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实务

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实务

【摘要】:如此,社会问题并不必然与社会工作相关联。因为社区睦邻运动下的社会工作认为,人的社会问题是与其身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故此社会工作应着重环境的改造及建立共同的利益。

第四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社会问题一直与人类的生存与演化相伴随,但是,社会工作是晚近时代才出现的一种专业与职业。如此,社会问题并不必然与社会工作相关联。不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问题的解决会依靠社会工作的手段。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一开始就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并与社会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

社会工作起源于对社会病态的回应。这些社会病态出现在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中。那时,社会工作实践主要靠运用“友善访问员”与“试误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之后,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产生与发展,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在不断地扩大,社会工作在全世界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下简要介绍社会工作是如何随着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又是如何致力于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的工业化与都市化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贫穷、饥饿、失业、堕落等充斥着社会。而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威胁着社会的安全与发展,进而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去解决。比如,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思想家们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他们普遍认为这种病态不符合人性,是非人道的,并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不过,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对策方面,社会思想家大致提出了“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思路:

(1)改良主义的“改良”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与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与博爱互助等道德关怀。简言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29)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路。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与社会主义的产生。如此,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用宗教、道德和改良的方法去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30)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不论基于善良的人性还是同类意识的发现抑或宗教教义的宣示,对于处于困境者与弱者的帮助在西方早已存在。在其中,宗教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然而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人们普遍指出的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最早,但是,与大机器相伴随的是英国农村的破产,并造就了诸多人群的失业、贫穷与堕落。而这些社会问题正威胁着英国社会,同时,人们对贫穷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感受很深。如此,1601年英国政府基于救助贫民及社会责任的精神,颁布了“济贫法”。“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了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社会相继出现了许多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如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与1884年兴起的社区睦邻组织运动,可称得上是社会工作的先驱,二者都为当时的贫困者(如新移民与劳工)提供服务。如此,在欧美社会就掀起了全社会共同面对与回应贫民问题的运动,从而弥补了政府推动济贫活动之不足。

慈善组织会社其实是受到19世纪英国济贫法及当时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济贫法背后的理论是,要让“不劳而获”而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付出耻辱的代价,而资本主义的兴起则形成了极度的贫富悬殊,加剧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社会慈善家开展的慈善组织会社的主要目的是,减低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维持社会的稳定,尝试用“友善访问员”的较科学方法去评估救济是否需要,以防止贫穷的恶化,减少救济工作对社会所造成的负担。同时,慈善组织会下的社会工作认为,人的社会问题源于个人,故此社会工作应着重个人的改变与辅导。由此,微观的、守成的社会工作便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社区睦邻运动则与当时的社会行动及社会改革运动息息相关。虽然睦邻运动与慈善组织会社同样是针对当时的贫困问题,但前者与后者的最大分别在于:二者对贫穷的分析及其引申的解决方案的差异。比如,参加睦邻运动的成员多为当时的大学教师与学生,他们经常居住在社区中的睦邻中心,以增加其对贫民的直接了解。如此,他们较倾向于关注社区问题,包括卫生、房屋、医疗教育、劳工问题等,并认为政府应积极介入此类社会问题,进而在服务及政策层面做出适当的配合。之后,睦邻运动与社会行动及社会改革运动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并与慈善组织会社的路线愈来愈背道而驰。因为社区睦邻运动下的社会工作认为,人的社会问题是与其身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故此社会工作应着重环境的改造及建立共同的利益。由此,宏观的、激进的社会工作便应运而生。

慈善组织会社与社区睦邻运动对于社会工作本质的不同理念自始延续至今,形成了社会工作的两种极端观念,并推动了社会工作从微观与宏观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形成了“治疗—预防”、“救助—发展”的社会工作基本思路,继而促进了社会工作的领域、专业方法及目标模式的变化与快速发展,同时,这也导致了社会工作界内一直存在着二分化的局面。比如,20世纪20~3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的主流,并使社会工作倾向于微观的个人辅导,渐渐忽略了对宏观社会分析及社区介入的承担。然而,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所导致的严重失业问题,又使许多人认识到,贫穷主要不是源于个人无知与惰性而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形成的,并认为消除贫穷的方法必须由环境介入开始。而此种观念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改革运动,促成了当时多项宏观建设及就业计划的推展,并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福利责任的承担。不仅如此,30年代的宏观社会工作建设计划也极大地影响了以后接踵而来的社会运动,如60年代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运动等。但是,在8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主流社会工作均走向了治疗性社会工作(therapeutic social work)及临床社会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这样,社区工作及社会改革活动则渐渐息微。对此,斯柏与哥尼(Specht&Courtney)在1994年出版的《反叛的天使》(Unfaithful Angel)一书中,强烈地批判了美国社会工作界背叛了原来的社会使命,即对社会公义与社会改革的冷漠,并唤醒今日的社会工作重新定位,重燃对社会改革的关注及委身。(31)

