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与社会和谐有序,共建美好世界

人与社会和谐有序,共建美好世界

【摘要】:人与集体互动良好,人与社会和谐有序,这将是一个美妙而温暖的世界。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在本质上就是人与社会和谐的最高体现!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建设和谐,人人有责。人在社会当中,必然遇到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还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保障。

人与社会的和谐

REN YU SHE HUI DE HE XIE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由数不尽的城砖垒砌成的;古老而神秘的金字塔,是由无数块巨石建起来的;浩瀚深邃的大海,是由百川之水融汇聚集的。

社会生活无论多么复杂,说到底是由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组成。人与集体互动良好,人与社会和谐有序,这将是一个美妙而温暖的世界。

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许多画面,演绎着一段段倾情奉献的感人篇章。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发扬“一团火”的精神温暖千家万户,故事爷爷孙敬修用讲故事的方式抚慰了无数幼小的心灵,郑培民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在本质上就是人与社会和谐的最高体现!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建设和谐,人人有责。只有大家都献出自己的爱,社会才处处充满爱;只有大家都诚实守信、融洽相处,社会才充满真诚和友谊。一切追求和谐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人在社会当中,必然遇到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无论什么时候,国家和集体利益都要摆在第一位,坚持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眼前服从长远。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还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保障。世上万事万物都在按一定规律运行。同样的道理,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才能顺利运行,健康发展,不断迈向和谐进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请记住,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很弱小,而集体的力量将改变未来。

(彭海宝编写)

吃水不忘挖井人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毛泽东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苏联列宁

瑞金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这里不下雨的时候,地上露出一片白色的泥沙,沙洲坝就是这样得名的。

1933年4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由叶坪迁到沙洲坝。

一天,毛主席看到老表挑着满满一担浑水,关心地问道:“这水挑来做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主席指了指水问:“水这么脏,能吃吗? ”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听说这水是从一口塘里挑来的,毛主席让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可怕。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皱了皱眉,对周围的乡亲们说:“你们就不能打口井吗?”有人迟疑着说:“沙洲坝人吃不得井水,这是命中注定了的。”毛主席一听就乐了说:“我就不信什么天命,我只知道革命。只要革了命,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我看还是打口水井好。”

9月里的一天,毛主席带着警卫员小吴,在池塘附近的草地上挖土。人们上前一看,原来他们是在查找水源。毛主席已经在草丛中画了一个圈,挖下去不深,坑里的土就比较湿润了。“行了,井位就定在这里,叫机关的同志一起来挖井。”毛主席说道,接着又对围拢来的乡亲说:“我先来找个有水源的地点,定个位,破个土。我知道你们迷信风水,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他来找我好了。”一席话让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

毛主席带头挖井的消息传遍了沙洲坝,乡亲们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起手来,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短短的几天工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终于挖成了。乡亲们奔走相告、欢呼跳跃,他们用双手捧起井水尽情地喝着,又清又亮的井水,一直甜到心坎里去了。后来沙洲坝的村民也都纷纷开挖水井,村民们吃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瑞金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沙洲坝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当地的老表深情地唱起了这样一首歌谣:

喝口红井水,革命方向明。

喝口红井水,斗志更坚定。

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对这口井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且为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称——“红井”,井旁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1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点评】毛泽东带领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群众一道开挖的“红井”,是共产党和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造就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模范,“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谢珈编写)

我们全都是胞波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春秋]左丘明

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

——[俄国]屠格涅夫

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兄弟情谊源远流长。在缅甸美丽的传说中,把中国人民称为自己的“瑞苗胞波”,在缅甸语中就是“同胞兄弟”的意思。

但是,过去由于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在中缅边境问题上制造了很多纠纷。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缅领导人多次友好互访,双方本着和平共处的原则,妥善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周恩来参加缅甸的泼水节,就是中缅友谊中的一个生动故事。

每年公历4月13~16日是缅甸人民迎接缅历新年传统节日——泼水节,这是缅甸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时刻。1960年4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到达缅甸首都仰光,准备同仰光市民一起参加欢乐的泼水节活动。

午后不久,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中国客人穿上了缅甸服装和拖鞋。当他们穿着这些缅甸民族服饰到达缅甸总理官邸的时候,缅甸总理吴努风趣地问:“谁是中国人?谁是缅甸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说:“我们全都是胞波。”主人和客人都爽朗地笑了起来。

这一天阳光灿烂,和风拂面。仰光市搭建了许多五彩缤纷的泼水彩棚。在缅甸总理吴努的陪同下,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来到欢乐的市民当中。泼水节的气氛活跃起来,有人敲锣打鼓,有人演奏各种乐器,还有人唱着歌颂中缅友谊的歌曲,不断听到人们高呼中缅友谊的口号,整个仰光市都洋溢着中缅友好的气氛。两国总理来到哪一座彩棚,哪里的泼水活动就达到高潮。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同仰光市民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一样互相泼水,表达祝福的意愿。这一刻,很难说出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同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与前来北京参加国庆活动的吴努总理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上签字,中缅边界正式划定,两国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点评】中国和缅甸是友好邻邦,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和平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推进了双边关系的稳步发展。事实证明,只有世界各国在相互关系中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局势才能得到缓和,世界和平才能得到维护。

(谢珈编写)

