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而言,它的准确由来时间,目前已经很难考证,当前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就现代“学生”一词出现时间有明确的记载。因此,现代“学生”的概念是蕴含在古代“学生”概念之中,随着教育形式的改变而渐渐地形成现在的意义。学校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鲜明的一点儿是赋予了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
2023-10-21
2.美国如何实现“每一个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目标?
美国国会在1862年通过《莫利尔法案》(MorrialAct)、1914年通过《史密斯——雷佛法案》(Smith——LeverAct)、1917年通过《史密斯——赫夫斯法案》(Smith——HughesAct)等,均可看出联邦政府致力于扩增美国平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1965年通过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Element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ct)及高等教育法案(Higher—EducationAct),并于1966年修订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时,增订《成人教育法案》(AdultEducationAct),1976年增修高等教育法案时,加《终身学习法》(LifelongLearningAct)的部分。美国终身学习法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1)发现;(2)终身学习的范围;(3)终身学习的活动。
总体而言,1976年的美国《终身学习法》它突破了长久以来“终身教育”仅限于理念倡导与理论研究的瓶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终身学习在美国的地位。该法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终身学习,并分多个层次规范了实施与推广终身学习的各种措施,这就拓展了联邦政府在教育规划、评估和整合中的作用,其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但是,该法作为一部终身教育领域的早期立法,对于终身教育重要理念之一的学习权保障问题,仍未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举措,因而此法仍未发挥出其作为保障所有公民学习权的权威作用。然而由于美国教育立法的特定环境及连续性特征,上述缺陷在之后的立法过程中有所弥补并得到了一些完善。
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成为日后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法律依据,该法案提出,“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1997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就《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的实施提出“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其中最高目标是:“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在“十大原则”第九条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必须扩展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路导向美好的未来,美国人不论年龄有多大,都必须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这一原则已经关注到终身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价值,关注到了终身学习机会的均等问题,有力推动了美国终身教育保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www.chuimin.cn)
就美国终身教育政策规划而言,近些年来,美国政府相当重视终身教育的政策制定,从里根、布什到克林顿近几任总统,均将推展终身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政策。1983年,由里根总统任命的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TheNationalCommissiononExcellenceinEducation,1983)针对美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未来发展,提出教育改革报告书,名为《危机中的国家——教育改革的必要》(ANationatRisk: TheImperativeforEducationReform),开始带动美国的教育改革。报告书中提到,在充满竞争与急遽变迁的世界中,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致力于实现学习社会目标。90年代起,布什总统提出《美国二○○○年教育策略》(America2000:AnEducationStrategy)的政策报告书,该报告书对于终身学习政策的建构,亦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克林顿总统上台后,于1994年通过《目标二○○○年:教育美国法案》(Goals2000: EducationAmericanAct),列有六大目标,其中至少有两项与终身学习直接有关。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的国家,这种重视依托的是法律,所以,法律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这些都为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能够在70年代就有终身教育的立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有关创建学习型城市法制化运行: 《太原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文章
而就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而言,它的准确由来时间,目前已经很难考证,当前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就现代“学生”一词出现时间有明确的记载。因此,现代“学生”的概念是蕴含在古代“学生”概念之中,随着教育形式的改变而渐渐地形成现在的意义。学校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鲜明的一点儿是赋予了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
2023-10-21
认知策略是指为促进认知信息的选择、获取、建构与整合的复诵、组织化与融会的策略。求助资源领域的自我调整学习策略。研究认为,学习成就越低者,其对外寻求协助的需求就越大,但表现出较少的求助行为。......
2023-10-21
其次,让学生承担学习责任的一种可取方式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制订责任的决策过程中,明晰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同时把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备忘录或正面的形式呈现给他们。......
2023-10-21
认知感处于正方体的正前方,它是个体对自身一种较为直接的认知,如认为“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名教师”等,这些身份的认知往往可以通过某种外在的或显性的方式得以展示,比如当个体符合一定条件进入学校学习时,便具有了学生身份,因而也形成了对“我是一个学生”的认知感。同样,当个体获得了教师从业资格,正式进入学校或其他机构从事教学活动时,他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我是一名教师”的认知感。......
2023-10-21
“学习者”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是持续一生的学习,是发生在所有空间中的学习。总而言之,随着学习空间的转变,传统的学习空间中的“学生”要转变成为现代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
2023-10-21
夏荷对学习的不同认知,一方面与其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其当时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夏荷的学习经历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夏荷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十分积极。从夏荷的这段叙事当中不难发现,英语老师是她持续投入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2023-10-21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此处的“学生”主要是对进入鸿都门学习的人的一种称谓,它表明了一种身份或资格。而从词的构成来看,“学生”是由“学”和“生”组成。其他的意义如“生育”“生命”“生活”等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例如“学”字的“学习”“模仿、效仿”“学习之人”的含义,“生”字的“有生命力”“不成熟”等含义。......
2023-10-21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可以用来描述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形成轨迹。[13]其实,学生作为学习者身份的形成轨迹也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因为学生对“我是一名学习者”的认知与其参与和从事的学习活动有关,学生学习投入的越多,参与得越充分,获得的学业成就和自我效能就越高,其对自身的学习者身份的认识才会更加敏感和深刻,这种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种由边缘性到充分性的变化过程。......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