二、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关注社会问题

时序进入21世纪,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人在环境中所遭遇的冲击更大,必须面对的问题更多,而有赖别人协助的需求也可能更加殷切。事实上,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儿童,可能因为父母离婚而成为失依儿童;少年,可能因为交友不慎而误入法网;青年,可能因为酗酒而一再失业;妇女,可能因为丧偶而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老人,可能因为心智功能衰退而变成痴呆。面对这些问题,比较简单、轻微的,也许我们可以自行处理,或者通过家庭、邻里、亲友的协助而获得解决。但是,比较严重、复杂的问题,则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其中,社会工作就是一种帮助现代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工作。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关注社会问题呢?以下做一些简要分析。

(一)社会工作回应社会问题的工作取向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只是社会调节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社会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如此,我们不能夸大社会工作专业的作用,也有必要确认社会工作专业的职责范围。

社会工作专业并不是关注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也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专业,其专业取向总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对于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总是将人放在首位,并从人的角度考虑社会问题。比如,普通人与司法机关可能认为,对于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修建更多的监狱,以及对罪犯处罚越严厉越好。但是,社会工作对于犯罪问题的介入角度则不同。因为社会工作者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帮助犯罪问题的受害一方(包括社会与个人),又要帮助罪犯本人。正是在此种理念下,社会工作在面对或回应社会问题之时,其工作取向就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方面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以此从社会政策入手,有利于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帮助遭受社会问题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增强抵御社会问题侵害的能力,即着眼于服务对象应对问题的能力建设之提升;

第三,帮助遭受社会问题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重新恢复其社会功能,降低社会问题的危害性。

此外,由于案主可能同时面临多种问题,如物质层面的无业与经济短缺,精神层面的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等,这样,整合取向(integrated approach)也是当代备受关注的“问题”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其理念是,“社会工作注重在个人与其各个系统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与解决个人问题相关联的需求、资源、服务和机会;社会工作者将人置于环境(系统)中作整体的考虑,并于其中帮助他们寻找符合其个人需求的方法”(32)。因此,整合社会工作就是针对问题的所有因素,结合各种知识基础,利用多种技术在多个层面来进行干预的。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把握案主“人在环境中”的特性,能更好地有利于多个问题的解决或舒缓。

(二)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域

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功能,为解决某一种社会问题就有某一种社会工作的领域,如此,我们可以说有什么社会问题,就有什么社会工作。一般来说,被社会工作界认为是职责所在的社会问题有: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儿童问题;老年问题;身心残障问题;吸毒问题;酗酒问题;犯罪问题;劳工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此外,有学者还按照案主所遇到的问题,将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域,分为以下三个方面(33)

(1)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造成的自我封闭与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和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与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因此,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2)就业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简言之,就业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就业方面的问题也是社会工作特别关注的问题。

(3)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与犯罪等。由于个人行为偏差与失范不仅造成了对他人与社会的伤害,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改变某些偏差行为也是社会工作的任务。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社会工作除了关注社会问题,还特别关注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当然,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关注社会和谐是当代社会工作的一个新特点。这里所谓“关注社会和谐”,并不是说社会工作弱化了对社会问题、社会不平等的关注,而是说社会工作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各类社会群体的正常需要的满足,关注人们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它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去促进各群体的发展与社会认同,促进各群体的社会团结。

