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和《陈书》是其中的两部,它们名为官修,实际却是姚察和姚思廉父子劳动的成果。《梁书》、《陈书》修成,加通直散骑常侍,又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梁书》有本纪6卷,列传50卷,合56卷。《梁书》所依据的材料是很丰富的。这些编纂整齐的历史书籍,为姚氏父子撰写《梁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梁朝只有55年的历史,《梁书》的列传则达50卷之多。《梁书》在思想上值得称道之处不多。......
2023-12-03
"凭其旧稿,加以新录"
《陈书》是唐代姚思廉在父亲姚察旧稿基础上修成的。姚察去世后,姚思廉一直未能忘怀父亲让他续写梁、陈二史的遗愿,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姚思廉奉诏撰写《陈书》,贞观十年(636年)书成上奏。关于《陈书》撰写的经过,宋代曾巩所述颇详:"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梁、陈)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
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余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
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观察等之为此事,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曾巩集》卷11《陈书目录序》)可知《陈书》正式撰写时间虽不足10年,实际上却是姚察父子经数十年努力才修成的。在《陈书》中,仅本纪中有姚察史论两篇。看来思廉写《陈书》因袭父亲的成果较少,自己创作的居多。
《陈书》36卷,有本纪6卷,列传30卷。记事起于557年陈霸先称帝,终于589年隋灭陈,包括陈朝一代33年的历史。
《陈书》的史料来源除陈朝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旧稿外,还有陈《永定起居注》8卷,《天嘉起居注》23卷,《天康光大起居注》10卷,《太建起居注》56卷,《至德起居注》4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如顾野王的《陈书》3卷,傅縡的《陈书》3卷,陆琼的《陈书》42卷等。(www.chuimin.cn)
《陈书》与《梁书》都出自姚氏父子,特别是姚思廉之手,因此在撰述的特点上,二书多相同之处。陈朝历史仅33年时间,书中的列传却达30卷之多。《陈书》记述了陈朝创建之初恭俭爱民、政策得宜的成功经验,交待了陈朝末代统治者忘患纵欲,偏听偏信造成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大量陈朝历史人物事迹在书中得到反映,其中争夺诈伪,营营苟苟,势利小人的行径,足为世人取戒;安贫乐义,不为祸患势利所动的高风亮节,又足为世人楷模。陈朝一代之史虽然短暂,但留给后人的教益启示却很多。《陈书》交待了陈朝的历史兴亡之迹,描画了陈朝社会历史全图,现在人们研究陈朝的历史,《陈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这是它的根本价值。
《陈书》因为姚思廉一个人编次的工夫较多,所以列传的体例比《梁书》要整齐规范一些。在文风上,《陈书》与《梁书》是一致的。这两部史书,尤其是《梁书》中多用古文,一反六朝以来争尚骈俪对偶的颓靡文风,给人以清新健康的感觉。《梁书》总论为魏征所撰,行文还采用骈四俪六的方式,两相比较,更显示出姚氏父子这方面的卓见。清代史家赵翼评论:"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韩愈)始,而岂不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廿二史札记》卷9《古文自姚察始》)对于姚察、姚思廉改变六朝文风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
《陈书》与当时问世的其他史书一样,撰写中看重士族门第、履历身世和家族兴亡。书中侧重记录皇族事迹,全书总共36卷,而本纪和皇后、王子、宗室列传就占去11卷,叙述王子55人,几乎占了其他列传的一半。把一代史书写成了陈氏家谱,这是令人不能满意的。《陈书》也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史书内容的空泛和乏味、呆板。它的列传在写法上有个固定的程式,一般都是先列姓名、地望、祖、父官职,次及传主幼年生活、性格相貌、次及历任官阶,次及行事文章,有时最后还有饰终诏书、封赠、子孙官职、著述名称等。
《陈书》和《梁书》中,都贯彻着为地主阶级政权服务的正宗思想。它们对臣僚、百姓宣扬忠贞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对封建帝王则极力吹捧、赞颂。在书中统治者的面目被添加了很多油彩,他们的丑行则被尽量加以掩饰。《南史·刘师知传》记载:陈霸先为篡夺皇权,命令刘师知去杀害梁敬帝,敬帝绕床躲避,刘师知抓住敬帝的衣服,手下人上去杀了敬帝。
在《陈书·刘师知传》中却只字未提杀敬帝这样一件大事。为个人恩怨而上下其手的事情,在《陈书》、《梁书》中也有一些表现。虞寄、虞荔兄弟在陈朝,虞荔的儿子世基、世南在隋朝都曾同姚氏父子共事。姚思廉在撰史中,就为虞寄兄弟尽力浮词溢美,撰写佳传。对于史家来说,这是严重的失德,可惜的是,从南北朝到唐初的史书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史学的健康发展。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梁书》和《陈书》是其中的两部,它们名为官修,实际却是姚察和姚思廉父子劳动的成果。《梁书》、《陈书》修成,加通直散骑常侍,又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梁书》有本纪6卷,列传50卷,合56卷。《梁书》所依据的材料是很丰富的。这些编纂整齐的历史书籍,为姚氏父子撰写《梁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梁朝只有55年的历史,《梁书》的列传则达50卷之多。《梁书》在思想上值得称道之处不多。......
2023-12-03
"很明显,荀悦希望以《汉纪》启发献帝重振朝政。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书》4分之一的篇幅。所以后人有戏称其为简本《汉书》者。《汉纪》向有"词约事详"之誉,甚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梁启超称赞《汉纪》是"善钞书者"。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另外,《汉纪》还可校补《汉书》脱文。自荀悦《汉纪》成书起,编年体形式的著作才又稍见通行。所以,《汉纪》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23-12-03
《汉书》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在此期间,明帝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纂。因此《汉书》撰成,共经四人之手,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汉书》取消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的事迹移入列传,立了《陈胜项籍传》。而王莽称帝十余年,《汉书》并未立纪,而将他归入列传,立了《王莽传》。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
2023-12-03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
2023-12-03
"编次别代,共为部帙"《南史》和《北史》都是纪传体的通史,作者李延寿。他撰写《南史》、《北史》,是继承父亲李大师的事业。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和《南史》、《北史》3部历史著作。《南史》、《北史》在上述方面都表现出一些优点。在宋代以前,世人了解南北朝史事,主要是靠《南史》、《北史》。《南史》、《北史》在思想上的价值,最突出的是宣扬天下一家的统一思想。李延寿在《南史》、《北史》中不分正......
2023-12-03
刘向的《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杨倞改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2023-12-03
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记》的特点在于: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2023-12-03
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故司马迁修《史记》,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