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工作目标:原理·方法·实务

社会工作目标:原理·方法·实务

【摘要】: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目标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已经认识到,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演进,社会工作已经变得非常多样化。以下就具体介绍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巴特莱特在《社会工作实践的一般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功能”这一概念,以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核心概念,并用来清楚表明或聚焦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目标

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已经认识到,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演进,社会工作已经变得非常多样化。比如,一些社会工作者将自己认同为个案工作者,而另一些社会工作者又把自己认同为团体工作者或者社区工作者。然而,对此我们也许会进一步提问:这些实践者属于同一个专业吗?如果他们都同属于一个专业,那么,他们在实践上的共同基础又是什么呢?根据巴特莱特(Bartlett)1970年在《社会工作实践的一般基础》一书中的观点,我们认为,社会工作领域中不同的工作者,其实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巩固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而这个专业目标正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共同目标。以下就具体介绍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一、社会工作目标的焦点

在社会工作的课堂上,我们曾经询问过学生,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有趣的是,学生描述的专业目标非常广泛。有“助人自助”、“促进社会正义”等较抽象的目标,或者是一些非常具体的目标,如“为人们组织娱乐性与教育性活动”、“组织弱势群体为自己的利益而展开社会行动”,等等。我们认为,学生所描述的这些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都是正确的。然而,是否有一个综合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些所有分离的目标及活动有一个整合的理解呢?根据国外社会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已经发展出了整合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概念,以下做些简要说明。

一般来说,专业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个人模式(private model),是由案主直接与专业工作者建立契约,如法律专业、医疗专业就是典型的个人模式;另一种是公众模式(public model),是在正式组织的驱动下运行的,并服务于公众的一般利益,如教师、城市规划者等就是典型的公众模式的专业。然而,社会工作专业则是一个二元性的专业,它一方面要将“个人案主”作为专业关注的焦点,又要将“社会”作为专业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专业既要帮助个人改变不利状态,又要致力于社会环境的改善。如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它既要运用个人模式,又要运用公众模式,由此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工作对象也十分复杂。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核心概念,使之能成为社会工作的不同领域及工作对象的专业活动的出发点呢?巴特莱特(Bartlett)在《社会工作实践的一般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功能”这一概念,以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核心概念,并用来清楚表明或聚焦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如此,社会功能也就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区分其他助人专业的焦点或本质。(1)比如,同是专业的助人活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与道德功能,医生关心人类机体的生理功能,临床心理学家只对提高人的心理功能感兴趣,而社会工作者则要帮助案主恢复与增强社会功能。

进一步,我们会询问,“社会功能”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社会功能”涉及个人或集体(如家庭、协会、社区等)如何行动来实现他们的人生任务,并应付环境或生活情境的需要。因此,这里所谓的“社会功能”,是指个人或集体为完成人生任务而与社会环境发生的适应、改变、创造的互动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与效应。显然,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主要关心的是人们的功能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或提升人们不同水平的社会功能。(2)不过,人们的社会功能的水平则要靠其应付人生需要与满足环境需求的能力来决定。比如,当某人能对不同的人生环境应付自如,如能够出色地扮演学生、家庭成员或同辈的朋友时,他就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同时,能够自如应付这些人生需要,也意味着他有一个满意的或相对来说能脱离困扰的人生。与此相反,在不同的人生情境中,社会功能不佳都会导致人们的人生困扰,比如,许多前来寻求帮助的人,都可以被描述为社会功能失调。因此,要彻底理解社会功能的概念与意义,就必须进一步探索社会功能概念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生任务、需要、环境三个方面。

(一)人生任务

在社会工作专业中,人生任务是用来描述不同的生活环境给人们提出的要求。如伴随新的生活环境就会有新的要求提出,也就是新的生活任务,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而面对新的生活任务,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由此,巴特莱特进一步说明了生活任务这个概念不同于埃里克森(Erikson)在人类成熟理论中提出的生活任务概念,因为他更加关注此概念的心理社会行为方面。根据巴特莱特的解释,所谓的“人生任务”,是指人们在经历人生转变与环境变化时所遇到的危机和有需求的情境,以及由此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角色职责。(3)那么,这里的“人生转变”与“环境变化”又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当人们担当起社会期望的新角色时,人生转变是最显而易见的。进一步,从发展的观点看,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人生转变。比如,婴儿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泄行为;儿童早期要学会行走与说话;上小学、中学大学后,必须完成学习任务,适应学校生活的要求;结婚与生育后要做好妻(夫)职和母(父)职;当人年老时,必须继续调整自己去适应健康不佳、离职退休、配偶死亡,甚至自己死亡等人生变化。沿着这一发展道路,会有诸多人生转变与不同的人生任务,而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失败,都会对个人或其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其次,谈起“环境变化”这个概念,它涉及社会与地理环境两个方面的变化。比如,搬到一个新市镇,远离以前的社会圈子与工作地点,或者由于经济萧条而被解雇,或者换一个新的工作等,都是环境变化的例子。而这些环境的变迁,均可能引起人们产生新的需求及形成新的困扰,并扰乱他们的社会功能。

