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加里东、印支和燕山多期次构造作用,赣南地区构造异常复杂。但目前多认为与成矿时代相近的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对区内钨多金属成矿控矿作用最为明显。印支期构造以东西向为主,燕山期则以北北东向为主,两者作用的强弱,使得赣南不同区域构造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复杂有利的构造环境,使得赣南中部和南部,成为钨矿富集的主要区域。它们相互交织、迁就改造,共同作用控制了区内成矿岩体及其相关矿床的分布与分区。......
2023-08-24
"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尊称为船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首先,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资治通鉴》而单读《读通鉴论》,就会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次,这部书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
王夫之是一个忠于明王朝,又具有浓厚汉民族意识的文人。对于明亡于清这一事实,他从其字里行间透溢出痛苦和悲愤。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借古史来发泄自己的民族义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感。明亡后,若干史学家探讨其灭亡原因,或批评政治混乱,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击君主专制及其流弊,深度不一。其中,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代表的批判专制君主制度的思想最为深刻。王夫之与大多数史学家不同,他不仅具有这种现实感,而且能将其与历史的沉思融合起来,试图从中总结出更高层次的历史哲学来。(www.chuimin.cn)
首先,他清醒地反观自身,认为"夷狄之蹂躏中国,亦非必有固获之心,中国致之耳。"于是他在《读通鉴论》中,批评君主与大臣聚敛财富,批评君主贪巧自矜滥杀忠良,批评奸臣败坏纲纪使国家衰微,批评大臣拥兵自重强枝弱干,批评学风日衰邪说日盛,批评纵客商贾舍本逐末,批评奸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评几乎涉及到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他心目中,前朝旧事只不过是明朝现实而已。
其次,在历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从远古人类的"异于禽兽无几"与今天人类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备";从三代的"沈酗"、"淫奔"、"黩货"与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从三代的封建诸侯与秦始皇改郡县制的成功中看到了"势相激而理随以易"。历史的变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个哲理性的结论:"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
"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结论。"变"是这个历史哲学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学中最要害的命题"正统论","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就是说,所谓"统"是统一了国家并能较长久地持续下去的政权,不论是靠武力统一的,还是靠阴谋"篡弑"而来的,只要它顺应了大势,使国家"合而不离,续而不绝",就是合理的、正统的,并不在乎它姓李还是姓赵。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
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影响到宋、辽、金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了那些一无可取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
当然,历史遗留的负担毕竟太沉重了,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积淀的毕竟太深厚了,当这位思想家在进行历史沉思时,常常不自觉地沿袭了传统历史观与道德观,陷入传统的保守观念之中。如他认为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受加里东、印支和燕山多期次构造作用,赣南地区构造异常复杂。但目前多认为与成矿时代相近的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对区内钨多金属成矿控矿作用最为明显。印支期构造以东西向为主,燕山期则以北北东向为主,两者作用的强弱,使得赣南不同区域构造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复杂有利的构造环境,使得赣南中部和南部,成为钨矿富集的主要区域。它们相互交织、迁就改造,共同作用控制了区内成矿岩体及其相关矿床的分布与分区。......
2023-08-24
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说之解字》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其中第三种最为重要,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
2023-12-03
杜佑对史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这个著述旨趣,决定了《通典》基本价值。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了《通典》的学术与经世致用价值。《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杜佑在《通典》中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他在《通典》中删掉了纪传体史书志......
2023-12-03
由此可见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华夏文明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佛教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龙信仰得到迅速流传。另外《山海经》还记录了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多次受到龙的帮助,并据此最终建立了夏朝。a.源于图腾,超越图腾中国的龙文化......
2023-11-01
现在流传下来的裴的著作只有《崇有论》,《晋书》把《崇有论》完全列入裴的传记中。裴不惜站在主流思想的对立面,写了《崇有论》一文以纠正“贵无论”的偏失。“贵无论”推崇无形无象的宇宙本体,而“崇有论”则推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严格说来,裴对于王弼的“贵无论”的上述破斥其实并不相应。......
2023-11-20
正是基于上述,中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错位。换言之,并非教育研究出现了问题或者没有用,而是教育实践出现了问题。综上所述,面临两类问题,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者是能发挥作用的,而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但也勿武断认为教育研究......
2023-08-31
《通典》之后为后人所注意的,有郑樵作的《通志》与马端临作的《文献通考》,以上三书被合称为"三通"。但其代表作,却是一部包罗各代历史的《通志》。《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例如,《通志》所载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反"称"盗"。......
2023-12-03
一个与我国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和强度增加,对我国核电站的运行安全也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中国核电从1985年开始起步,在1985年到目前的23年间,一共建设了11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910万千瓦。虽然那次事件不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但是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得全世界都开始重新审视核事业的发展。[9]《中国成立军队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2008月11月7日,新华网。......
2023-0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