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增进社区的社会团结”和“促进社区发展”的目标落实为具体的社区工作,我们可以在社区建设概念下,采用地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拟定以下具体工作目标及工作范围。......
2023-12-02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刚刚起步,发轫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如何转化为符合中国当今社会的体制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理论,即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建构,是摆在中国社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在熟知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前沿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这是一个引进、本土化及创新的过程,为此,中国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中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了解与研究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社会工作理论;二是认真研究与总结中国社会工作者自己的历史与经验,以概括与发展自己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虚心学习与研究西方国家各种社会工作理论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工作需要明确、系统的指导理论,并且现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其内容丰富、取向多元;同时,社会工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也十分密切。此外,我们也应该肯定,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方面,当代西方国家在发展程度上显然要高于我国。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是对这种已高度专业化的实践过程的概括与总结,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一定能够学习与了解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尽管在历史、文化、制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有所差别,在不同的社会脉络下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工作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学习、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现行社会运行机制紧密相连的社会服务工作,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历史背景和现行社会运行机制下,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理论,其基本品质是相同的。这样,社会工作本身应具备概括其共同规律的理论框架,对现代社会工作所涉及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理论的解释和回答,而在这些方面,西方社会工作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另一方面,我们虚心学习,吸取西方经验、瞄准国际前沿、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异同,如此,有利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过程中少走弯路,促使我们在构筑中国的社会工作制度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立足本土并凸显自己的特色,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二、概括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理论
尽管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是概括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然而,社会工作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以及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本土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又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理论。而是要在它们的启迪下,认真研究、分析与总结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及其教训,以此为基础,概括和发展出一套既包涵各国社会工作的一般特性又能反映我国社会工作本土特色的理论,以此作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理论,同时也为世界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21)。
中国接受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的大学里,从西方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建立起了社会服务和社会行政专业。1949年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中断了一段时间后,在高校中得以重建和恢复,此后,顺应社会需要而蓬勃发展起来。然而,前后两个时期,尽管在本土化研究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仍然是以从国外引进和借用为主。简言之,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而缺乏适当的本土理论模式则对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导致政府对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社会工作体制有所质疑,从而削弱了推动的力度。对于社会工作是否能够高效地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这一问题,借鉴的社会工作理论是无法做出科学系统、令人信服的阐述与回答的,这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决策层对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的认识。
(2)这影响了已有的工、青、妇等非专业行政型社会工作系统接受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很多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组织所从事的群众工作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他们需要接受社会工作的理念,学习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技能以及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然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缺乏对我国社会脉络的理解,并无法保证工作的成效。因此,这使得现有的非专业行政型社会工作系统,对于是否接受专业化方向的发展有所质疑。
(3)借用的西方社会工作不能贴近中国社会弱势领域各个群体及案主的情境,尤其是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及理论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截然不同,使得公众对专业社会工作认同度较低。这样,缺乏本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最终会影响社会工作在中国专业化的进程。
相比之下,尽管1949年与改革开放后的这两个时期中,社会工作的体制与模式在中国有所变化,然而,在实践领域,实际的社会工作却一直延续着,只不过实施社会工作的人员发生了变化。比如,1949年以前是萌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而1949年之后是非专业行政型社会工作者。而在这80年代到90年代的时间里,我国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比如,在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医疗、矫治以及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以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家庭工作、团体工作、城乡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方面,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本土经验。但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未能对这些经验做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建构出能够反映我国国情、包含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可以用来有效地指导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工作理论。
综上所述,对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就需要在了解和熟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吸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在中国情境及文化中有别于西方社会的优势,提炼出中国社会工作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积累的宝贵经验,以总结在中国行之有效的若干助人实践背后的理论基础,整合出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反映中国特色与包含中国经验在内的、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思考题
1.社会工作理论含义及功能是什么?
2.简述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过程。
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4.简述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几种归类。
5.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有哪些流派?
6.我国在发展社会工作理论时应该注意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会成,朱志强.寻解导向治疗:于社会工作的应用[M].台北: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9.
[2]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出版公司,2002.