可见,有这些人生转变与环境变化,就会对人们应付这些变化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面对案主,你可能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你可能在机构又是一位督导或部门主任,在家里,你是母亲、妻子、女儿、姐姐等,每一个角色都有特定的职责或任务。并且,伴随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有新的生活任务与新的困扰。不过,由于有些变化可能对人不会有很大的要求,或者有关的人可能有能力控制情境,如此,并不是所有的人生转变或环境变化都会产生困扰的。相反,只有当人们无力应付变化或无法减少环境的需求时,才会产生痛苦或困扰,并进而影响其社会功能。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生中的关键性变化,虽然带来了困扰,但也提供了成长的潜在机会或发展的契机。

(二)需要

对个人来说,要走向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没有合理实现自身的需要是不可能的。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个人需要的满足对拥有令人满意的社会功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社会工作基本上就是对人们需要的回应。比如,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因为那时贫穷是人们最大的社会问题。而现在,社会工作则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多元化的需要,不仅是生理的,还有心理的、社会的及精神的。为了进一步说明人们需要的层次,我们援引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看人的一些基本需要,但是,我们不会深入检验这一理论。简要地说,马斯洛假设的7个人类的基本需要是:①生理的需要。这些需要直接与人的生存有关,包括食物、水、氧气与休息等。②安全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感到安全并脱离了危险,这些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稳定、有秩序与有依靠等。③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被人接纳与热爱的需要。而当归属与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很沮丧,感到受排斥、被拒绝、没有朋友及无所依归等。④自尊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人给予的尊重。前者包括对能力的肯定、自主与自我成就的需要;后者包括他人给予承认、赏识与声望的需要。⑤认知需要。主要是对知识的渴求,希望探索新知,揭开现实存在状态的奥秘及预测未来。⑥审美需要。即人类追求秩序和美感的需要,它展现了人性中富有创造性的一面。⑦自我实现的需要。此种需要常被界定为人成就个性所在、成就能力所及的一切需要。比如,人有动机通过认识其全部潜能,以及通过自发与有创造性的劳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4)

而按照马斯洛的上述提法,人的需要则是处在不断地“从低到高”的提升过程之中。因此,一旦人们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就可能遭遇不同程度的困扰。一般来说,人们面对困扰的回应有三种表现:其一,一些人会积极调整自己;其二,一些人会消极地躲在悲哀、受挫折的体验里;其三,一些人可能会采取无效的,甚至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方式来满足其需要。比如一些人会通过打架来征服他人,或当着同辈人的面偷窃,以此来寻求安全感或增加自尊。然而,从后两种表现来看,已经反映出人的社会功能发生了问题,社会工作则需要帮助他们恢复、增强社会功能。

(三)环境

这里的“环境”,指人们身处其中的人生情境,它反映了社会功能的社会性,即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发挥其功能的。因为无论是个人需要还是生活任务,都产生于环境,而生活任务的完成与个体需要的实现,也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运作。如此,以这种观点来看,个人在社会中功能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环境的关系。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者要察看环境对个人的要求、环境与个人的相互作用,并注重个人在环境中资源的支持。而这里的资源概念对社会工作意义重大,在此我们可以把“资源”理解为:任何用于实现目标、解决问题、减缓困扰、完成人生任务及满足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资源可以是知识、爱、希望、食品、房屋、服务等。如果一个人能够动员足够的个人及外在资源去应付其人生任务,那么他或她就有满意的生活。如果不能,就会发生某种程度的社会功能失调。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互动的同时,需要做间接的环境改善工作,及帮助案主建立更具支持性的社会环境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根据艾伦·宾克斯(Allen Pincus)与安妮·米纳汉(Anne Minashan)的观点,社会工作中的“环境资源”可以分为:非正式资源系统、正式资源系统、社会资源系统。(5)以下我们举例说明社会工作者如何动员这三类资源系统,来应付人们所遇到的问题,由此达到恢复或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

比如,武汉某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小孙,最近遇到了几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继而陷入了困扰之中。首先,他13岁的弟弟最近行为上有一些非常大的变化,表现为弟弟的学业成绩退步,经常在外逗留到深夜,小孙担心弟弟可能已经与一些黑社会的人混在一起了。此外,小孙的父亲失业了,这意味着家里可能不能支付他的学习费用。小孙试图辅导弟弟,但没有奏效,而且小孙还想继续他的学业。假如你是一个学校社会工作者,你会寻求怎样的帮助,以便继续发挥小孙的社会功能?

