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荀悦希望以《汉纪》启发献帝重振朝政。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书》4分之一的篇幅。所以后人有戏称其为简本《汉书》者。《汉纪》向有"词约事详"之誉,甚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梁启超称赞《汉纪》是"善钞书者"。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另外,《汉纪》还可校补《汉书》脱文。自荀悦《汉纪》成书起,编年体形式的著作才又稍见通行。所以,《汉纪》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23-12-03
"造端宏大,未为定稿"
《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顾炎武撰。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不与清朝合作,便改名为炎武,易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自幼继承家学,15岁时就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他针对当时晚明的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坛学士每每只是侈谈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状况,提倡经世致用学风。他决心涉猎群书,探求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自己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风严谨,成就宏富。
在经学、音韵学、史学、地理学、金石学等诸多方面造诣很深。有人统计他一生著述多达38种,《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是其中最为宏大的地理著作。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锐意读书,广搜资料,兼以实地调查,有得即录,企图把地理知识用于改造社会和政治斗争实践。他为了编纂此书,收集资料十分广泛:
"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肇域志》自序)同时将这些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引证。他周游苏杭、两淮,十谒明陵。自1668年45岁以后,舍弃江南故里,飘游北国,足迹遍布华北、山东和西北,尤其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每到一地"所考山川、都邑、城廓、宫室,皆出自实践"。(《历代宅京记》阮元序)一路"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潘丰《日知录》序)他在旅途中以一骡二马载着应用书籍随行,每到险要地方,便找老兵退卒或当地百姓详细询问曲折原委,坚持实地考察、调查研究,遇有与平日所知不合,便在坊肆中翻书对勘,将其收获心得,注之其旁,旁又不尽,便别为二集曰"别录"。
"别录"实际上是一些读书札记,是作者为了准备著书长期积蓄的一些资料长编。所以在内容上将是不同的观点,甚至相反矛盾的史料兼收并蓄,而未加考辨论述和筛选。全书很不平衡,有的地区收得很多,有的地区却很少。在他50岁时,由于年老善忘,对这些材料不能逐一校正,便将这些原始材料编订成册,存于篇中,总名为"肇域志"。有人考证认为这是出典于《尚书·尧典》:"肇有十二州",以此表示明代整个疆域。作者编订后,希望后人能在此基础上斟酌去舍,"续而传之"。在他晚年时,他又将此书一分为二:"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前者即《肇域志》,后者为《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我们认为未免有点偏颇。
其次在赋税方面主要对明代一条鞭法实行后果及各地所遭破坏事实,以及揭示地主阶级如何将国家赋役通过各种不法手段转嫁到农民身上的种种事实等都加以详细收录,同时也辑录了与之有关的土田、屯垦、粮额、租税等项目。所以今人赵俪生认为此书"不应列为地理类,而应列为明朝社会经济资料之书"。"主要是著录明朝社会经济情况的一部重要的资料书,仅仅它的著录方式是按'郡国'的框框而已"。其理由"主要是由于本书绝大部分篇章所注录的是关于赋役、屯垦、水利、漕运、兵防、马政、盐政、少数民族以及农民起义诸项目的资料,其中虽然偶有记录地方风俗以及山川沿革考订事项等,但所占的比例究竟太少了"。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仍有些牵强。因这些经济内容无一不通过地理显示,至少应属经济地理范畴,何况书中尚有大量沿革地理、军事地理、民俗、文化地理等材料。(www.chuimin.cn)
再说水利方面,书中收集了主要河道、漕运诸河(运河、胶莱运河等)、航运,主要作物区特别是三吴地区农田水利以及明代水利专家治水方略、奏折等主要资料。
全书实际汇总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各方面资料,这些资料除了摘自方志外,同时也辑录于实录、文集、邸抄及其他各种史料,其中不少今已失传,或已成罕见的碑刻和地方史志材料,十分珍贵。《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杂取天下府州县志书及历代奏疏文集,并明代实录,辑录成编",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说到这部书的价值,除了前面已叙过它保留了许多珍贵资料和进行了实地考察加以厘正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对明史研究有特殊史料价值。正如赵俪生研究后所云:在考查明朝社会经济方面,《利病书》却与《明实录》、《皇朝经世文编》有三鼎足之妙。自上而下的材料,多见于实录,《经世文编》中主要是来自中层士大夫的意见,惟有《利病书》是透过基层人们的回忆、总结、评论及一些下层的意见,可以补足《实录》自上而下材料的片面性,对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是很有价值的。
