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兰州烟雾笼罩的天数及程度增加,冬季更为严重。随着兰州市重工业和城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兰州市部分地区土壤受到了工业排放废弃物中的重金属或农药残留有毒物的污染。......
2023-12-02
1.改善生态环境是提高城市竟争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使劳动者身心愉快,疾病减少,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能够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成本,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城市竞争力;第三,可以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资金、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等竞争因素在本城安家落户,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第四,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生态相关的产业发展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将为兰州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兰州的城市竞争力。
(1)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旨在满足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这是全世界和中国21世纪发展经济的主题,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生态危机不断加剧,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惟一的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环境保护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和建设兰州市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兰州市经济建设的进行和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的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制定兰州生态环境规划,指导生态城市建设
缺乏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兰州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城市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并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原来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城市生态学的原理和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制,根据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来科学合理地规划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合理确定城市功能、规模和布局,使城市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达到既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能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3)兰州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增强环境意识,转变观念,使保护与建设同步进行。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报道兰州市生态环境现状,增强企业、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及危机感,使广大职工、市民都认识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自觉行动起来投入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中;尽快转变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及职工群众长期以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把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同步起来,使环保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二,尽快改变能源结构。兰州市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燃煤为主,如果以天然气替代煤炭,兰州市的空气污染必将会有较大的改观。凡在兰州市四城区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业及生活锅炉必须使用天然气,另外,居民及饮食服务行业也要尽快使用天然气,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
第三,防治二次扬尘污染。兰州市的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除各种窑炉燃煤排放的烟尘外,还有清扫道路扬起的灰尘。由于兰州市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清扫道路主要是以人工清扫为主,在清扫道路时灰尘再次扬起,造成二次扬尘污染。因此,要尽快解决交通干道实行机械清扫以替代人工清扫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治二次扬尘污染。
第四,加紧实施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绿化南北两山不仅美化了兰州市的环境,而且对改善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树木叶片可吸收空气中大量的污染物,改善兰州市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还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更能有效地防治沙尘暴。对裸露土地,暂时无条件绿化,要尽快进行硬化,以防二次扬尘污染。
第五,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偏重于环境污染方面,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较少,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必须完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各种法规,对污染严重的重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尽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对违规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决不姑息迁就,要依法从严从速处理,并对所有工业污染源实施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而对那些暂时不能达标排放的重点污染单位,应当尽快令其停产。另外,应适当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加大集中供热管网、煤气管网以及下水管网和道路网的建设,取缔分散小锅炉及家庭煤灶,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六,严审新建项目。对新建项目,首先要把好环保这一关,对那些污染严重的拟建项目,坚决不准上马。不能只抓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坚决杜绝一开始就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上马,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污染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管和全体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并不令人乐观,因此,治理兰州市的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任重而道远。(www.chuimin.cn)
2.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的是提高环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清自身处境,立足实际,既要有跨越式发展的百倍信心,又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统筹兼顾,充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应市场化。市场化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可以由政府以外的经济主体来投资建设和经营,并向公众提供,政府对其进入条件、价格合理性、产品的技术质量等进行适当的干预。面对市场化趋势越来越强而国家财政明显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的事实,兰州市必须理性地推动市场化的进程,把握好市场化的“度”和“时机”,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合理的建设投资体制、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及价格体系,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步伐。
城市基础设施涉及的方面很多,应集中有限资金攻克阻碍兰州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也就是用于迫切需要解决而又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①城市交通:“两山一川”的带状地形制约了兰州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加之各规划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调,极大地约束了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兰州市应从实际出发,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以交通规划为切入点,注重静态交通、多建停车场,清除马路市场等。并从水、陆、空三大方面提高整个城市的交通供应能力。②污水处理:兰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污水处理能力较低,应改善和提高现有污水厂的污水处理效率,并考虑远期污水厂的投资兴建。全面推行城市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对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适用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推进垃圾处理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系统。③城市供气:兰州市天然气用户只有56万户多一点,集中供热不够普及,仅为24%。应抓好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配合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加快管网铺设和城区管网改造,加强市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气体燃料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④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绿化园艺水平为重点,美化城市环境,加快主次干道两侧、尤其居民住宅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的园林工程建设,提高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市民广场面积。
