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木偶艺术是传入外国极早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的木偶戏艺术,考其源流,是从福建和广东移植过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至隋朝之间,中国水傀儡对日本傀儡制作工艺和傀儡艺术产生的影响。水傀儡成为隋炀帝接待外国使节时的保留节目,中国水傀儡艺术向域外的传播成为必然。据目前掌握的文献显示,唐代傀儡戏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散乐之东传实现的。......
2023-08-16
"仁道礼义,机权法制;克敌制胜,立国之道"
《吴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
另一种观点对今本《吴子》即《吴起兵法》表示怀疑,认为《吴子》书中的许多内容不像出自战国初年人之手,可以断言这是一部伪书。有人根据今本《吴子》的笔调风格,指出此书是西汉中叶人托名吴起而写成。又有人根据今存《吴子》提及汉代流行于西域和塞北的"笳",和西汉后期才出现的真正的"马鞍",认为今本《吴子》可能成书于西汉后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增补成书,又经过汉人的修订删补,才以今天的面貌流传于世。这种说法应与事实相去不远。
《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
《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和"因饥"。因此,战争可以分作禁暴救乱的"义兵",恃众凌弱的"强兵",因怒兴师的"刚兵",弃礼贪利的"暴兵"和国乱人疲,举事动众的"逆兵"。按照战争性质的不同,它认为可以用礼驾御"义兵",以谦逊驾御"强兵",以言辞驾御"刚兵",以谋诈驾御"暴兵",以权力、权变驾御"逆兵"。以上说法仅就事论事,对现象作了一些分析,而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战争的本质来论述问题,所论不免流于浅显。
该篇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
值得一提的是,《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以追求战胜为目的的种种军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属难能可贵。
《料敌》篇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
该篇先从齐、秦、楚、燕、三晋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战特点出发,提出了与之一一相应的击破敌军的不同原则。
接着,又提出在8种敌军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要抓住战机,迅速发起攻击;在另外6种情况下,则要避免与敌作战。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它提出了通过观察敌军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其内情,审察敌军的虚实以攻击其要害的原则。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察明敌情而乘敌之隙的作战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正确的。(www.chuimin.cn)
《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军队治理与否,即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产生于进退有节度,饮食适时适当,人马体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胜任并完成其任务。此外,临阵还必须避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平时必须重视军事训练,包括战阵的排练、演习,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备使用,军伍的编制和按号令统一行动,以及战马的驯养,装备的保养和骑兵的训练。
《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
该篇指出,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勇敢并非决定某人能否担任将帅的唯一标准,而只是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将帅必须注重和做到:治理大军就像治理小部队;出门处处严加戒备,如临大敌;临阵破敌,不怀生还之念;初战告捷,仍慎终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简约而不烦琐。
该篇认为,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良将应具备"威"、"德"、"仁"、"勇"四项条件,足以统率部下,安抚大众。良将还应把握战争的四个关键:即懂得使全军保持高昂的士气;懂得利用地形,据守险要;懂得使用间谍和计谋,以分散敌人的力量,制造、加剧其内部矛盾;懂得充实部队的装备,加强其战斗力。这是指挥作战的关键,是不可违背的科学规律。
该篇又指出,用兵作战的要点是必须先预测敌方的统帅,通过试探性的军事行动观察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事制宜,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做到这些,即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
该篇首先指出,在突然与敌遭遇的情况下,若我军车坚马壮,兵强将勇,全军只要听从号令,统一行动,诛杀不服从命令者,就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若敌众我寡,则应避开开阔地,抢占险阻,迎击敌军。
接着,又分别论述了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例如敌军勇武善战,人数众多,又据守险要,粮草充足,就应派遣间谍了解敌情,诱敌出战,分兵合围,加以歼灭。又如敌军逼近,我军无路可走;或敌众我寡,猝然遇敌于山谷险阻之间;或遇敌于两山夹峙,进退两难的狭窄地带;或遇敌于大泽之滨,车骑不可用,舟船又没有;或阴雨连绵,车马陷入泥水中,四面为敌军所包围;或强寇突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则应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以战胜敌人。
最后,该篇对攻破敌国城邑后的行动准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张在攻占敌国城邑后,应入居其宫室,任用其官吏,没收其器物。军队所至之处,不得砍伐树木、侵入房屋、强取粮食、滥杀牲畜、烧毁其积聚,以示无残民之心,并应招降、安抚其人民。
《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该篇认为,
《吴子》一书与《孙子兵法》同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中国的木偶艺术是传入外国极早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的木偶戏艺术,考其源流,是从福建和广东移植过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至隋朝之间,中国水傀儡对日本傀儡制作工艺和傀儡艺术产生的影响。水傀儡成为隋炀帝接待外国使节时的保留节目,中国水傀儡艺术向域外的传播成为必然。据目前掌握的文献显示,唐代傀儡戏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散乐之东传实现的。......
2023-08-16
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尚书》列为禁书,规定民间所藏的《尚书》均需烧毁。此后,引起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争论。伏生用这28篇的不全《尚书》,讲学于齐鲁之间。由于这些篇章是用当时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这一来,梅蹟的古文《尚书》其真伪,便成定论。《尚书》是难读的。......
2023-12-03
反过来这也说明,金属建筑作为不常见的项目,其技术并不普及。本章更重要的一条线索,则是试图透过金属建筑的物质实体,打开一个社会剖面,回到历史上的社会原境,来看元、明、清的民间工程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金属建筑作为流行的物质文化,以其得天独厚的文本记录作用,让我们看到萌芽于元代、始于明初而风行于明后期的那一场金属建筑风潮,及其折射出的明代社会。盼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能清晰采集到这两处铭文,并尽早予以公布。......
2023-10-18
地理环境研究不仅关注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也关注与其相关的人文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希罗多德对于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后写出了历史巨著《历史》。那么,与古车密切相关的中国交通地理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间的殷商时期,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从殷商的废墟地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用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
2023-07-31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释畜)《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所以有人说,《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2023-12-03
[10]一般来说,铁塔只有达到一定高度,不被寺庙的院墙阻挡,并且在城内或城墙外不远处,才能与城市产生视觉上的联系,成为城市景观。甘露寺铁塔位于北固山上,是长江边的著名景观。[12]上述评价在其他铁塔所在城市方志中极少见到。而更重要的是,崇觉寺位于济宁城东南方,地处巽位,不仅是济宁城的重要标志性景观,而且被认为发挥着兴文运的作用。[14]从志图中也可见,铁塔位于河边,元代以后是运河上可见的重要城市景观。......
2023-10-18
第一章秦汉诗汉代的诗歌从发生方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文人诗两部分。楚歌这一形式也成为西汉诗歌的大宗。这一国家文化举动,影响深远:一方面促进了当时民歌的流动和保存,另一方面这也是先秦采诗观风传统的延续。东汉时期,文人诗的创作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四言诗有了较大的改变,已逐渐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大宗之一。......
2023-12-07
杜甫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徙河南巩县。甫开元二十三年应进士举不第。杜甫诗悲天悯人,沉郁顿挫,时号“诗史”。杜被称为诗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24]。是时正当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自长安赴奉先县探望妻儿,就途中和归家后之所见所感写成此诗,为其十年旅食京华生活的总结。......
2023-1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