根据艾伦·宾克斯与安妮·米纳汉关于社会资源系统的观点,我们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小孙寻找三类社会支持资源,来增强或提升小孙的能力,以应付其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恢复或增强小孙作为大学生、家庭成员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功能。第一,寻求非正式的资源系统,这是社会工作者非常熟悉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资源。比如可以向小孙的祖父母、亲戚及朋友等寻找社会支持。第二,动员正式的资源系统,这是寻求案主作为组织的成员而获得的社会支持。比如小孙可以在武汉某大学学生工作部获得辅导或经济上的紧急资助等。第三,寻求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这类资源属于社会资源系统,包括政府与非政府开办或资助的院舍与机构。比如,小孙的父亲下岗而失去生活保障,则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公共援助,以及从政府与非政府开办的家庭服务中获得支持等。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环境资源也许不能支持遭遇危机或困扰的人们,此时,社会工作者会十分关心除掉堵塞资源的障碍,动员现存的资源,并为公众倡导或创造新的政策及资源。

二、社会工作目标的总体看法

从总体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增强其发挥社会功能的能力,并创造适宜于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而为了领悟社会功能概念,则必须具备人的需要、人生任务与环境处境的知识。不仅如此,社会功能的这三个组成部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如,人的需求大部分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满足,而出色的表现及人生任务的完成也满足了某些个人的需要。同时,就环境而言,它既能为个人的人生任务制造需要,又能支持个人应付环境的需要。如此,个人社会功能的满足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衡量需要的实现;个人完成人生任务的能力;有足够资源去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环境需求与个人应付能力之间能够契合。可见,个人的社会功能反映了人生任务的需求与个人应付能力之间的微妙平衡,比如,个人的应付能力就可以通过环境的支持而得到增强,以下通过图示来说明“需求”与“个人应付能力”之间的平衡。(6)(www.chuimin.cn)

如图3-1所示,线L1代表人们正好发挥了社会功能,因为人的应付能力与人生需求或人生任务之间有一个平衡。而在图3-2中,线L2代表人们正经历社会功能失调的情况,沿线L2,取任何一点,都能看到失衡的情况,比如P3点,人生的需求大于个人的应付能力。如果一个人有严重或持续不断地失衡,其生活中就会有不安和困扰。线L3代表人们的社会功能部分的停滞或闲置,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沿线L3任何一点都可以看到,比如P4点,显然,人的应付能力大于人的需要或人生任务,内在能量的积压,也会造成人的焦虑、骚动和不安。

不过,此图也给了我们一个指引,即如何通过增强案主的应付能力与提高案主对人生的要求,来协助案主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以增强其社会功能。首先,对于社会功能失调的人来说,如P3点上的案主,工作者可以通过帮助案主减少需求或增强个人应付能力,将其从P3点移至P1点或P2点。其次,对于社会功能发挥良好的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同时激发案主对个人的更高要求与帮助案主挖掘生命潜能而增强其社会功能,如将案主从P1点升至P2点。另外,对于那些有剩余或闲置能力的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激发生命热情、增强人生动力、提升成就动机甚至制定具体的生涯规划等方法,来帮助案主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总之,无论案主处在哪一点上,社会工作者都可以通过需要的调节与环境资源的支持,来增强人们应付问题的能力,以此提升人们在家庭、学校、组织、社区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

img2

图3-1 平衡状态

img3

图3-2 失衡状态

三、社会工作目标的分层

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表达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专业对其实践活动结果的一种期望,即希望实践对象所应发生的变化。早期社会工作的目标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推动社会改革与为那些有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帮助,而在内容上则主要侧重于物质生活的改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专业本身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关注的社会现象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并促使社会工作的专业活动遍及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比如,在中央政府,当酝酿一项社会福利政策时,必须有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在城市社区,社区发展计划的确立,要有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在监狱,当一个服刑人员即将刑满释放时,既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他去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又要说服社区接纳他;在医院,一个病人因疾病所带来的社会不适应也需要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在学校,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则需要社会工作者来协助;在街角,一个少年即将被不良团伙拉去入伙时,就更需要社会工作者伸出援手。然而,所有这些活动之所以能够被组织在一起,进而可以被称为社会工作专业,是由社会工作专业的总体目标即“社会功能”来整合的。如此,一个社会工作者,无论其工作地点是中央政府办公室,还是在街角,他必须服从社会工作专业的总体目标,即恢复或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不过,社会功能事实上是社会工作者的一个特殊用语,外行人可能难以理解。当然,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我们在前面讨论的“社会功能”只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一层次目标,它是高度抽象的广义目标。这一综合性目标仅仅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了方向与有别于他人的身份。但是,增强社会功能这一目标对实际工作者来说可能太空泛。这样,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将它分化为更细致的部分,以此运用于计划与行动之中。具体地说,我们有一个中级目标来指称某一特别的服务领域,同时,还有分化的具体目标来专门用于不同的案主系统。因此,社会工作的目标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总体目标(又称为专业目标或终极目标)、中级目标(又称为中期目标)、分化目标(又称为具体目标)。以下就对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实践目标做些简要介绍。