3.改善兰州软环境的对策
兰州投资软环境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投资者投资成本增高,抵消了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造成了经营环境不公平,难以合理分享已有的和潜在的市场机会;造成了资金的安全性隐忧,使预期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资本进入兰州地区的巨大无形障碍。因此,兰州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是当前引资进兰和推动兰州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整体提高兰州市民的素质;促进兰州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交流;破除封闭保守的旧观念,树立起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从而为兰州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因此,必须把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
二是加强信用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企业信用方面,应加强企业的道德建设,培养企业文化,增强诚信意识;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使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化;完善对企业信用关系约束的法律建设,树立企业守法意识;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和监督系统,加大处罚力度,增大企业失信成本;在信用建设方面,应把加强政府信用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培养政府官员的诚信意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调依法行政,实施政府行为法定化;推行电子政务,开展政务公开和阳光行政;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引进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完善政府信用管理体系。
三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兰州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事业的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教育事业的超前发展,使教育为兰州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同时对现有的不合理的科技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创造一种良好的机制培养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激励人才,并不断对人才政策进行创新。努力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增强科技实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是保证政策的开放度和稳定性,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央应该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保证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转移支付、金融、对外开放、产业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支持,而兰州地方政府在积极利用中央政策的同时,优惠政策的制定应更加适度和规范。政策的开放度和稳定性是政策效力的重要保证:政策的高度透明有利于投资者以较低的信息搜寻成本掌握充分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政策的稳定性则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行长期投资。兰州在注意实现政策公开化、透明化,保持同一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连续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不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性。
五是增强法制意识,完善法制建设。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从这点来讲,兰州软环境优化须法制先行。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实行政府优惠政策的法制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要严格、公正执法,保护各种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违法乱纪行为。要改善执法人员结构,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投资者对执法部门和人员的监督,评议和投诉机制,拓宽投诉渠道,建立完备的投诉制度。
六是以体制创新为核心,建立统一、完整、开放的市场体系。其要点是:加快兰州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兰州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兰州要素市场的建设,为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创造条件;加快兰州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的培育,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大力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和地方保护主义,消除行业壁垒,消除市场障碍,树立起良好的信用道德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创设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真正落实政企分开,缩减政府人员编制,减少审批程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备案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扩大兰州的对外开放,利用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促进兰州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改善地区投资软环境,广泛吸引区域外部社会资本投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兰州经济的基本途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软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兰州由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形成的保守思想观念,传统的计划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既有的利益格局,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改变。同时,软环境涉及人文环境、信用环境、人才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体制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多方努力,多管齐下,方能取得成效。
有关养殖业固体废弃物快速堆肥化处理的文章
同时,兰州烟雾笼罩的天数及程度增加,冬季更为严重。随着兰州市重工业和城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兰州市部分地区土壤受到了工业排放废弃物中的重金属或农药残留有毒物的污染。......
2023-12-02
众多的政府部门和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导致兰州市旅游环境管理效率欠佳。诸如此类问题的合理解决,有助于提升西部多民族地区民众的幸福指数,对兰州市社会旅游环境的打造也大有裨益。......
2023-10-29
表7-162007—2016年兰州市核心主体数量统计 Table 7-16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core subjects in Lanzhou from 2007 to 2016注:x1为国内旅游者数量;x2为入境旅游者数量;x3为城镇人口数量;x4为乡村人口数量;单位为:万人。公式中:x1为国内旅游者人数;x2为入境旅游者人数;x3为城镇人数;x4为乡村人数;Z1为平均经济收益最大的目标函数。表7-24入境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者人数统计的系数列表 Table 7-24List of coefficients for inbound tourism income and inbound tourism statistics7.6.1.2......
2023-10-29
在兰州丰厚的文化资源中,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兰州文化资源的精髓和最大亮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40处,博物馆5座。......
2023-12-02
进一步完善权责对称、自我约束的分层调控机制。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创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新形象。加强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对竞争性的基础性项目,由项目业主或项目法人负责。凡是政府出资建设的项目,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建立健全对国家和省市政府出资重点项目的稽查制度。......
2023-12-02
兰州是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带形组团式发展的河谷盆地城市功能分区创造及其经验不仅开创了兰州市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划分,其实践做法也为诸多带形城市开展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提供了理论经验和现实参照。所以说,是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兰州带形组团式的现代城市格局。......
2023-09-27
城市污水排放量大,若监管不到位,直排入河或水处理不达标排放的现象发生的风险就越大,宜采取从源头进行控制的对策。源头控制是指从源头阻止污水排入河渠、降低污水排放量,是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根本策略之一,包括监控、搬迁、关闭三项措施。七里河、普陀沟和小清河小流域内展开源头控制策略。图5-14襄阳市中心城区水环境源头控制规划图表5-13襄阳市中心城区源头削减重点项目库续表......
2023-09-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