(三)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助人专业的关系

在众多助人专业中,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独特的专业,它既不同于其他助人专业,又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联系看,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同其他专业一起来面对与解决案主诸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社会工作者遇到的情境十分紧迫与复杂,并要求不同专业的知识及不同专业的合作、努力时,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可取的做法就是,让其他相关专业与人员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以下举例予以说明:一直靠低保金生活的王婆婆,现住在某社区的出租屋中,她健康不佳,没有亲属,但其邻居非常乐于助人。但是,王婆婆现在放弃了继续领取低保金。因为她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后,发现活着再没有乐趣了。于是,王婆婆拒绝吃东西,以此终止生命。在这个案例中,王婆婆自杀行为非常紧急,因为它涉及一个人的生与死。显然,在这个个案的介入中,包括了不同专业的合作,如医疗专业、司法专业、警察与救护车服务等。总之,从社会工作的社会福利服务的实施领域看,除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外,还有其他专业或行业的团体在社会福利领域中从事不同的工作。比如,与社会工作的社会福利有关的专业人员包括,为低收入者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社会计划机构的都市设计师,公共卫生机构的医师,身心障碍者安置教养机构的教师、心理医生与护理师,精神疗养院的休闲治疗师,服务于心理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师,等等。而这些与社会福利相关的专业人员,会经常有机会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他们通常组成一个专业团队,以此共同为案主提供最佳的服务。不过,社会工作与其他助人专业又有所不同,概括地说,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关注的主要是个体与群体社会功能的发挥,而其他专业所关注的往往是问题本身。比如,在王婆婆自杀的危机介入中,医生解决的是王婆婆的自杀与疾病,是治病救人。因此,医生仅仅关心王婆婆自杀与疾病的生理因素,而对于其自杀与疾病背后的社会或心理因素则不去关注,或者说那不是医生的职责。自杀与疾病背后的社会或心理因素,以及由疾病给王婆婆带来的社会或心理的影响,则需要社会工作者予以关注。简言之,社会工作专业在介入王婆婆自杀的危机中,会对医疗专业的治病、司法专业的法医鉴定、警察系统的维护人身安全等问题都有所介入。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众多助人专业中有一个特殊的、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作用,这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具有“整合取向”,能将不同的社会资源(包括各种助人专业在内)组织起来,使之更便于为人们使用,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促使人们的能力建设提升,由此恢复或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

其次,由于社会工作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处于弱势的人们,而这些人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一个直接表现是经济上的贫困,如靠领取低保金生活的王婆婆。如此,社会工作不以赢利为目的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以使所提供的帮助符合弱势群体的需要。因此,与其他许多助人专业多以赢利为前提,社会工作专业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专业。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工作?

2.简述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区别与联系。

3.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实施领域。

5.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助人专业的关系是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国良,王思斌.华人社会的社会作本质的初探[M].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

[2]李增录.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www.chuimin.cn)

[3]林胜义.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2.

[4]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孙立亚.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万育维.社会工作概论:理论与实务[M].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3.

[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9]Hepworth.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上册)[M].许临高,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1999.

【注释】

(1)参见A.Flexner,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M].1915:576-590.

(2)参见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M].NASW Press.1995:2266.

(3)参见E.Greenwood.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M].∥Social work.Vol.No.,July,1957:45-55.

(4)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4.

(5)参见李增录.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12.

(6)参见李增录.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12.

(7)参见李增录.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13.

(8)参见Standards for Social Service Manpower[M].Washington P.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1973:2-5.

(9)参见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IASSW)和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IFSW)宪章,2001年6月27日在哥本哈根联合通过。

(10)参见Dictionary of Social Work[M].NASWPress,1987:155.

(11)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36.

(12)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2.

(13)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2.

(1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15)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5.

(16)孙立亚.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8-19.

(17)参见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

(18)参见Harriet M.Bartlett.The Common Bas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M].New Yor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1970:chap 6.

(19)参见孙立亚.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1.

(20)参见何国良,王思斌.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M].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51-52.

(21)参见李增录.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2:14-17.

(22)参见廖荣利.社会工作学[M].台北:三民书局民国,1973:7.

(23)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

(24)AIDS的患者,指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

(25)参见Hepworth.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上册)[M].许临高,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1999:5-6.

(26)参见林胜义.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2:8-9.

(27)参见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13.

(28)参见李增录.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2:59.

(29)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30)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31)参见Specht H.&Courtney M.E.,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

(32)万育维.社会工作概论:理论与实务[M].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3: 10.

(33)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