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礼记》:中国古代重要典籍

《礼记》:中国古代重要典籍

【摘要】: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当然,《礼记》中也有许多糟粕的东西,需要在研究时批判吸收。

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礼记》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主要原因。

《礼记》共20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社会史料。

首先,该书49篇中,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礼运篇》中记叙了儒家学派闪光的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www.chuimin.cn)

这种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产生于中国的2000年前,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

再次,《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载有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学》和《中庸》原属《礼记》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二篇单独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大学》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是儒家理财的经典论述,也是古代财政经济学的宝贵遗产。《中庸》则载孔子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科学的治学方法。《学记》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 君民,教学为先。"这些语言闪现着中国古代教育学理论的精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又次,《内则》中记载的家庭规制和敬老制度,《大传》中尊祖敬宗和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学》中有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等等,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探索2000年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当然,《礼记》中也有许多糟粕的东西,需要在研究时批判吸收。又由于他成书较晚,又经汉儒的整理,除了有残缺篇章外,还有可能混入了秦汉时代的东西,阅读时需要谨慎,认真参阅后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