彝海结盟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北宋]张载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横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地方就是果基家(过去叫沽鸡)的地盘。红军要顺利通过那里,就必须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猜疑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头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到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小叶丹等人来到彝家海子边时,刘伯承等人早已在那里等候。一见小叶丹到来,他们非常高兴地迎了上去。小叶丹忙上前几步,取下头上的帕子,准备叩头行礼。刘伯承赶忙拦住。

两人在海子边坐定,亲切交谈。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小叶丹说:“听说你们要打军阀刘文辉,主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员结义为弟兄。”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他们相约到彝海边,以水当酒,歃血为盟,结为生死兄弟。

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点评】“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段历史佳话,是中国共产党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的典范。昭示着民族之间的赤诚相待。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饶晶编写)

人民的“骆驼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

——[德国]贝多芬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英国]牛顿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在党和人民中间享有崇高声誉。叶剑英曾深情而又形象地称赞:“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

在延安枣园期间,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工作十分繁忙,几乎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然而,不管怎么忙,他都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深入农户,问寒问暖,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次,一位老农告诉他:“地里的杂草长得比庄稼还快,大家都忙不过来。”第二天清晨,任弼时头戴草帽,扛着锄头,带领一批干部战士,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除草。有一天晚上,农民赵占山的妻子得了急病,当地又没有医院,怎么办?正当他一家人手忙脚乱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赶忙上前打开门一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背着药箱的军医气喘吁吁地主动找上门来给赵占山妻子看病来了。原来,任弼时特别交代过枣园村的村长,凡农民家遇有急事,必须马上向他报告。这次,听到村长报告后,任弼时立即将正在熟睡的医生叫醒,要他马上去救治病人。

任弼时为人公道,对待干部就像春天一般温暖。在延安整风时,著名作家丁玲受到不公正待遇。丁玲感到很委屈,找到任弼时那里申诉。任弼时立即表示:“你放心到前方大胆工作,党相信你!”任弼时听说大翻译家师哲与妻子已失散15年,就时常留心寻找。结果,任弼时一次偶然路过安塞县侯家沟的小学时,听说有个女教师带着女儿在这里教书,一问才知道,这位女教师与师哲是老乡,女儿又姓“师”。任弼时当机立断,把这对母女带回延安。果不其然,这正是师哲失散多年的妻子和女儿。由于任弼时关心爱护干部,对同志照顾非常细心,所以,他又时常被人称为“被子”和“党内的妈妈”。

【点评】作为一位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任弼时面对艰巨的任务和繁重的工作,总是表现出超人的坚韧和勤勉,他以毕生的精力,践行了“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诺言。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这种“骆驼精神”,万众一心跟党走,把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谢珈编写)

一枝一叶总关情

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替国家播种垦殖。

——傅雷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美国]爱因斯坦

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一生爱民情深,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1983年12月,北京实验京剧团一位编剧写信给当时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反映我国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人的困境。来信说,孙敬修这位受到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故事爷爷”,虽然早已退休,仍积极从事关心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但由于工资偏低,住房条件又比较差,给老人造成了许多不便和苦恼……信发出后,这位编剧怀着希望,又有几分担忧:“总书记那么忙,能过问这样具体的事情吗?”

这封信当天送到了胡耀邦办公室,第二天,写有长长一段批语的信又退到了中央信访部门。同志们打开信件,只见上面写道:“全国只有这么一个为广大少年喜爱的人。完全可以特殊照顾一下……如此境遇也说明,我们的同志很不了解情况。”在信件的批语里,充满了胡耀邦对人才的爱护和关心。很快,“故事爷爷”孙敬修的困难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解决了。

胡耀邦不仅爱惜人才,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困难,同样充满关爱。1981年12月,溆浦县副食品公司营业员金佑生的四岁男孩在玩耍时突然不见了。全家人悲痛万分,他们在报纸、电台刊登、广播寻人启事,还跑到湖南、山东、河南、湖北、福建、河北、江苏、贵州等省市寻找,费时两年,孩子依然杳无音信,金佑生一家到了绝望的边缘。

1984年1月,胡耀邦到溆浦县考察。闻讯赶来的金佑生把一封请求帮他寻找孩子的信交给了胡耀邦的随行人员。金佑生心里忐忑不安:“胡耀邦同志日理万机,能有时间过问我这个普通老百姓的事吗?”5天后,金佑生收到中央信访办的一封来信,询问他丢失孩子的模样、特征等情况。读着这封来信,金佑生夫妇感动得泪水扑簌簌往下掉。

有关部门经过努力,发现孩子被一个犯罪团伙拐走,他们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把孩子找了回来。孩子被找到的消息传到中南海,胡耀邦高兴地说,信访部门“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

【点评】为民着想,急民所急,胡耀邦同志以其深深的爱民之情为我们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崇高的精神将永放光芒。

(张泽兵编写)

一辈子做好事

唯有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鲁迅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有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吴玉章

吴玉章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延安五老”。毛主席在吴玉章六十寿辰庆祝会上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们的吴玉章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吴玉章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

1958年3月,吴玉章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四川荣县视察工作。

一回到家乡,他就问陪同的县委书记:“这里的教育情况怎么样?再穷不能穷教育啊!”当时的荣县经济落后,教育更落后。县委书记介绍说,现在县里教育遇到的问题不少,校舍破旧、教学设备简陋,但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太少,现有的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想办一所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又没有合适的房子。

