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工实践:中国个案工作实践

社工实践:中国个案工作实践

【摘要】: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与责任。因此,我国的个案工作实际上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准个案工作。(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个案工作发展的影响我国个案工作的实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人在遇到困难向亲朋好友求助中,自然存在着个案工作的一对一的助人关系。可以说,这是中国个案工作的独特贡献。

第三节 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专业个案工作虽然起源于西方社会,但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对人的关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在本土个案工作中发展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在总结我们的经验时,借鉴学习其他社会中的经验(如学习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技巧),将之运用于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内,必然有益于对个人的关怀与服务。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与责任。

一、中国个案工作的经验积累

中国社会积累了不少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类似于个案工作的工作经验。不过,我国个案工作不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个案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的个案工作实际上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准个案工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个案工作发展的影响

我国个案工作的实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对人性人生的认识、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认识和对人际关系的认识等传统价值观念,对个案工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第一,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造就出一种“人本位”的文化形态,其中包含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过,传统人生观中过分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又导致了个人人格的压抑和扭曲,限制着人的全面发展与内在潜能的发挥。因此,在吸收西方个案工作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时,我们需要冷静审视自己的传统,理性选择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思想,寻求中西文化融合与兼容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无不以儒家思想的家庭和睦及稳定为最终目的,而血缘关系亲子关系一直是传统家庭生活的重心所在,以至于许多家庭的性爱功能与夫妻之间的情爱关系不被看重,这使得较多中国人婚姻质量存在一定的缺憾。但是,在社会转型的今天,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多样化及家庭的生产和生育功能的社会化,人们都对两性情爱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同时,婚姻失调的现象又大量存在。因此,依靠传统的家庭伦理来调适与解决当代我国社会的家庭矛盾及其问题,可以说从观念到手段都将面临着严峻挑战,而西方家庭治疗的个案工作经验应该能在解决我国婚姻家庭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三,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处理人与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比如“人生不能无群”、“和为贵”及“礼与仁”的为人处世之道等。这些丰富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在促进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压抑了人性的基本需要或牺牲了个人利益;加之,随着我国现代化中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空前释放等,致使儒家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准则对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的约束有所弱化,也使社会变迁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凸显出来。因此,为了使我国社会在稳定与和谐中快速发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寻找和发展新型的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理论和手段就十分迫切,而引进和学习西方个案工作理论和方法应该说是我们的一种努力和尝试。(30)

(二)我国个案工作的传统方法和特点

基于传统的价值观,中国人习惯压抑自身需要,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也不轻易向他人求助;当困难和问题出现时,又将满足需要的途径指向家庭。因此,中国社会的传统助人手段首先是借助于个人的家庭支持网络来帮助有需要的个人。一旦个人问题是由于家庭本身问题造成的,则这种帮助圈又会从核心家庭指向扩大家庭甚至亲朋好友,直至政府和社会。在社会层面上,这种助人方法呈现出了以下特点(31)

首先,强调家庭系统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助人方法,客观上强化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增强了中国人对家庭的依赖。

其次,体现了专业个案工作的某种性质。中国人在遇到困难向亲朋好友求助中,自然存在着个案工作的一对一的助人关系。因此,其工作方法中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个案工作的某些性质。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直接疏导法、家族支持的间接网络法、环境改变法及资源的运用过程等,均具体体现了专业个案工作的一些性质与本质特征。

再次,政府以行政性手段和组织推行个案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孕育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个案工作在工青妇及民政等不同系统内展开,个人或家庭问题的解决与协助很多时候是通过组织或行政机构的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行政管理者的角色。

最后,个案工作的目标大多着重于问题的解决。由于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强调统治者对社会的高度控制,这样,我国的个案工作目标大多以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顾全大局的价值观,进行个人疏导,以此将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在社会福利目标定位上,多以社会弱者为扶助对象,采取救急性、救济性的救助方法,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二、个案工作的实践问题

由于个案工作是解决个人或家庭所遇到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因而它被广泛的运用到我国社会工作的各个实施领域之中,并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民政部门的救灾救济、养老助孤、救弱拯危等工作;卫生部门的戒毒与精神病防治工作;司法部门的犯罪矫正工作;劳动部门的就业辅导工作;工会对职工的社会福利服务;妇联的妇女与儿童权益维护工作;共青团青少年失足挽救工作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是当个人与他人出现冲突时,由志愿的人民调解员给予帮助、解决纠纷。可以说,这是中国个案工作的独特贡献。事实上,我国许多社会工作部门都在做有关个人或家庭的工作,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没有形成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系统工作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欠缺。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制度化,我国传统的个案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第一,传统机构和组织在执行个案工作时的职能有所弱化。比如,因单位职工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以及职工的福利社会化的改革等,职工对工会的依赖与期待在逐渐减少,由此使工会在对职工提供帮助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的民间纠纷在统计数量上也有所减少。(32)

