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把痛苦当作营养,坚韧执著蓬勃成长

把痛苦当作营养,坚韧执著蓬勃成长

【摘要】:把痛苦当作一种营养她是一个命运不济的人。是的,把痛苦当作一种营养,去浇灌坚韧与执著,人生之树就一定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让我们的胸怀开阔些,再开阔些吧,不仅能装得下幸福,也放得进痛苦,两者本身都是生命的恩惠呵;让我们学着用眼睛和心灵与痛苦交流,正视它,与其把它看成是一种磨难,不如当作是一种磨砺,一种营养,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把痛苦当作一种营养

她是一个命运不济的人。大学毕业后,她在伦敦漂泊,靠打零工糊口。一次,她去曼彻斯特寻找大学时的男友,却未能找到,只好乘火车返回伦敦。在火车上她闷闷不乐,40分钟的路程,她一直望着窗外一成不变的英格兰乡村发呆、幻想。她是爱幻想的人,当她看着窗外那可怜的、黑白花奶牛时,她想到有一列火车载着一个男孩去巫师寄宿学校的情景。突然,一个灵感一闪:一个小男孩在得到魔法学校邀请前,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巫师。为此,她浮想联翩,兴奋异常。

很可惜,那个晚上她没有带笔,也没有带纸,她很失望,只好闭上眼睛,把浮现在脑海中的每个想法和细节都记住。回到家,她迅速潦草地把在火车上想到的写在一个廉价的小本子上。很快,这样的小本子就装满了一鞋盒。这时,她大胆地决定,要写书,要写成7本书!虽然她还是个未出版过作品的作家。

后来,她与葡萄牙的一名记者结了婚。但很不幸,最终丈夫抛弃了她,她带着出生仅4个月的女儿去了爱丁堡。在妹妹的帮助下,靠政府的租房补贴租赁了公寓的一间房屋,她便在厨房的桌上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的手稿。妹妹对她的作品大为赞赏,这给了她很大的鼓舞。更令她稍感欣慰的是,她的妹夫的公司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家叫尼科尔森的咖啡馆,于是,每天她推着女儿杰西卡前往咖啡馆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在女儿熟睡的时候,专心她的写作。

就这样,1997年6月26日,她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了,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她就是畅销书科幻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作者英国的JK·罗琳。接着,她先后于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3年陆续推出了这个系列小说的后四部,她预计不久将完成第六部、第七部的创作。随着系列小说的发行,一股“哈利·波特”的热潮在全世界迅速生成。如今,她的作品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2亿多册。她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帝国勋章,美国《财富》杂志曾评选她进入世界百名财富排行榜,她的收入仅次于飞人迈克尔·乔丹。

罗琳成功了,她最爱说的话就是:“人生就是受苦。”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是的,把痛苦当作一种营养,去浇灌坚韧与执著,人生之树就一定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一位专家在一次演讲中以自己亲身经历发表了这样一段话:“我在27岁那年,就曾遭遇车祸和身患肾病的双重打击,当时在医院里躺了6个月。即便是在出院之后,也仍然面对着一个难题:我不得不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这无异于被剥夺了某种对我来说最为宝贵的东西——丧失了以前曾属于我的选择生活的权利。更不必说在遭受重大不幸之后的最初几天里,我根本不敢相信所发生的事情,常常感到迷惑和心悸,眼前的每件小事都会使我对所发生的不幸产生联想,孤独、抑郁和悲伤几近使我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十几年以前,我的大姐也曾遭遇巨大的悲痛,她突然失去了只有1岁零3个月的儿子,而那一年她已经38岁了。据大姐后来回忆说,她的儿子夭折两周之后,她仍能在夜里听到儿子在摇篮里咿呀学语,就像他活着的时候所做的那样;或者是她走在大街上,就会感到在街上碰到的每一个1岁多的孩子都会对她说话。但毕竟,我的大姐以她的方式同生死别离的悲伤做斗争。冬天来临的时候,大姐开始为她已经失去的儿子缝制一套新棉衣。一针又一针,一晚又一晚,她一边仔细地缝着,一边把它当做医治创伤的有效方法,直至最终把她的新作品完成。几年之后,大姐坐在我的病床前,反复告诉我说:‘你的痛苦是可以克服的。’(www.chuimin.cn)

悲伤和快乐有着相同的秉性,在生活中像风一样跟随着我们。1997年,我平生最为爱戴和尊敬的人——我的父亲,身患肺癌,去日不多。但为了父亲剩下来的日子平安度过,和父亲患难一生的母亲没有把病情告诉父亲,自然,母亲无法在父亲面前表达她的悲伤。我担心母亲无法度过这个门槛,便去请教我小学时代的老师,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接连两三个星期,我和母亲定期坐在老师办公室里,向他说一说我父亲的病情,或者是我和母亲的绝望,有时,我和母亲还坐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哭泣。每一次,我的老师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我和我母亲的倾吐,就像小的时候,我听他讲课一样。直到有一天,我从别人口中听到一个消息,我的老师、一个有着两个未成年女儿的父亲,当时他的夫人同我的父亲一样,身患癌症正濒临死亡。那一段时间里,我的老师要照顾卧床不起的妻子,要照常工作,还要定期倾听我和母亲诉说自己的不幸。这些事情过去之后,有一天我找到老师告诉他,为了自己在他面前的哭泣,我深感内疚。我又说,你的痛苦肯定比我的要大得多。我的老师的回答能够让我铭记一终生,他说:我们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正视痛苦和悲伤。

他人有着更大的苦痛——想到这一点时,我就会觉得没有悲痛的权利。当不幸来临时,正视我们的不幸,应该是我们重新找回生活信心的一剂良方。”

每一天,我们都会听到或看到周围许多人的许多不幸,比如车祸,比如疾病,比如亲人的悲欢离合,生者的切肤之痛,等等,其留给家人的是永远的伤痛。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来说,又有几人会为他们的不幸而黯然神伤呢?反而,我们还会想出许多宽心的话来安慰那些痛苦中的人们,告诉他们一定要坚强,要坚强。

尽管,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坚强。面对他人的痛苦,我们的心胸是豁达的,可是,当自己也遇到磨难的时候,为什么就难以自拔了呢?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对痛苦和不幸都有着特别的敏感。

海伦·凯勒的一句话:“我的眼睛是明亮的,只不过是这个世界太黑暗。”她身受耳聋、眼盲、口哑三种不幸的折磨,她内心的痛苦也许是我们常人难以体会到的,但她如此达观的心态,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脱胎于痛苦却又超越痛苦的灵魂。

让我们的胸怀开阔些,再开阔些吧,不仅能装得下幸福,也放得进痛苦,两者本身都是生命的恩惠呵;让我们学着用眼睛和心灵与痛苦交流,正视它,与其把它看成是一种磨难,不如当作是一种磨砺,一种营养,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