[5]廖荣利.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6]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宋丽玉,增华源等.社会工作理论——处于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北: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8]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赵雨龙等.充权:新社会工作视界[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11]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12]Ann Weick,Charles Rapp,Patrick Sullivan and Walter Kisthardt.A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J].Social Work,1989.
[13]Ashley.Social Force and Aging[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5.
[14]David Howe.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87.
[15]Deminelli.Feminist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M].Palgrave,2002(www.chuimin.cn)
[16]Dominelli.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林青璇,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17]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8]Fook.Radical Casework:a Theory of Practice[M].Allen&Uniwin,1993:39-40.
[19]Heller K.,Swindle R.Jr.&Dusenbury L..Component Social Support Process:Comments and Integration[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6,54:466-470.
[20]Hely.Social Work Theories in Contsxt:Creating Frameworks for Practive[M].Palgrave Mac Millan,2005.
[21]Lin N..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M].In P.Marsden&N.Lin(Eds.),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Beverly Hills,CA:Sage.,1982.
[22]Lin N..Conceptualizing social support[M].∥In N.Lin,A.Dean,&W.Ensel(Eds.).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and depress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6.
[23]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4]Pierce G.R.,Sarason B.R.&Sarason I.G..General and Specific Support Expectations and Stress as Predictorsof Perceived Supportiveness:An Experimental Stud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M].Vol.,No.63,1992: 297-307.
[25]Rapp,C.A.The strengthsmodel:Case management with people suffering from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6]Turner.Social Work Treatment:Introlocking Theoretial Approached[M].The Free Press,1979.
[27]Walsh.Theories for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M].Brooks/Cole,2006.
【注释】
(1)参见廖荣利.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3.
(2)参见廖荣利.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7.
(3)参见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4)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0.
(5)参见David Howe.(1987).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M].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65.
(6)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3.
(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
(8)Sibeon,Roger.Comments 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of Social Work Knowledge[J].Social Work and Social Sciences Review.1(1):29-44,1990:43.
(9)参见Fook.Radical Casework.a Theory of Practice[J].Allen&Uniwin,1993:39-40;Rees.Achieving Poewer.Allen&Unwin,1991:74.
(10)David Howe.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M].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87:23.
(11)图中,括号外是惠丁顿、霍德兰,括号内是大卫·豪的用语。
(12)参见David Howe.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M].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87:50.
(13)参见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43.
(14)参见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309.
(15)Malcolm Payne.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308.
(16)参见Pierce G.R.,Sarason B.R.&Sarason I.G..General and Specific Support Expectations and Stress as Predictors of Perceived Supportiveness:An Experimental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No.63,1992:297-307.
(17)参见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9-24.
(18)参见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7.
(19)参见何会成朱志强.寻解导向治疗:于社会工作的应用[M].台北: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9:8.
(20)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1.
(21)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
有关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的文章
为了将“增进社区的社会团结”和“促进社区发展”的目标落实为具体的社区工作,我们可以在社区建设概念下,采用地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拟定以下具体工作目标及工作范围。......
2023-12-02
图8-1墨西哥城正待进入弗里达·卡罗博物馆参观的旅游者对于文化旅游者来说,文化的诱惑当然是首当其冲最为重要。文化的诱惑多寡或诱惑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旅游者的旅游感知评价。文化的诱惑不仅存在于博物馆,甚至可能存在于大街上。这个啤酒的独一无二的品牌名称以及与它相连的故事果然诱惑人无数,到访昆士兰的旅游者并没人会躲得过这样的一种诱惑。文化的诱惑固然可以是多种多样,但出发点必须是出自对旅游者的尊重。......
2023-11-17
截止到2019年5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世界遗产共计1092项,其中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为845项。会议决定,修订《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的内容,以利于文化景观的评定;同时文化景观的收录适用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的6个标准。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列入的“文化景观”遗产,包含在“文化遗产”类别计数中共计有102项。......
2023-11-17
或更确切地说,文化旅游从来都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最妥帖的一种施行方式。不仅是文学作品,其他艺术形式的跨越国境,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展演,其实从本质上都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图9-1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雕像旅游与跨文化交流之间本无障碍。目前我国随着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不断增长,跨文化交流已呈现密度、频度日益增加的状况。......
2023-11-17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用梯度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将这种区际的发展不平衡看作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
2023-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