吴玉章一听,心里就急了,赶紧说:“带我去看看学校。”他在县委书记的陪同下走进了当地的唯一一所小学,这里的教室破破烂烂,几间破屋子墙壁已经破裂,桌子凳子也烂得不成样子。更让吴玉章揪心的是,一个学校就两个老师,只会简单地教孩子们认些字。看着破旧的教室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光,吴玉章不由得热泪盈眶,他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出一批老师。想到这里,他赶紧回到老家,指着自己老家的房子对县委书记说:“共产党人没有私有财产,这些房子就交给你们办一所师范学校。”县委书记说:“这怎么能成呢?我们还是另想办法吧。”吴玉章严肃地说道:“为国家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拿出祖上留下的房子办学校,我心甘情愿。”县委书记被吴玉章的无私精神深深感动,很快利用吴玉章老家的房子办起了一所师范学校。

吴玉章曾经写下一首“自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毛主席对他的评价:“一辈子做好事。”

【点评】吴玉章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职都为国家、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这种宽阔的胸怀,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张泽兵编写)

子弟兵的母亲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谢觉哉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德国]马克思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盘松……”这是著名诗人田间创作的《戎冠秀赞歌》。

1943年秋,日寇调集了7万大军,向晋察冀边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一天拂晓,村妇救会主任戎冠秀指挥本村群众转移出村,让大伙都钻进大坟沟主沟的山洞里,戎冠秀嘱咐乡亲们隐蔽好,然后朝对面山坡走去。

登上山顶,戎冠秀看见敌人向各条山沟拥来,并听到一阵激烈的枪声。顺着枪声,一个穿着灰装、佩戴八路军臂章的人朝着自己这边走来,“啊!是自己人。”她急步迎上去,一把拽住他,亲切地说:“同志,快跟我来吧!”

这位八路军同志,身负重伤,还在发疟疾,浑身打着哆嗦,因敌人扫荡,和医院失去联系,一个人走在山里。戎冠秀对伤员说:“同志,情况紧急,我背上你走吧。”伤员摇摇头:“不,不,我能走。”

戎冠秀见伤员执意不让背,便把伤员的右胳膊搭在自己的肩上,用膀子使劲扛着伤员的身子,蹒蹒跚跚地往半山腰攀去。好不容易来到半山腰的一个洞口下边,只见半山腰直愣愣的陡壁上横挂着足有一间房子大的卧牛石,卧牛石下边有个扁洞。戎冠秀用肩膀头托着伤员攀到洞口下边,石崖陡立、溜滑,像一面石墙,脚没处登,手无处攀。伤员焦急地说:“我上不去呀!”

这时,附近山头上,“噼里啪啦”响起了枪声。戎冠秀赶紧猫腰蹲下身来,拍拍肩头,说:“来,蹬着这儿上!”伤员犹豫着不肯动弹。戎冠秀着急地说:“同志,快,快上!”伤员歉意地瞧瞧戎冠秀,牙一咬,腿一抬,蹬上她的双肩。她用尽全身力气,猛地站起来,把伤员托上去。戎冠秀嘱咐伤员说:“你在洞里好好休息,外面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也别动弹,有我负责掩护你。”伤员感动而焦急地探出头来说:“老大娘,你也赶快隐藏起来吧!”戎冠秀说:“不用管我,我还有任务。”说完,她转身下了坡,又到对面山梁监视敌人去了。

傍晚,戎冠秀来到山洞下,高喊:“鬼子滚蛋了,快出来吧!”她把伤员接出山洞,并留他在下盘松村养伤。

在反“扫荡”中,戎冠秀带领妇女给前线战士送水送饭;为挽救伤员的生命,她拿出家里最后的面粉和鸡蛋,做成饭一勺勺喂给伤员;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年近五旬还缠过足的她带领妇救会会员,抬着担架,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

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授予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1949年,她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戎冠秀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是爱国拥军的好党员,小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她的孙辈也有多人穿上军装,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延续着这个家庭的精神风采。

【点评】这位子弟兵的好母亲已经成了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打动我们心灵的不仅仅是战争年代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几代人前仆后继、用心血浇灌培育的光荣传统。

(饶晶编写)

“一团火”精神

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美国]爱因斯坦

人当活在真理和自我奉献里。

——[丹麦]庞陀彼丹

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门前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这是给曾经在百货大楼工作了30多年的普通售货员张秉贵立的。他在数十年的柜台生涯里,用自己赤诚的热情和过硬的本领,接待了数百万顾客。

1955年的秋天,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张秉贵被分配到糖果柜台卖糖果。北京百货大楼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顾客买东西通常要排很长的队。

一天,一位农民顾客来到了百货大楼,挤到柜台前对张秉贵说:“同志,我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心想两块桃酥卖不了几个钱,于是就转头先去照顾那些食品买得多的顾客。那位农民等得时间长了,就生气地提意见说:“你是不是嫌我买的少,就不理睬人?”听了这话,张秉贵也感到自己做得的确有些不合适,便赶紧给他称了两块桃酥。事后小组会上,同事们批评他不该冷落这位农民顾客。对大家的批评张秉贵有些想不通,他心里嘀咕:我乐意多卖钱,也是为国家和集体利益着想呀,难道这样做也错了吗?这时,支部书记对张秉贵说:“我们做买卖,首先考虑的是要服务周到,不论买多买少,都是我们的顾客,都应该一样对待!我们售货员的双手,要把党的温暖送到顾客的心里。”听完支部书记一番话后,张秉贵终于想通了,他深深领悟到:自己的工作不单是为顾客称几斤糖果、几斤糕点,更多的是要把方便和温暖送给顾客。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张秉贵想:“我们站柜台一不出钢,二不产粮,怎样才能像英雄模范那样为国家作贡献呢?那就为顾客节约一分一秒的时间,让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于是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经过潜心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做到了随拿随算,商品拿完,总数加出,在他捆扎糖果时,顾客就可以如数付钱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少为一分钟。广大顾客被张秉贵的热情服务所感动,称赞他这是“一团火”精神。

