虚。懂得了奇正相生,就可以采取主动,用这一方法来调动敌军,从而摸透敌军的虚实,然后用正兵对抗敌军的坚实之处,出奇兵攻击敌军的虚弱之处。敌人以为我是正兵,我就出奇兵攻击它,反之,就用正兵攻击它。这样,就可以达到掌握主动,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目的,并最终战胜敌人。作者在这里全面而又深刻地论述了虚实与奇正、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对如何争取用兵的主动权问题作了精彩的阐述。它又指出,为保持和提高我军的战斗力,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可以采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和以诱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以治待乱,以守待攻的方法,来取得作战的胜利。它还对李靖创制的六花阵作了详细、朴实的阐述,指出该阵来源于诸葛亮的八阵法,并介绍了方、圆、曲、直、锐等阵形和阵名。这在阵法研究中阴阳五行八卦之说和穿凿附会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十分难得的。唐宋时的军事著作往往将古代军队宿营部署的营,和作为战斗队形的阵这二个概念混为一谈。作者在这里虽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但也没有将这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论述清楚。
卷下主要论述重刑峻法与胜负的关系,以及义利、主客、步兵对抗车骑、分合、攻守、御将、阴阳术数、临阵交战和对兵法的理解等问题。
它认为,用兵应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要铲除大患,就不能顾虑小义。主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因时制宜,善于反客为主,变主为客,才能屡战屡胜。它又对《孙子兵法》"形"篇所说的"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它认为,"不足"不是指弱,"有余"也不指强,而是指有胜算或胜利的条件。"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指的是当战胜敌人的条件不足时,我就防守;当取胜的条件有余时,我就进攻。这种解释是颇有道理的。它虽遭到一部分学者的反对,但又为另外一部分学者所接受。它对攻守的论述是相当精辟的。它指出,进攻是防守的枢纽,防守是进攻的策略。
进攻不仅仅是进攻敌城、敌阵,还必须攻敌之心。防守不只是守卫营阵壁垒,还必须保持我军的士气,等待战胜敌人时机的到来。它认为,攻敌之心的人就是所谓的知彼者,保持我军士气的人就是所谓的知己者。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先使自己不可战胜的人,就是知己者。我军可以战胜敌军,在于敌军有可乘之机;等待并寻求可以战胜敌人之时机的人,就是知彼者。这是用兵作战要点。
不过,它在论及攻守时犯有将攻守和好战、忘战这二个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它一方面引述《司马法》说:国家虽大,好战必定自取灭亡;天下虽然安定,忘记战争势必危及稳定。另一方面又承认好战、忘战和攻守的道理是一样的,将进攻等同于好战,将防守等同于忘战。其结果就是将攻守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态势和作战形式,与好战、忘战这两种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相提并论,混而为一。
它还指出,阴阳术数不可信,功成业就,事在人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又认为阴阳术数是不可废除的。其理由是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善于用兵的人自己不能相信阴阳术数,但可以假托和利用这些东西,以驱使和命令那些相信阴阳术数的贪欲、愚昧之辈。
总之,《唐李问对》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兵书。它提出了一些新的创见,发展了前人的一些光辉思想。毋庸置疑,它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但这些错误和不足并没有构成这部著作的主要方面。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孟子为人耿直豪爽、泼辣大胆,这一性格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
2023-12-03
也就是说,一部《庄子》不外为了说明一个"道"字。庄子婉言谢绝邀请,使者只好南归。大多数论者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学派的论文汇编。可以这样说,一部《庄子》基本可用"自然"二字概括。《庄子》一书的作者,用以表述"自然"这一概念的,大都是个"天"字,或者"天地之道"等。在气功师眼里,认为气功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皆源于《庄子》。在今天,《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
2023-12-03
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因此,《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
2023-12-03
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史通》撰成。《史通》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在编纂体例方面,《史通》论述纪传史和编年史的体例,而以论述纪传体为主。"对于纪传史的志书,《史通》主张删除天文、艺文、五行三种,而增加都邑、方物、氏族等志。《史通》将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
2023-12-03
贯通中西思想的《大同书》,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1919年由上海长兴书局将甲乙两部合刊印成单行本,书名为《大同书》。1956年,古籍出版社重印《大同书》。尽管《大同书》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评价毁誉不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康氏在《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具有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其四,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康氏在《大同书》中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
2023-12-03
据《汉书·文艺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30卷。《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春秋》及三传作为儒家经典,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和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三传与《春秋》合刊,均被列入十三经中。......
2023-12-03
"一代贤奸托布衣"《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这一年,康熙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命他们组成班子,纂修《明史》。《明史》经三次纂修,延时近百年,经手之人众多。《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初八,万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为《明史》可谓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明史》之成功当然也与所据史料十分丰富有关。......
2023-12-03
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想参与政治,而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洛阳。元丰七年,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