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思想,接近老子,是廓清两汉迷信之说的战士,今本《论衡》一书,分述其思想如下:万物生成说王充以为万物生成,皆由于气,故曰:万物之生,皆禀元气。阴气生为骨肉,阳气生为精神。论命王充主有命说,以为死生贵贱均由于命,故曰:操行有常贤,仕官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论性王充有《率性》《本性》二篇,《率性》述他自己的见解,《本性》叙述以前关于论性的各说,并各各加以批评,以确固他自己的主张。......
2023-08-17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论衡》书从宇宙观上反对这种见解,针锋相对的提出:
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由"气"这个物质性的元素出发,《论衡》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而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见丝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五谷不是上天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气"的"自然之化"。《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www.chuimin.cn)
"天人感应"的"天"既造出了人,那么第二点就要降下帝王来统治人,因此就要把君权神化。他们提出了一种"符瑞"说,即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龙、麒麟、凤凰、雨露、嘉禾、芝草等等,称之谓帝王的"受命之符"。如:夏的祖先是其母吃了一种叫做"薏苡"的草生下的,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子的蛋而生的,汉高帝刘邦是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东汉光武帝刘秀是生而室内有光等等。《论衡》书针对这种荒唐之言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龙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何则?异类殊性,情欲不相得也"(《论衡·奇怪》篇)。所以,要同类的东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不足相信。既然天、人、物三者不是同类,不能相合,那么与"符瑞"也就毫不相干了。
《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汉儒的"天人感应"说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统"观。如果统治者取得了这个"道统",即奉天受命,并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太平。如果统治者没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变乱,新的统治者就取而代之,并把这个"道统"重新延续下去。这样,"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社会观和"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独特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种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就在于"同姓不再王",世界上没有万世一系的帝王,但统治阶级的对万民的统治却是万古不变的。《论衡》书对这种社会历史观持批判的态度。它认为社会治乱的原因是寓于其本身之中,而不在于"人君"的"德"、"道";相反地,"人君"的贤不肖是由社会历史所决定的。"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论衡·治期》篇)。而自古而然的"一治一乱"同样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取决于"上天"或人的意志。
《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其承认客观物质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否定"天"和"人君"是历史发展的力量,否定"德"和"道"及"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点上来说是正确的。但其把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归结到"时"和"数"上,认为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量在起作用,否定了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之,《论衡》中的社会历史论述是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自然宿命论的社会历史观。
《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书。
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关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文章
王充的思想,接近老子,是廓清两汉迷信之说的战士,今本《论衡》一书,分述其思想如下:万物生成说王充以为万物生成,皆由于气,故曰:万物之生,皆禀元气。阴气生为骨肉,阳气生为精神。论命王充主有命说,以为死生贵贱均由于命,故曰:操行有常贤,仕官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论性王充有《率性》《本性》二篇,《率性》述他自己的见解,《本性》叙述以前关于论性的各说,并各各加以批评,以确固他自己的主张。......
2023-08-17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者。此书的写成同王充从小刻苦勤奋,广读博览,勤于思索是分不开的。王充从6岁开始学习,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通读了《尚书》、《论语》,后来又被送到洛阳的太学。虽然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的关怀和温暖,但年纪幼小的王充依旧立志做一番大事业来慰藉自己的父母,这一直是他最好的精神食粮,他拼命的博览群书,为日后的有所作为吸足了知识的养分。......
2023-11-27
王充的风水批判思想应当说,学术界对王充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在已有的研究中,王充的风水批判思想则鲜有论及,目前尚未见专文讨论。王充的风水批判思想主要见于《论衡》中的《四讳篇》、《诘时篇》、《讥日篇》、《辨祟篇》、《难岁篇》、《诘术篇》、《解除篇》等。综合各篇内容,王充的风水批判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宅居营建中时日禁忌。......
2023-11-28
谢无量的王充哲学研究,是最早试图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一次思想实验。该书明确地以唯物史观研究王充思想,深入剖析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谢无量思想之多元化与先进性[187]。总之,谢无量整个论述过程,无不贯穿着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2023-10-29
王充通过对神学的全面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黄老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王充的冰水之喻,说明了万物的生长和消灭的原因,并且认为万物虽然有生灭,但是气却是永存的。王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矛盾的。在《论衡》中,王充对此提出了许多反驳。......
2023-11-20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释畜)《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所以有人说,《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2023-12-03
王罴性格耿直刚强,处事公平,乡里人都很敬畏他。但是,王罴管辖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王罴体察民情,为民着想,百姓也都心甘情愿上交军粮。王罴性格直率,不修边幅,朝廷常有使者来。客人没有想到王罴竟会如此节俭,非常惭愧地离去。他的孙子王述由于父母早亡,也交由王罴抚养。王罴没能不朽,最终死于任上,身死之日,家里一贫如洗。王罴明白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浪费是一种对自己的劳动也是对他人的劳动的不负责任。......
2023-11-27
王翱的女儿进京的时候把这话跟母亲讲了。王翱任吏部尚书前,曾以都御史的官衔提督辽东军务,在他任职期满即将回京时,一位和他同在辽东任职的宦官出于对他的敬仰,送给他几颗大明珠。那时官场中行贿贪污成风,王翱却坚决拒收这些礼物。王翱见对方已经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只好收下了这几个珠子,并好好存放了起来。不久,那位宦官死了,王翱把他侄子请来,将这些明珠退了回去。......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