有一天,柜台前来了一位顾客,他指着货架上的糖果,对张秉贵说:“我买一斤糖,两块二一斤的双喜奶糖二两二,一块一毛五一斤的脆口香三两七,三块四一斤的迎宾奶糖二两八,一块六一斤的广州水果糖一两三。”张秉贵问:“您还要点什么?”“不要什么了,就想问问您多少钱?”张秉贵毫不犹豫地说:“两块零七分。”这位顾客连声赞叹:“我是一名售货员,今天是特意来见识张秉贵师傅的‘一口清’,这下我真服了。”

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张秉贵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要目睹、感受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点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一个普通的售货员到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向英雄模范学习,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出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他的“一团火”精神,温暖了千家万户和广大顾客的心。

(谢珈编写)

新时代的人民公仆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春秋]子贡

真正高宏的人,必能造福于人类。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培民书记视察路,访贫问苦鱼水亲。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这是一首在湖南自发传唱的苗族山歌,歌中唱的是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事迹。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当时的湘西,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是全国出了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粮食产量低,种的粮食不能自给,去省城长沙要坐14个小时的火车。

刚到湘西,郑培民就爬了十几公里的陡峭山路,来到有名的干旱贫困村叭仁村。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水贵如油,遇上干旱年景,村民之间宁愿出借粮食,却不愿让邻居拎走一桶水。郑培民进行深入调查后,决定由当地政府给这个长年为水发愁的村子引来泉水,接通电线。从此,村民们再也不用走上十几里路,拎着重重的木桶,吃力地到深山沟里去提水了。

湘西是个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农民缺粮,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入大量粮食。为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解决吃粮问题,自治州决定推行地膜种植玉米新技术。郑培民亲自带着机关干部下地,给农民演示如何种植。为了使更多的农民掌握新的种植技术,郑培民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等疾病,连续一个多星期奔走在田间地头。由于劳累过度,郑培民摔倒在3米多高的田坎下,全身受伤,并造成了脑震荡。在他的感召下,这项农业新技术很快在全自治州推广开来。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实现了自给。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发自郑培民的内心。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湘西大山中的218个乡镇,在访贫问苦、扶危济困过程中,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群众对郑培民真挚的情感,也正是源自于他对普通百姓深厚的爱。

【点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率先垂范。郑培民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他那永做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为我们树立了当代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榜样。

(谢珈编写)

带领农民致富的党支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

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

——[德国]弗罗姆

1978年,山东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改选,身患直肠癌的王乐义被全村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对乡亲们说:“我是个随时可能倒下的‘半拉子人’,但我干就要干好,能干一年是一年,能干十年是十年!我这个‘半拉子人’一定带领乡亲闯出一条致富路!”

过去,三元朱村已经有了蔬菜大棚,但由于大棚温度太低,过了正月蔬菜才能上市,卖不上好价钱。王乐义便多次到辽宁去拜师学艺,回来后,就一头扎进大棚里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王乐义带领村里的17名党员,带头建起了17个新型蔬菜大棚。当年春节,试验田的第一批越冬黄瓜在春节前上市,每公斤卖到20元。那一年,村里一下子就冒出17个“双万元”户。

第二年,全村一下子冒出18l亩大棚。17名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指导。这一年,光靠卖菜村民存款就达到128万元。

村里富裕起来了,但是王乐义并不满足,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认为一村富了不叫富,大家都富才是富。

1990年,为了在全县推广大棚蔬菜技术。一年下来,他跑了4万多公里,有时一天跑30多个村,累得两眼发黑,双腿拖都拖不动。那一年,全县发展的五千多个蔬菜大棚全部成功,当年增收6000多万元。

冬暖式大棚试验成功后,王乐义带领村民大搞科技开发。他们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绿色食品开发、保健菜实验和大棚果树优质苗木繁育三大高新技术基地;建起了集科研推广、物资服务、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大楼,无公害蔬菜生产达到了国家标准;大面积开发绿色食品蔬菜,引进了国内外150多个名优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项新技术,使大棚产量翻了一番,效益增长了近一倍。(www.chuimin.cn)

王乐义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传开后,许多兄弟省市都要求他去传授经验和技术。17年来,王乐义到过11个省、区、市,不取分文、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千家万户。每到一地,王乐义都要根据当地实际地理和气候条件再对技术进行改进,确保建一处大棚带动一个农户脱贫。他13次进新疆传授技术,改变了边疆地区一年8个月吃菜靠外运的历史。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冰封东北到革命圣地延安,他就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播种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营造出一片“冬天里的春天”。

【点评】王乐义这位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以独特的活法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追求!就像一粒火种,以燃烧自己的悲壮,将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照亮了千千万万农民的致富之路。