此书原为34册,今已不全,第14册全缺,其他各册也有佚文。以后版本多种,现通行本中,以四库善本丛书馆借涵芬楼印昆山图书馆所藏稿本影印本为佳。
至于《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姐妹篇《肇域志》则是专述地理的,可谓明代地理总志,因与《天下郡国利病书》关系十分密切,这里有必要作一些简要介绍。《肇域志》全书不分卷,约200万字,其内容包含沿革、形势、城廓、山川、道路、驿递、街市、坊宅、兵防、风俗、寺观、水利、陵墓、郊庙等项,有的府州还附有长篇的食货、官职资料,可见内容十分丰富。这部书一大特点是收编了大量地名。它收集的地名不仅超过《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而且有的地区比《读史方舆纪要》还多。它除记载了各省府州县著名山川古迹外,还收录了许多小山、支水、盐场、坑冶、镇市、渡口、巡检司和课税司所在的小地名,有的地区甚至比专志以及《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所辑录的小地名还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它与《天下郡国利病书》一样,也保存了大量已经失传的明代方志资料和许多罕见的专志资料,这些珍贵资料可以作校勘其他古籍参考。此书在乾隆末年已佚京师、江西、四川、广西四部分,现有抄本很多种。近年谭其骧主持以云南图书馆藏的抄本为底本,校订后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将是我国目前国内最佳版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与《肇域志》因源出同一部资料,在拆分时比较粗疏,以致分而未净。正如今人杨正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介绍中指出:《肇域志》虽偏重于地理,但也杂有食货、兵防、水利等方面资料;《天下郡国利病书》虽偏重郡国利病,但也杂有许多舆地记载。诸如沿革、山川、城池、古迹、市镇、风俗、屯垦、水利、赋役、漕运、兵防、马政、盐政等门类,在两书中均有。分得不当的也屡见不鲜,有的州县沿革、山川、城池等材料不在《肇域志》中,却收入了《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同样不少有关国计民生的"论"、"说"、"文"、"集"却不载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却收入了《肇域志》中。甚至论证同一问题的资料却被硬行拆开分置在各书中,最典型的是对曾子籍贯考证,提出问题和罗列不同说法的材料在《肇域志》中,大量考证资料却留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而考证后得出的结论却又放入他的另一部著作《山东肇域记》中。所以对这两部书的资料,不能机械隔立对待,需要相互补充、相互参证,互得益彰。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很明显,荀悦希望以《汉纪》启发献帝重振朝政。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书》4分之一的篇幅。所以后人有戏称其为简本《汉书》者。《汉纪》向有"词约事详"之誉,甚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梁启超称赞《汉纪》是"善钞书者"。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另外,《汉纪》还可校补《汉书》脱文。自荀悦《汉纪》成书起,编年体形式的著作才又稍见通行。所以,《汉纪》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23-12-03
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余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在《陈书》中,仅本纪中有姚察史论两篇。看来思廉写《陈书》因袭父亲的成果较少,自己创作的居多。《陈书》36卷,有本纪6卷,列传30卷。在文风上,《陈书》与《梁书》是一致的。为个人恩怨而上下其手的事情,在《陈书》、《梁书》中也有一些表现。......
2023-12-03
《汉书》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在此期间,明帝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纂。因此《汉书》撰成,共经四人之手,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汉书》取消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的事迹移入列传,立了《陈胜项籍传》。而王莽称帝十余年,《汉书》并未立纪,而将他归入列传,立了《王莽传》。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
2023-12-03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
2023-12-03
"编次别代,共为部帙"《南史》和《北史》都是纪传体的通史,作者李延寿。他撰写《南史》、《北史》,是继承父亲李大师的事业。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和《南史》、《北史》3部历史著作。《南史》、《北史》在上述方面都表现出一些优点。在宋代以前,世人了解南北朝史事,主要是靠《南史》、《北史》。《南史》、《北史》在思想上的价值,最突出的是宣扬天下一家的统一思想。李延寿在《南史》、《北史》中不分正......
2023-12-03
刘向的《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杨倞改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2023-12-03
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记》的特点在于: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2023-12-03
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故司马迁修《史记》,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