(一)总体目标

社会工作的总体目标又称为专业目标或终极目标。简单地说,总体目标的含义是指恢复或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具体地说,其主要含义包括:一是通过任务的达成、压力的预防或减低,以及相关资源的使用,以增进、恢复、维护,并促进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社会功能;二是社会工作者透过组织与行政的动员过程,以及有关的社会与政治活动,协助处在危机中的团体取得必要的政策、服务、资源与方案,并由此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正义。(7)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与此同时,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决定案主系统的社会功能水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案主系统在应付能力与需求(人生任务)之间的一种互相制约、“水涨船高”的关系。如此,社会工作专业目标的独特性在于,它主要关心人们在其环境中的功能,特别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倡导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挑战社会的非正义)及人的能力建设提升等,以此促进人们的自我实现及提高人类的福祉。比如,以社会个案工作为例,我们认为,个案工作的终极或总体目标是,建立在环境改善的间接工作的基础上,培养案主在不断挖掘生命潜能与激发成就动机的循环努力中,成就能力(或潜能)所及的一切事,通过自发的、有创造性的劳动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趋向人性的自我实现。这里的自我实现的状态包括成熟健康的人格与生命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8)

(二)中级目标

中级目标又称中期目标、中层目标、服务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人们提高实现福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改善社会环境,为实现人类福祉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即“恢复或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之中派生出来的。在这个层面上,许多学者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层目标。比如,艾伦·宾克斯与安妮·米纳汉从较抽象的层面,提出了社会工作的中层目标有:促进问题的解决与增进人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人们建立起与资源、服务、机会的连接;促进这些系统更为有效、更人性化地运行;促进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改善。(9)进一步,秦炳杰等基于较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层面认为,社会工作的中层目标通常表达的是社会工作者从事某一具体服务领域的使命,又称为服务方案或服务目标。这类服务目标的例子有推动精神病人的社区照顾,推动老年人用更实在的方式表达增强社会功能的要求。同时,这意味着精神病人与老年人的功能得到增强,是通过推动社区接纳与支持这些人群等,促使其生活不受太多的干扰。(10)可见,这一层次的目标已经暗示出实现目标的途径。比如,以个案工作为例,某位案主失去了配偶,整天躲在悲伤情感的体验里不能自拔,没有了正常的生活,人生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平衡。面对这样的社会功能失调的案主,个案工作者的中层目标是恢复案主的自助能力,选择适当的生活,具体包括:首先,应帮助案主疏导悲伤情绪,协助其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其次,要帮助案主恢复正常的生活,协助其调整自己,以适应配偶不在的生活状态,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最后,根据案主的意愿,或安排好单身生活,或帮助其建立新的婚姻关系。

(三)分化目标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为了使社会工作的服务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将社会工作的中层目标进行分解,这就形成了社会工作在第三个层面的目标,即分化的目标。之所以划分出了第三个层次的目标,这是由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及其工作对象的独特性决定的,以下稍做一些解释。首先,作为应用社会科学性质的社会工作,其最重的工作是,将专业的服务目标落实在实践中。这就是说,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目标必须是每一个具体的专业活动最后要达到的,并且也是能够达到的实践结果。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目标可以是帮助一个新入学的小学生学会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是帮助一个社区改进环境卫生状况等。然而,在实践中,上述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都必须转化为非常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预期可以达到的活动目标,并落实在社会工作者的每一项具体的助人活动中。(11)比如,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通常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分化目标有三类,即帮助案主疏解情绪困扰、申请经济援助、做具体的事情(如介绍一份工作、申请一所学校或疏通某种关系等)。其次,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看,通常是独特的个人或人群,相应地,这些案主系统都可能有与其社会功能相关的独特的问题。如此,社会工作者应为不同的人或人群设置不同的目标。比如,对于某一个特殊案主的分化目标,可能是让女儿每晚10点必须回家。无疑,这就是一个“增强家庭控制女孩偏差行为的能力”的具体目标。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社会工作的分化目标界定为,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工作的具体目标。

可见,以上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实践目标,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低层次的目标与高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洞察力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非常清楚自己工作的专业目标、服务目标及分化目标。以下运用预防青少年犯罪为主题,用图3-3来说明社会工作在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就社会工作的不同层次目标的专业作用看,虽然会有所不同,但三者必须是一致的。即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实践目标只能是社会工作专业基本目的(即恢复或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不能成为对基本目的的一种新解释。

img4

图3-3 不同层次的目标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