(刘金爱编写)

痴心不改助学情

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王进喜

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

——[英国]葛登纳

1949年,江西省万年县青云中学教师何子策接过教鞭,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数十年。他现在的家是一间学校废弃、年久失修的房子,斑驳的墙壁,破损的门窗,不足十平方米的卧室,已被一张现已不多见的旧木架子床、一个旧衣柜和一张吃饭兼办公的小方桌塞得满满的,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一个旧电风扇成了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但五十年来,他却资助了百余名贫困学子,累计付出十多万元。

家在农村的章金基来到了青云中学读书,正好分在何子策带的班上。章金基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深得何子策喜爱。有时,章金基的饭菜票没有了,何子策就让他到自己家里来一块吃。1986年中考,章金基成绩位居全年级第一,但家里却拿不出钱让他读高中。何子策得知后,步行十几里来到章金基家,和章金基的父亲商量,主动将章金基高中所需的学费、生活费全部“承包”下来。后来,章金基顺利地读完了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李青龙是个孤儿,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由伯父抚养,在他读初二时伯父也离他而去,他靠变卖自己的房屋勉强读完中学。1995年高考却以20分之差落榜,此时的李青龙觉得前途十分渺茫。就在这个时候,何子策向李青龙伸出了温暖的手。1996年9月,李青龙在何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跨进了江西师范大学的校门,可大学四年的费用,又无着落。为了让李青龙安心读书,何子策毅然承担起李青龙的大学所有费用,使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像章金基、李青龙这样受何子策资助的学生还有100多个。每逢节假日和周末,他的家里总是挤满了前来看望他的学子。看信、回信、接待来访学生成了何子策最快乐的一件事,他为学生的进步、成才感到欣慰和自豪。他还经常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学,别惦记老师,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学习吧。你们要回报的不是我,而是党和社会。”

【点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五十余载,何子策就是这样无私奉献,心系教育事业,情牵莘莘学子,用奉献诠释人生,用真情感动社会,谱写了一曲曲爱的乐章。

(刘金爱编写)

帕米尔高原的“守护天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

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你和帕米尔高原各族人民的友谊,就像慕士塔格峰下的清泉水,源远流长……”这是柯尔克孜族人民传唱的一首歌。歌声赞扬的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1966年冬天,有一位柯尔克孜族妇女患了严重的贫血,脸色苍白,双眼无神,一下床,没挪几步便直冒虚汗。望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吴登云决定给病人输血。但是,一座大山深处的简陋医院,连一些常见的医疗设备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血库呢?在知道病人的血型之后,吴登云当机立断,决定抽自己的血。护士将注射器绑在床头上,然后用略微发抖的手小心地把针头扎进吴登云的手臂,针管里很快注满了殷红的血。随后,300毫升热血静静地流进了病人的血管。

吴登云没有休息一下就试着出去挑了一担水,感觉头不晕,腿不软。他还暗喜:自己献出的只是一点血,别人获得的却是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情。从那时起,他的鲜血一次次地流进民族兄弟的体内。他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总计7000多毫升,超过了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

1971年12月1日,买买提明两岁的孩子在玩耍时扑进火堆被烧伤,生命垂危。买买提明心急如焚,怀抱孩子骑着骆驼走了两天,才来到乌恰县人民医院。

经过十多天的抢救,孩子度过了休克关和感染关,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创面植皮了。但是,孩子自身的完好皮肤所剩无几,谁又忍心过多取用那些细嫩的皮肤呢?吴登云首先想到了鸡皮,他便买了4只大公鸡,将鸡皮覆盖在孩子的创面上。可惜,手术没有成功。失望之余,吴登云把目光投向了孩子的父亲。当买买提明听懂了医生的意思后,惊恐万状。大山里的牧民对现代医学一无所知,以为割皮就是割肉,吓得连连后退。吴登云决定割取自己的皮肤。

护士坚决反对院长的“荒唐”想法,他们谁也不愿配合。怎么办?自己动手。吴登云随即在酒精里泡好一只刮胡刀片,坐下来,挽起裤腿,注射麻药。他忍着疼痛从两条大腿上取下一块块皮,但由于皮肤无法绷紧,他连续取几块皮都不理想。随后,他又决定在小腿上注射麻药,果断下刀。10分钟后,他一共从腿上4处割下13块拇指大小的皮肤。接着,他又拖着麻醉的双腿走上手术台,把自己的皮肤移植到孩子身上。整个过程他完成得如此麻利,在场的护士都惊呆了。

吴登云在医生护士坚决反对且无人配合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从两条腿4处割下13块拇指大小的皮肤,移植到了孩子身上。乌恰县县长吐木西说:“老吴为乌恰各族人民献血、献皮,他这个共产党员,真正做到了与人民血肉相连。”而吴登云却说:“我献出一点血、一点皮,换来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

【点评】大爱无垠,吴登云把自己一生的爱撒播在帕米尔高原的传奇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也同时教育年轻一代要好好学习,练就本事。长大之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热血,奉献青春。

(刘金爱编写)

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

——[德国]贝多芬

1991年的一个冬日,玉山县枫林小学教师钟文花正给三年级学生上音乐课,细心的她发现教室外的窗台边有一双眼睛在忽闪。他是谁呢?下课后,通过打听得知,那小孩叫徐福强。原来,小福强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在外打工,他成了“留守儿童”。

