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
2023-12-03
"综事迹之备,追《史记》之文"
北宋时期,先后有两部记述五代时期历史的著作,一部是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旧五代史》,一部是由欧阳修私修的《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来称为《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共150卷。完成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至第二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澹、李昉等人同修。后来欧阳修《五代史记》问世后,称为《新五代史》,薛居正等所修的史书就被称为《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编修的目的性是很强的,那就是总结历史经验,为宋王朝的政治提供借鉴。五代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混乱的时期,在短短的50余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5个王朝,这些王朝的创建者都是前朝的镇将,他们手握重兵,一旦时机可乘就以武力推翻前朝,建立自己的王朝。这个时期的中央政权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制服藩镇,谁的兵强马壮谁就可以做皇帝,毫无秩序可言。因此,王朝的变换很快。此外,5个中原王朝之外,还先后存在过10个独立的小国。北宋是继后周之后而建立的,赵匡胤有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稳固的赵宋王朝的雄心。因此,总结五代时期的经验教训就很重要。
《旧五代史》的编撰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速度是很快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北宋离五代很近,参加编写的史官大多亲眼目睹了五代的历史场面,对五代的历史比较熟悉。另外,当时可以利用的资料比较全面,主要有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还有范质所编《五代通录》可供借鉴。
《旧五代史》由《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杂传》、《志》7个部分组成。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
《旧五代史》主要依据五代时期各朝《实录》,这些《实录》是原始资料,比较能反映历史实际,特别是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可信程度很高。《旧五代史》保存了大量五代时期的历史文献,是它的可贵之处。《旧五代史》现存的《志》有10篇,全面地叙述了五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旧五代史》所叙述的范围,除中原王朝外,北至契丹,南至占城(越南北部),西至党项,东至新罗(朝鲜)的广大范围内的情况均有交待。
《旧五代史》因为史料丰富翔实,所以很受重视,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胡三省著《通鉴注》都依据此书。
《旧五代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它是依据五代实录,而实录多是由当朝人编写,所以隐讳粉饰的地方较多,修《旧五代史》的史官又多是五代时的旧臣,他们不加区分地照录了这些不实屈笔的文字,使书中的不少记述不符合历史事实,另外《旧五代史》叙事较为繁杂。这些都引起后人对它的批评。
北宋时期,《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并行于世,到后来《新五代史》因为更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越来越受到推崇,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诏不用《旧五代史》而专用《新五代史》,到元代,《旧五代史》就逐渐不行于世。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邵晋涵等人才从《永乐大典》等书中加以辑录整理,大致恢复了原来面貌的十分之七八。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修的史书。中国古代本来有私家修史的传统,但隋文帝时下诏禁止私人修史,正史都由官修,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唐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www.chuimin.cn)
《新五代史》由本纪、列传、考、世家、年谱、四夷附录六部分组成,共74卷。在编撰体例上,欧阳修不按朝代界限,打破了《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体系,把五代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欧阳修还分类编排列传,分列了《家人传》、《死节传》、《杂臣传》等等。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也是与他相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的。
当时正是北宋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的时候,国内土地兼并剧烈,赋税繁重,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同时辽和西夏给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它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交纳大量钱物。范仲淹等人试图改革,却遭到了失败。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抨击保守派,因而被贬。他在给尹洙的信中说:因为我们被贬到外地,所以想通过缩写《五代史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欧阳修想通过仿照《春秋》笔法,表现褒贬之意,为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的确切时间,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从他给尹洙、梅尧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
《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建国后不久,所依据的史料多为五代实录。《新五代史》修撰时,距宋建国已有八九十年,距旧史的成书也已经60多年,这个时期又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资料,这样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据胡峤《陷虏记》,记述了在契丹的亲身见闻。在《于阗录》中记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阗时所见到的沿途各国的山川、风土情况。在《司天考》中,欧阳修将后周天文学家王朴的《钦天历经》4篇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因为《旧五代史》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全,所以欧阳修的记录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此外,欧阳修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订正了《旧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错误。
欧阳修还恢复设表,《史记》创立十表,以后只有班固采用,欧阳修加以恢复,并在《职方考》中用表的形式,将290余州郡的废置更易情况明白地显示出来。
《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
总得来看,两部五代史互有短长,现存《旧五代史》全书是《新五代史》的两倍多,旧史列传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旧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更为完备。在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上也多于旧史。这两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
2023-12-03
《旧五代史》的修撰工作历时不到两年,大部分的内容直接抄录五代的国史。其表现之一,是《旧五代史》的本纪部分的篇幅十分巨大。仁宗时,欧阳修不满薛史“繁猥失实”,以私人之力重修五代史,定名为《五代史记》。后人为区别二史,将薛居正《五代史》称为《旧五代史》,而将欧阳修《五代史记》称为《新五代史》。......
2023-08-19
"很明显,荀悦希望以《汉纪》启发献帝重振朝政。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书》4分之一的篇幅。所以后人有戏称其为简本《汉书》者。《汉纪》向有"词约事详"之誉,甚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梁启超称赞《汉纪》是"善钞书者"。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另外,《汉纪》还可校补《汉书》脱文。自荀悦《汉纪》成书起,编年体形式的著作才又稍见通行。所以,《汉纪》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23-12-03
《汉书》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在此期间,明帝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纂。因此《汉书》撰成,共经四人之手,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汉书》取消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的事迹移入列传,立了《陈胜项籍传》。而王莽称帝十余年,《汉书》并未立纪,而将他归入列传,立了《王莽传》。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
2023-12-03
"编次别代,共为部帙"《南史》和《北史》都是纪传体的通史,作者李延寿。他撰写《南史》、《北史》,是继承父亲李大师的事业。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和《南史》、《北史》3部历史著作。《南史》、《北史》在上述方面都表现出一些优点。在宋代以前,世人了解南北朝史事,主要是靠《南史》、《北史》。《南史》、《北史》在思想上的价值,最突出的是宣扬天下一家的统一思想。李延寿在《南史》、《北史》中不分正......
2023-12-03
刘向的《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杨倞改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2023-12-03
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记》的特点在于: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2023-12-03
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余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在《陈书》中,仅本纪中有姚察史论两篇。看来思廉写《陈书》因袭父亲的成果较少,自己创作的居多。《陈书》36卷,有本纪6卷,列传30卷。在文风上,《陈书》与《梁书》是一致的。为个人恩怨而上下其手的事情,在《陈书》、《梁书》中也有一些表现。......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