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注和《后汉书》认为,《六韬》出自殷周之际的姜太公吕望之手。另外,又有人认为,姜太公撰作《六韬》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必有它的根据,不可随意否定。《文韬》认为,政治先于军事。具体来说,《文韬》认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武韬》指出,要夺取战争的胜利,首先要做到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进行战争是为了吊民伐罪。值得一提的是,《犬韬》......
2023-12-03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字子长,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县西南),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他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谈崇尚道家,曾以黄老学说为主,写成《论六家要旨》,对儒、墨、名、法、阴阳、道等各家学说,进行过批判和总结。这种家学传统,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青少年时,向当时的古文学家孔安国学过《古文尚书》,向今文学家董仲舒学过《春秋》公羊学。他涉猎的范围很广,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终于精通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各家学说。
司马迁在他父亲死后的第三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正式继任父职,成为汉武帝的太史令,时年38岁。这样,使他有机会阅读宫廷图书馆中大量的文献典籍。与此同时,在司马迁的主持下,于元鼎元年(前116年)冬制成新历——《太初历》。同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巨著——《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因司马迁为李陵投降匈奴事进行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了腐(宫)刑。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司马迁忍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完成他所期望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司马迁前后用了大约18年的时间。但当时并未刊行。直至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才把它整理问世。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司马迁死于何时?很难确知,有人认为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一生只活了50多岁。这部巨著问世之后,当时人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甚至叫《太史公》。
"史记"一词,本是古代史籍的泛称,并不是司马迁的原名。
《史记》名称的出现,大概是到了魏晋期间。
司马迁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历史学的编纂方法,它就是后世史学家所称誉的"纪传体"。它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例组成。
"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及循吏、儒林、酷吏、游侠、刺客、名医、日者、龟策、商人的传记。《史记》中还记载了朝鲜、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匈奴的历史,这些记载是研究亚洲这些地区和国家初期历史极重要的材料。
《史记》全书130篇,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组成,计526500字。它记载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共记述了近3000年的历史。(www.chuimin.cn)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等丰富的内容。可见,它是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自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之后,这种体例被历代史家所沿用,总体不变,只是例目有所增减,或例目的名称稍有不同而已。这样,纪传体便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史学体例之一。郑樵在其《通志》中称赞《史记》的影响时指出:"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司马迁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二,在于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
《史记》中,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他痛恨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同情人民所受的痛苦。比如,对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是歌颂的,因此在《史记》中,把陈胜、吴广两人的事迹列入"世家",而且将陈胜比作汤、武,肯定他推翻暴秦的历史功绩。又如,他也尽力描写推翻暴秦的项羽的英雄气概来和狡诈的刘邦作鲜明的对比,而且把项羽的事迹列入"本纪",不因项羽失败而抹煞他的历史地位。除此,司马迁还表彰了为国捐躯的刺客,敢于和暴力对抗的侠客。相反,对于汉武帝的封建专制统治,司马迁则予以揭露。揭露汉武帝的残暴虚伪,奢侈纵欲。《封禅书》所记汉武帝大搞"鬼神之事",《酷吏列传》所记酷吏,则绝大部分是汉武帝时的官吏。如司马迁用讽刺的文辞,揭露了武帝的爪牙张汤等酷吏的凶残和奸诈,活龙活现。
司马迁不但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还试图从历史生活现象中,去寻求历史变化的原因。如他写《平准书》时曾说过:"作《平准书》,以观事变"。这篇《平准书》先记汉初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后述由于汉武帝拥有汉初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引起了他的内外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连年用兵的问题,其结果使财政困难,经济破坏,由此而引起了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变化,等等。《史记》中充分体现司马迁重视经济的篇章有:《八书》中有两篇:《河渠书》记载夏禹以来的水利工作;《平准书》记载各地区的经济情况。除此之外,《货殖列传》还记载一些发财致富的布衣匹夫之辈。可以这样说,司马迁为中国史学树立了重视经济活动的优良传统。
司马迁不但是中国史学家之父,也是全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史记》和希腊史学名著相比较,它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对于生产活动、学术思想和普通人在历史上的地位的重视。而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希腊历史学家的著作,往往只集中到战争上面,或重视政治军事。即使最著名的希腊思想家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经济生活的问题。我国正史中多数有《食货志》,政书中的《通典》、《通考》,都以食货部分列为全书的首部,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史料,这也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而这个传统是司马迁创立的。
《史记》既是一部纪传史,又是一部传记文学集,其影响所及,已经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史记》的部分篇章已译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记》,成为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杰作。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等等。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到南北朝时,由于经学衰微,玄学佛学继起,南朝刘宋的裴骃才开始为《史记》作《集解》。隋唐时,又有司马贞为之作《索隐》,张守节为之作《正义》。北宋以后,在《史记》的正文之下,都附有以上三家的注文。自宋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述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淮南子》注和《后汉书》认为,《六韬》出自殷周之际的姜太公吕望之手。另外,又有人认为,姜太公撰作《六韬》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必有它的根据,不可随意否定。《文韬》认为,政治先于军事。具体来说,《文韬》认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武韬》指出,要夺取战争的胜利,首先要做到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进行战争是为了吊民伐罪。值得一提的是,《犬韬》......
2023-12-03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代表作之一。他还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书,班已不存。《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范晔本打算写一部由纪、志、传三部分组成的百卷《后汉书》,以踵续班固的《汉书》。南朝梁人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取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补入范书。......
2023-12-03
《九章算术》集先秦至西汉我国数学知识之大成,其编纂也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根据刘徽的记载,《九章算术》是从先秦"九数"发展来的。《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的风格。《九章算术》的算法尽管抽象,但相互关系不明显,显得零乱。......
2023-12-03
孙中山晚年转变论析樊丽明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领导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晚年的转变,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因此,研究孙中山晚年的转变,对于正确认识国共两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意义深远、重大。1922年初,马林经过调查,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可以联合的革命党。......
2023-11-29
中国大市场将增强中国经济的内需导向。中国大市场将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撑。中国大市场将带来进口的巨大增长。届时,中国可能是全球第一进口大国。随着中国大市场形成,进口增长的趋势将日益明显,进而贸易顺差将日益缩小,对外贸易将日趋平衡,最终出现贸易逆差。中国大市场促进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走向世界。......
2023-12-07
17世纪见证了各国间多领域的交流,尤其是欧洲和东方之间的交流。国际商业活动和外交活动的直接结果是,东方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影响。除了便宜的原材料,印度的产品也因价格低廉而受到欧洲人的喜欢。所以,乌木这种贵重木材成为家具制造的首选木材。不管怎样,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加速,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将导致质变,即风格的变化。......
2023-06-22
中国持久抗日影响了反法西斯战争走向今年时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基于部分抗战研究新史料的披露以及国内外学者新的研究进展,可以提出以下几点认识:“二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势力挑起的反人类的侵略战争,其败亡是所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及人民合力的结果。中国军民的持久抗战确保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左右了东方战场的结局,并影响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走向。......
2023-07-20
在反侵略战争中第10军的这两次卓越表现,不论在当时,还是以后,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消息传到正在开会的美国国会,全体议员欢呼雀跃,掌声雷动,中国由此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赏与尊重。1月22日,罗斯福总统任命史迪威中将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成为联合国的四大发起国之一。长沙大捷的消息传开后,中国政府备受鼓舞,充满了底气,率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