傍晚,钟文花一个人来到徐福强家,看到一间茅屋里,外侧是厨房,里头是卧室,虽是冬天,床上却只有一床破棉絮,灶是冷的。徐福强蜷缩在床头,已经睡着了。看到这些,钟文花禁不住哽咽起来:“福强,起来,到老师家里去,老师送你上学好吗?”小福强睁着蒙眬的双眼,望着钟老师不住地点头。

从此,小福强白天跟钟老师一起到学校上学,晚上又住在钟老师家。钟老师常常利用晚上时间为小福强补课。懂事的小福强看到钟老师天天为他这么操心,就动了不想读书外出打工的念头。钟文花发现这个苗头后,语重心长地对小福强说:“孩子,你还小,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等你读完初中、高中再外出打工也不迟。现在,你安心读书就是了,老师的家就是你的家!”

经过三番五次的劝说,徐福强终于安下心来读书了。

这只是钟文花老师关心“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钟文花无偿提供自家的6间平房建起一个“欢乐家园”,村里60多个留守孩子从此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去处。在钟文花的呵护下,一个个无人管束的“野孩子”、“淘气包”都顺利完成了学业。昔日的“留守孩子”,如今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事业上已小有成就。

【点评】一个微笑、一份真挚的爱,足以让人重新选择生活。钟文花像一棵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庇护着那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在钟文花的关爱下茁壮成长。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平凡的女性,永远记住这份超越亲情的母爱。

(饶晶编写)

为圆一个梦

爱是美德的种子。

——[意大利]但丁

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

——[美国]马克·吐温

惹人喜爱的8岁长春女孩朱欣月因疾病导致双目失明,生命危在旦夕。《长春晚报》的记者采访时得知欣月最大的心愿是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于是在这张报纸上就出现了“请您帮忙撒个谎”的新闻,计划在长春虚拟一个天安门升旗仪式。

雷锋车队打电话给报社,表示愿意提供交通工具。他们说一路上车队都有对讲机,通过对讲来营造汽车往北京走的过程,让小欣月感觉像真的一样。后来不断有人打电话给报社,帮着出主意,有的愿意扮演一个乘客,有的愿意扮演天安门广场的一个战士……为了确保小欣月的安全,普济医院专门派出一辆救护车和两名医生,随时检查她的身体状况。

2006年5月8日,小欣月笑得特别开心:“爸,咱真上北京啦,真上北京了。”上车后,雷锋车队的司机就按照事先安排,用对讲机对话,一听路线,小欣月更高兴了。她特别精神,一路上一直哼哼《北京小妞》那个歌。在吉林市内转了3个小时后,司机宣布,已经进入北京境内了。

进“北京”的时候,“北京”的交警拦住他们说要办进京证,外地车尾气超标不能进城,于是欣月需要换乘一辆公交车,其实警察和换公交车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这不是一辆普通的公交车,上面满载着长春高校中的数十位外地学生,他们都是来扮演北京外地游客的志愿者。

这样的精心安排让小欣月深信不疑,而大家则按照计划向预定的升旗地点——长春的一个部队大院进发,谁料,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正当精心安排的这支爱心车队开往预定升旗地点时,小欣月的病情突然加重。因此临时决定,放弃要一个小时才能到的部队大院升旗点,立刻转到最近的备用场地——公共关系学校。这时,留给学校准备的时间只有十分钟。

不到七八分钟,两千多名学生和赶来的群众,就已经都站好了。现场很多不同口音的人说话,为的是渲染这里的气氛,让欣月感受到这里是天安门广场。小欣月想摸一摸解放军叔叔的帽徽和肩章,这时一个扮演“国旗班”升旗手的学生握住了欣月的手,他听见小欣月说了一声:“叔叔辛苦了。”

就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一个美丽编织的心愿,在两千多人的努力下,终于在小欣月的面前,实现了。那天在场的人群中,只有欣月是笑的,其他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点评】一个充满善意的“谎言”,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两千多素不相识的人,上演了动人的一幕,为的只是让一个即将画上句号的幼小生命在无憾中徐徐谢幕。小女孩淳朴的心愿,点亮了人们心底最纯真的爱。

(刘金爱编写)

小小理发师感动大上海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春秋]孔子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英国]狄更斯

理发算贡献么?

那么,17年来坚持为21万人次的老人免费理发呢?

在上海虹口区曲阳街道,外来务工人员殷仁俊就这么为老人默默奉献了17年。因为对爱心的坚守,一位小小的理发师,深深打动了上海人。

从1990年至今,原籍江苏镇江的殷仁俊风雨无阻地奔波于上海虹口区曲阳街道6个福利院、9个社区的医院病房,为21万人次老人免费理发,饱含深情为非亲非故的老人们“尽孝”。

福利院里的老人们算了一笔账:小殷师傅为一位老人理发,至少要花10分钟;21万人次,以每个工作日10小时计算,用去了他近4年的光阴!以剃一个头3元钱计算,他这17年来放弃了近60万元收入!

