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李铭汉受到陈世熔的教益甚大。他的著作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尔雅声类》《说文谐声表》《日知斋诗稿》等。其中,以《续通鉴纪事本末》最为著名。《续通鉴纪事本末》,始于宋太祖代周,终于明玉珍据蜀。著名学者汪辟疆也说:“余于清末,既获读李氏《续通鉴纪事本末》,见其条分件系,伦类贯通,深致叹服。”......
2023-08-07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温州判官、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
袁枢为人正直,对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的。当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分配负责撰修《宋史》列传时,北宋哲宗时"奸相"章惇的子孙,以同乡关系请袁枢对章惇传加以"文饰"时,袁勃然大怒说:"子厚为相,负
当时现实政治的直接刺激,是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给内外交困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由于篇幅太大使人阅读困难。司马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难处,他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他不但要熟读《通鉴》,了解其全部内容,还要吃透司马光的史学见解。
袁枢跟司马光一样,始终恪守"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原则。因此他在编立标题,抄录史料时,对于灾异、符瑞、图谶、占卜、鬼怪等绝少加以采用,即使稍有涉及,也是作为起警戒作用而引用的。这种反对天命论神学,而重视社会现实的史观,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对于统治者袁枢是提出警告的,如袁枢在《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武帝惑神怪》中抄录了"臣光曰",批评了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由此可见,袁枢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的,这正如朱熹所说的,袁枢"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朱子大全》卷81)所谓"微意",就是指袁枢的政治观点。袁枢把有关封建政治的主要问题,如杨万里(与袁枢同为太学官)所举的内容,"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通鉴纪事本末叙》)之类,都作为全书的基本内容,使它成为当时及
孝宗命令摹印十部,以赐太子和江上诸帅,命熟读之;还提升袁枢为大宗正簿。
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而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却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因而丰富了史学内容,正如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所评论的那样:"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文史通义·书教下》)章氏的评论是正确的,袁氏创立的纪事本末新体裁,的确是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www.chuimin.cn)
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通鉴》流传已久,传抄刻印,难免会有错误。所以我们读书时,可以把两书互相校勘。
清代的张敦仁曾经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即湖州版本;
严州版本字小,又叫小字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杭州所刻《资治通鉴》元注本互校,校出异文3000多条,写成《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后来章钰撰写《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时,把张敦仁校勘《资治通鉴》的异文而无别本资印证处,列为附录。1957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除了章钰书中重要校勘都收入本书做注文外,还选录了张敦仁书中的一些校勘做为注文。这就使标点本《资治通鉴》成为现有较好的一种版本。
《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大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划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
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例如,对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如"黄巾之乱");汉族统治者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
《通鉴纪事本末》,宋本共42卷,明末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曾就《通鉴纪事本末》各篇,写成史论若干篇,附在各篇之后。这两种版本,一种有论,一种无论,还是容易区分的。
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例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期间,李铭汉受到陈世熔的教益甚大。他的著作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尔雅声类》《说文谐声表》《日知斋诗稿》等。其中,以《续通鉴纪事本末》最为著名。《续通鉴纪事本末》,始于宋太祖代周,终于明玉珍据蜀。著名学者汪辟疆也说:“余于清末,既获读李氏《续通鉴纪事本末》,见其条分件系,伦类贯通,深致叹服。”......
2023-08-07
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尚书》列为禁书,规定民间所藏的《尚书》均需烧毁。此后,引起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争论。伏生用这28篇的不全《尚书》,讲学于齐鲁之间。由于这些篇章是用当时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这一来,梅蹟的古文《尚书》其真伪,便成定论。《尚书》是难读的。......
2023-12-03
司马光编写的书原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于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不想参与政治,而专门从事编书工作,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通鉴》的书局由汴梁迁往洛阳。元丰七年,司马光主编的巨著——《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通鉴》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
2023-12-03
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意谓“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自《汉书》之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实录实录是编年体的史书体裁之一,中国历代所修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
2023-08-20
六、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希腊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重商主义是与重农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的。这样,海洋在希腊人的国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见,希腊的重商主义就在殖民扩张和航海贸易中悄悄地产生了。伴随重商主义的产生,还出现了一个工商奴隶主阶级。他们把重商主义作为自己的阶级政策。这样,重商主义就由工商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政策,进而上升为城邦国家的基本国策。当然,重商主义并非在所有希腊城邦中都有滋生的土壤。......
2023-12-07
所不同的是,《广雅》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广雅》的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张揖。张揖编著《广雅》正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这个条目是《广雅》增补的。(释畜)《广雅》原书分为上中下3卷,总计18150字。拿《广雅》和《尔雅》相比,多出7000多字。《广雅》是在《尔雅》后出现的"雅"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训诂词典。隋代秘书学士曹宪为《广雅》作音释,自称所著为《博雅音》。......
2023-12-03
古代印度旅行记中的金字塔在供人们今天了解中世纪的中亚和印度方面,唐代高僧玄奘及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一书的贡献是旷古未有、永世不灭的。于是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于贞观二十年七月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大唐西域记》业已问世1300多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显示出这部著作的灿烂光辉。......
2023-12-03
"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所以,在阅读《读通鉴论》时,既要注意到他表露的进步史学思想,也不能忽视那些阻碍这种思想升华的种种保守因素。......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