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史通》撰成。《史通》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在编纂体例方面,《史通》论述纪传史和编年史的体例,而以论述纪传体为主。"对于纪传史的志书,《史通》主张删除天文、艺文、五行三种,而增加都邑、方物、氏族等志。《史通》将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
2023-12-03
"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久居无锡城东宛溪,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虽如此,亦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相反,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图匡复亡明的道路。秉承父亲遗命,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始,他边教私塾,边开始《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顾祖禹只身入闽,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但未被耿精忠收用,只好重返故里,继续撰写《读史方舆纪要》。康熙年间,虽曾应徐乾学再三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坚持民族气节,不受清廷一官一职,书成后甚至拒绝署名。在此期间,顾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徐氏传是楼藏书,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修撰,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也就是顾祖禹5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综观全书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选材得当,体裁新颖。《读史方舆纪要》选取材料与一般地志不同。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而游观诗词则大多"汰去之"。前9卷撰述历代州域形势。接着,以114卷之多,以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为纲,分叙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迹、山川、城镇、关隘、驿站等内容。与各地理实体有关的重要史实,附系于各类地名地物之下。并常在叙述中指出该地理实体得名的原由。随后,以6卷记述"川渎异同",作为"昭九州之脉络"。最后一卷是传统之说"分野",作天地对应,有"俯察仰观之义"。前面历代州域形势以朝代为经,以地理为纬;后面分省则以政区为纲,朝代为目,全书经纬交错,纲目分明,且自作自注,叙述生动,结构严谨,读之趣味无穷。
第二,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顾祖禹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是为反清复明之需,当然十分注重对于军事的记述。他鉴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形势险要,未能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最后遭致亡国的历史,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详细记载历代兴亡成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对名胜古迹的记载则相对简单得多。不仅前面9卷专门论述历代州域形势,而且每省每府均以疆域、山川险要、形势得失开端。各省形势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皆有总序一篇进行论述。《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www.chuimin.cn)
而且每叙述某一地理实体时,必穷根究源备述其军事上的地位和价值。顾祖禹认为,地利是行军之本。地形对于兵家,有如人为了生存需要饮食,远行者需靠舟车一样重要。只有先知地利,才能行军,加上"乡导"的帮助,"夫然后可以动无不胜"。这正是他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于地理环境与战争得失成败的关系着重记述的初衷。难怪张之洞认为"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梁启超也认为,"景范之书,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
第三,注重人地关系的辩证思维。以研究天险地利为主的《读史方舆纪要》,始终贯穿着天险地利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和人事的正确思想。因为"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虽是"金城汤池"之故,若"不得其人以守之",连同"培塿之丘"、"泛滥之水"都不如。如若用人得当,纵使"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也就是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地理形势固然重要,但带兵将领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论述历代都城的变化和原因时,顾祖禹认为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并非地势险固决定一切。首先,都城的选择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此时可以建都的地方,而到彼时则不一定适于建都,其次,是否适合建都不但要看地势是否险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生产是否发达,对敌斗争是否有利。由于建都的各种因素是在经常变化的,不能单纯考虑山川地势。他的这种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基本上是符合的。
第四,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顾祖禹认为:舆地之书不但要记载历代疆域的演变和政区的沿革,而且还要包括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盐铁、职贡等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的内容。当他开始撰写时的确对此十分重视,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原稿多有散佚,加上"病侵事扰",顾不上补缀,但其大略亦能"错见于篇中"。不过他在论述各地的地理形势时,尽量做到以地理条件为印证,使历史成为地理的向导,地理成为历史的图籍,互相紧密融汇。全书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多写,无关的少写,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这也是《读史方舆纪要》有别于其他地理著作之处。由于黄河之患历来不止,直接对国计民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大量辑录前人治水的主张,以留给后人借鉴。他十分赏识潘季驯的治河方针。认为"以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读史方舆纪要》卷126)书中对潘季驯的主张颇多引证。此外,书中对漕运的记载也十分重视。顾祖禹认为漕运相当重要,因为"天下大命,实系于此"。但他反对为了漕运而置运河沿线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观点。在《川渎异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论述漕运和海运,又在有关州县下,详细记载运河的闸、坝、堤防和济运诸泉。此外,对于明代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苏松地区,以及扬州、淮安等转漕城镇冲要地位,书中都一一作了记载。同时,《读史方舆纪要》于农田水利的兴废、交通路线的变迁、城邑镇市的盛衰,都详略得当地有所记载。由此可见,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撰成,当然与顾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开。
为了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他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但无论实地考察或是调查,囿于条件所限,他都只能"间有涉历"而已。主要工作还是限于对图书资料的探索和考校。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史通》撰成。《史通》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在编纂体例方面,《史通》论述纪传史和编年史的体例,而以论述纪传体为主。"对于纪传史的志书,《史通》主张删除天文、艺文、五行三种,而增加都邑、方物、氏族等志。《史通》将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
2023-12-03
也就是说,一部《庄子》不外为了说明一个"道"字。庄子婉言谢绝邀请,使者只好南归。大多数论者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学派的论文汇编。可以这样说,一部《庄子》基本可用"自然"二字概括。《庄子》一书的作者,用以表述"自然"这一概念的,大都是个"天"字,或者"天地之道"等。在气功师眼里,认为气功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皆源于《庄子》。在今天,《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
2023-12-03
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因此,《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
2023-12-03
从内容上看,《天工开物》一书有几个特点:一是门类多,技术范围较广,包含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各主要部门。《天工开物》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优秀成就,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
2023-12-03
公元1852~公元1908放射线的发明者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185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起初贝克雷尔认为他成功地发现了一种新的x射线源。他很快就发现由铀盐放射出的射线不是x射线,一时被称为贝克雷尔射线。1896年贝克雷尔就所发现的现象发表了七篇科学论文。其他科学家,其中包括欧内斯特·卢瑟福和弗雷德里克·索迪也对放射现象进行过研究,结果很快发现贝克雷尔射线是三种性质不同的射线。......
2023-11-29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杨月清宋明时期,易学繁荣,百花齐放,其中陆王心学的易哲学与众不同,显示了解易新动向,乃奇葩一朵。这样,心学派的任务就是要以其心性分析取代易符的对象性分析,首先所面临的是对象数学的彻底否定。王畿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在对待象数学方面则直承了杨简“象数事物皆在所略”的特点。......
2024-04-04
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要了解《广韵》,应先对《切韵》、《唐韵》有所了解。《广韵》分206韵,比《切韵》增加13韵。《广韵》注文引证丰富,使韵书具有一般字典或辞典的作用。《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广韵》是韵书,按韵编排,考查韵部比较容易。利用系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有36个声母。......
2023-12-03
但是毛泽东在中国政府内显然是最最重要的人物。这是一场大动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以毛泽东及其支持者为一方、以党内的当权派为另一方的内战。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工业生产也有了戏剧性的增长。秦始皇排在毛泽东之前,因为前者对中国的影响已长达约二千二百多年。......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