17年前,殷仁俊应一位女士请求,为她卧病在床多年的公公理发后,便萌生了为老人免费理发的念头,并一直坚持至今。他每周都有一张排满的“免费理发”日程表,曲阳社区里老人多,殷仁俊用厚厚一沓专门的卡片记录他们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理发。

殷仁俊服务的对象,有的是卧床不起的高龄老人,有的是患精神障碍的残疾人,有的老人行动艰难甚至大小便失禁,很难与理发师配合,之前吓退了不少上门服务的理发师。在虹口区第二福利院,一位老人因脑部疾病除去了部分头盖骨,瘫痪在床。小殷每次只能趴在床上,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为他理发,每次都累得腿脚酸痛。

今年70岁的潘林珍,丈夫瘫痪,女儿得了精神分裂症,儿子快到40岁了还未娶亲,是曲阳社区里典型的特困家庭。殷仁俊每个月都要上门为他们一家人免费理发,顺便陪老人晒晒太阳、聊聊天。

17年下来,很多老人和小殷都有了很深的感情。每个星期,他们看到朴实憨厚的小殷师傅,就像祖父母见了孙儿一样,心里甜滋滋的。社区里的老人们什么事都爱和殷仁俊聊,看到他就觉得很亲切。患有心脏病和偏瘫的王竹君老太太几次半夜发病,都是殷仁俊将她背到医院急救。她说:“小殷师傅比我儿子还亲呢!”

【点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位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恪守“我要做个好人”的人生目标,饱含深情为非亲非故的老人们“尽孝”。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和美、博爱的胸怀和文明的光辉,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不断延续。

(饶晶编写)

七擒七纵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

——[北宋]朱嘉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

——[法国]斯宾诺

三国时期,活跃在蜀国南方的南蛮属于少数民族,他们的首领孟获不服从蜀国的统治,经常侵犯汉族群众住地,危害汉族群众的安全,给蜀国造成很大的隐患。诸葛亮接受参军马谡提出的“攻心”策略,亲自率领军队前去征讨,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到了南蛮地界,双方第一场战斗,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不服气,于是诸葛亮放走了孟获。等孟获回去后,诸葛亮找来孟获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这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诸葛亮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到营地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有一天,他把孟获请进自己的营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到了诸葛亮那里。

诸葛亮用计第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这次,蜀国的将领都有些想不通,诸葛亮却坚持要以德服人。孟获回去后,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兵营假装投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故意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他的士兵,让孟优带来的人喝得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却没料到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仍然不甘心,诸葛亮又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等待机会对蜀国发动进攻。

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说:“诸葛亮正独自一个人在阵地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成了瓮中之鳖。诸葛亮知道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手下的大将杨峰,因跟随孟获多次被擒又多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诸葛亮的军营。孟获第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并大叫是内贼陷害他。诸葛亮便第五次放了他。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特地去投奔木鹿大王。第一次交手,木鹿大王的军队驱使大象打前锋,使蜀军败下阵来。回营后,诸葛亮造了形象凶猛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大王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还没开始打就先撤退了。这次孟获被擒心里虽然还是不服,但再也没有理由开口了,诸葛亮看出他的心思,仍旧又放了他。孟获被放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这些藤甲兵刀枪不入。诸葛亮对此却早有准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烧死在一个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诸葛亮故意问他服不服,如果不服,再放他回去。孟获慌忙跪下表示:“这次是真的服了。”诸葛亮见他心服口服,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听后深受感动,发誓不再反叛。从此,蜀国南方安定下来,诸葛亮再也不用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点评】一个人要登上成功之巅,除了种种艰难的努力之外,宽阔的胸襟是必不可少的。而诸葛亮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和着眼大局的眼光七擒七纵孟获,解决了民族纠纷,成就了不朽伟业。

(刘金爱编写)

传授藏汉文化的使者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尺度去衡量的。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日本]松下幸之助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在唐代以前,中央政府和吐蕃之间没有来往的记录。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做了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是一位勇敢善战的吐蕃部落首领,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他仰慕强盛的大唐,愿意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并请求与唐朝通婚。唐朝太宗皇帝经过一番慎重考虑,答应了他的请求。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逻些城,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恭候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特地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并在柏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进入逻些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逻些专门建造了一座宫殿,供文成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读过许多书,非常有才华。当时,别的公主出嫁带的嫁妆大多是金银珠宝,而她到吐蕃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和各种书籍,还带去了很多能工巧匠。在汉族工匠的帮助下,吐蕃人掌握了酿酒、养蚕、造纸等技术。吐蕃农耕技术原来很粗放,文成公主到来后,吐蕃人逐渐学会了平整土地和如何防止水土流失。过去吐蕃人住的是帐篷,穿的是厚重的毡裘,文成公主来了后,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吐蕃人建起了住房,穿起了棉布、丝绸做的衣裳。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还帮助吐蕃妇女改进纺织和印染技术,使纺织品的染色和图案设计更加绚丽多彩。吐蕃人用唐朝传过去的石磨加工谷物,省去了很多工时。过去,吐蕃没有正式的历法,而是以麦熟的第三个月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把唐朝的历法带到吐蕃,帮助当地人更科学、更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松赞干布也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汉族文化,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和松赞干布一起,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拉萨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点评】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

(饶晶编写)

民族英雄与高山族同胞

宽则得众。

——[春秋]孔子

踩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

——[印度]泰戈尔

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到达台湾,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山族同胞。当高山族同胞迎接他们时,郑成功立即设宴款待,并赠送礼物给他们。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郑成功的军队都得到了高山族同胞的大力支持。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山族部落。

有一次,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四个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四个盘子里的东西,很快就明白了盘子里东西所代表的意思。于是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同胞。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