第二,社会问题日趋复杂。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问题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与以往相比,社会问题的性质日趋复杂。比如,离婚人口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相当惊人,家庭暴力事件数量增加,国企职工大量下岗,吸毒、卖淫、青少年犯罪发案率逐年增加,这就要求个案工作在传统工作领域之外,适应社会需要,发展新的服务。如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职业辅导,为家庭提供辅导及亲子教育等。

第三,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非专业化。我国大量的社会工作实施主体是,政府的行政组织机构,工、农、青、妇各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城镇街道的居民干部,以及广大的民政工作人员等。由此,使得我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一直处于经验层次,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助人技术的培训,也使其工作效果受到了限制。

鉴于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的一些机构,如民政部、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及教育界的一些学者以其对社会工作的高度敏感,意识到在中国存在着以专业伦理和技术为支持的社会工作施展的空间,有必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拥有专业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承接原来由政府、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调解和服务的职能,进行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此外,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还出现了运用一定的个案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开展社会工作的机构和组织,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比如民政部门在社区服务中开展的各类咨询服务、婚姻调适服务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学校系统特别是大学内纷纷设立的心理卫生机构,以及一些社会工作组织设立的“热线电话”等,都是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它们显示了专业个案工作在我国实践的广阔发展前景。

总之,个案工作在我国的实践,是在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内开展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个案工作应该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专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以促使我国的个案工作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中获得迅速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个案工作?试分析其性质。

2.个案工作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3.简述个案工作的基本实施理论模式。

4.试述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

5.试述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并分析其特质。

6.试述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永新.社会工作概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2]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作者印行,1967.

[3]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黄维宪,曾华源,王慧君.社会个案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5]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6]莫邦豪,张时飞.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实践和发展[J].香港社会工作学报,1998(2).

[7]Skidmore等.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

[8]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www.chuimin.cn)

[9]Mary Richmond.What is social Work[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2.

[10]Compton and Galaway.Social work Processes[M].4th ed.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9.

[11]Compton and Galaway.Social work Processes[M].Homewood.III:The Dorsey Press,1975.

[12]Helen Harris Perlman.Relationship.The Heart of Helping Peopl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注释】

(1)Mary Richmond.What is social Work?[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2:98-99.

(2)Swithum Bowers.The Natural and Definition of Social Casework[J].Journal of Social Casework.October 1949:311-317.

(3)Ruth E.Smalley.Theory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29.

(4)Filorence Hollis.Casework:A Psychosocial Therapy[M].2nd ed.,New York:Radon House,1972:9.

(5)叶楚生.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作者印行,1967:104.

(6)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7-78.

(7)参见Compton and Galaway.Social work Processes[M].4thed.,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9:177.

(8)参见Compton and Galaway.Social work Processes[M].Homewood,III:The Dorsey Press,1975:104.

(9)参见Skidmore and Thackeray.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M].(丁碧云、沙依仁合译.社会工作概论[M].台湾:国立编译馆,1980:432).

(10)参见Bieslek,Felix Paul.The Case Work Relationship[M].1974.

(11)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83-84.

(12)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84-85.

(13)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85.

(14)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85-86.

(15)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86-87.

(16)参见童敏.个案辅导模式的后现代转向及其面临的挑战[N].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6.

(17)参见李晓凤.社会建构的心理咨询方法[M]∥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9-321.

(18)参见游达裕、朱志强.寻解面谈在香港发展的趋势及展望[OL].http:∥www.yipsir.com.hk/SGT_Handouts/Solution-focussed_Therapy.pdf,[2006-12-22].

(19)参见方必基,张樱樱,童辉杰.叙事心理治疗评述[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76.

(20)参见何雪松,陈蓓丽.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1)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74-175.

(22)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88-93.

(23)参见黄维宪,曾华源,王慧君.个案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24)参见林孟秋.个案工作方法[M]∥周永新.社会工作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91-109.

(25)参见周永新.社会工作新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26)参见Alan Keith-Lucas.Giving and Taking Help.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872:47-65;Helen Harris Perlman.Relationship:The Heart of Helping Peopl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Patterson C.H..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Foundations for an Eclectic Psychotherapy.California:Books/Cole Publishing Co,1985.

(27)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93-95.

(28)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95-99.

(29)参见黄维宪.个案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86:319-320.

(30)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00-101.

(31)参见李晓凤.社会个案工作[M]∥向德平.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01-102.

(32)参见莫邦豪,张时飞.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实践和发展[J]∥香港社会工作学报.香港: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社,1998(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