在治理和建设台湾的过程中,郑成功严格治军,不许军队侵占高山族同胞的一草一木。当时在农业生产上,台湾高山族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有些部落仍以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为了帮助高山族同胞发展生产,提高耕作水平,郑成功不但送给高山族同胞农具和耕牛等,而且还派人教他们耕种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台湾高山族同胞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也促进了汉族移民和高山族同胞的民族融合。

【点评】正是因为郑成功的正确领导及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使得台湾高山族与汉族关系融洽,和睦相处,促进了汉族和高山族的民族和谐。郑成功本人也因此流芳千古。

(倪爱珍编写)

最美好的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就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苏联]高尔基

我们这一代都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任务。

——李卡

一天,一位小学女教师来访,她带给当时任教育部主任、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一张图画,上面画着一个三角形,内有一个圆,她说对这个图画感到困惑。克鲁普斯卡娅问她要求学生画些什么,女教师回答说要求他们画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克鲁普斯卡娅研究了很久,也弄不清楚。于是她决定亲自去问问这画的作者。可是女教师告诉她那个学生已经离校很长时间了。后来她们终于找到了那个男孩儿。在一个非常低矮的、非常潮湿的、非常阴暗的小草房里,他正在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

那位面色苍白的母亲告诉克鲁普斯卡娅:她的丈夫在十月革命中牺牲了,她替别人洗衣服、打短工来供她唯一的儿子读书。他们经常没有吃的,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还总是欠下房租。女教师问她的学生那幅画的含义时,那男孩指着草房里唯一透光的三角形天棚说:每天太阳出现在那里的时候是最美好的时刻。

克鲁普斯卡娅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回到办公室里,写了一篇提议,交给苏维埃中央委员会。文中写道: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许多的穷人,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一个,就应该想到还有成千上万的这样的人。他们的父亲和丈夫为苏维埃而献身,而现在我们却还眼看着他们忍受着饥饿和苦难。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了!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的国家里,还有比太阳出现在天棚的三角架里更加美好得多的东西!

后来,这项建议转到列宁那里。列宁极为重视,特意成立了一个“烈士家属生活委员会”,专门负责关心、改善他们的境况。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维埃政府号召人们参加伟大的卫国战争,但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可以不必参军上战场。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却坚决要把儿子送上前线。她流着泪对劝说她的人讲:“我的丈夫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战死,我的儿子要为保卫她而战!当我生病的时候,她把我送进医院;当我饥饿的时候,她给我黑面包;当我没有地方住的时候,她给我房子;当我没钱送儿子读书时,她给我们助学金。现在,当她需要人去保卫的时候,我要把我最美好的献给她!”

【点评】政府关心人民,人民热爱政府。政府和人民一条心,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的时候,他内心的自豪感、责任感就会迸发出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力量,心甘情愿为祖国而奋斗终生。

(倪爱珍编写)

为穷人赢得尊严

我睡去后感到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时感到生命之责任。

——[南斯拉夫]特里萨

最好的满足就是给人以满足。

——[法国]拉布吕耶尔

1948年,一位38岁的女士来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当时的加尔各答,有成千上万个贫民区,贫民区里每个人只有两三个平方米的生存空间。在泥泞的大路上,在污涂四壁的陋巷间,到处都躺着被饥饿和伤病无情残害不成样子的躯体,在那些暴露的伤口上,一群群苍蝇徘徊着;在那满溢的垃圾箱中,不时传出可怜的弃婴发出的微弱的呜咽声……

一天,她发现一位老妇人衰弱地瘫倒在路上,就赶紧把老妇人送到了附近的医院。院长见是个穷人,不愿接收。她说:“老人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你们。但你们应想办法为她治疗!”最后,医院迫不得已才对这个老妇人进行救治。

通过这件事,她陷入沉思。应该如何帮助那些穷人改善生存环境?她来到加尔各答市的卫生部门,那里一位官员接待了她。然后,带她到当地著名的卡里寺院。通过交涉,寺院答应免费出借一处供信徒朝拜后休息的地方,给穷人使用。

有了这个场所,她很快就将二十多位无家可归的穷人接了进来。

一天,她发现在路上躺着一位奄奄一息、浑身散发着臭味的老人,看来病得不轻。她把老人挪到阴凉的地方,喂他水和食物,帮他清洁身体。

“你怎么能够忍受我的异味?”那老人轻声问道。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她轻轻地回答。

老人嘀咕着:“你肯定不是当地人。这里的人不会做你现在做的事情。”停了一会,老人微笑着说:“你应当受到赞美。”

“不。”她说,“应当受到赞美的是你。我所做的微不足道。”

还有一位老人,由于病重,刚进寺院不久就过世了。临终前,他拉着她的手,轻声说道:“我以前生活得像条狗,而现在像个人。我很满足,谢谢了。”

正是这位貌不惊人的女性,帮助许多被社会抛弃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人的尊严。

几十年来,她怀着一颗爱心,为穷人募捐、建贫民学校、帮无家可归的孩子建“儿童之家”、为流落街头的濒死者建“临终关怀院”……

她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莎修女。

【点评】特里莎修女把自己的爱和温暖播撒到了那些阳光无暇顾及的地方,让那些被污蔑被损害的人重新获得做人的尊严。这种精神值得推崇。

(饶晶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