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是这样,日本在金融危机后,也做了反思,改变了政府主导一系列的做法。所以,今年日本出现了复苏,复苏的领头部门,就是IT行业。我们现在的阶段比起东亚国家还要落后一些,它们已经建立起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现在发现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目前,我们还是从计划经济向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过渡,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
2023-10-20
第27章 创新的误区
事实的大敌往往不是谎言—故意的、做作的以及不诚实的,而是误区—固执的、有说服力的以及不现实的。要是相信误区,就会在不经过艰难思索的情况下轻松地获得观点。
——约翰·肯尼迪
由于所有关于创新的文字、演说和一面之词,你可能认为人们真的了解创新是什么。这简直是做白日梦。在下面的访谈中,斯科特·贝尔昆(Scott Berkun)探讨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暴露了)创新如何产生这个浪漫的概念。他最近出版了一本书,题为《创新的误区》(The Myths of Innovation)。他的个人专著还包括畅销书《项目管理艺术》(The 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问:与新闻追溯中的世界相比,现实中产生一个灵感要花多长时间?
答:一个灵感是指创造力冰山的一角,而所有的灵感都根植于工作。如果你从历史中有瞬间奇妙的发现并沿着时间向前追溯,你会发现几十个更小的观察、调查、错误和滑稽剧,它们的发生使灵感的出现成为可能。所有伟大的发明家都知道这一点—而且他们一般都忽视了这些神奇的时刻。但是我们都喜欢振奋人心的故事—牛顿被苹果激发了灵感,或拿着巧克力和花生酱的人们在走廊里撞到一起,这些想起来会更有意思,所以一部名叫《看爱因斯坦盯着自己的黑板看90分钟》(Watch Einstein Stare at His Chalkboard for Ninety Minutes)的影片没几个人会愿意看。
问:创新的进程是呈直线的吗?比如从晶体管到芯片到个人电脑到互联网到聚友(MySpace)。
答:大部分人想让历史来解释我们怎样发展到目前这一步,而不是通过教授历史来改变将来。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流行历史读物用英雄式的符合逻辑的叙事方式书写:他们制造出了晶体管,后来发展成芯片,芯片的出现使个人电脑成为可能,进而成为技术的不断进步的基础。但是当然,如果你问威廉·肖克莱(William Shockey,晶体管)或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个人电脑)他们的想法和成功是否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你会听到截然不同的声音,其中包括混乱、不确定性和他们遭遇的所有困难和不利因素。
如果我们相信现在的创新者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那么我们也必须想起过去的创新者也同样面临这么多不确定性。这正是本书的一大目标:利用创新史上的惊人事迹来帮助现在那些想创新的人。
问:创新者是天生的还是教育出来的?
答:都有。比如莫扎特,没错,他具有惊人的音乐创作天分,但他也出生在一个堪称世界音乐中心的国度,有一个当音乐教师的父亲,在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就每天被迫练习几个小时。我研究了历史上很多天才和创造者,总是发现他们的成功包括诸多因素,而且有些是他们自己能控制的,有些则不是。
问:创新者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是什么?
答:这一点因人而异,但是有一个因素令很多创新者梦想破灭,那就是别人对他们想法的不理解和漠视。为一个伟大的新想法寻找支持,不管是情感上、金钱上还是智力上的,都非常不容易,而且需要具备与杰出智力或创造力毫无关系的技巧和能力。这对于很多潜在的天才都是个杀手锏:他们不得不花比发明本身更多的时间来说服别人,而他们自身又不具备这样的技巧或心理承受力。
问:发明者和创新者从哪里获得想法?
答:我在华盛顿大学教授一门创造性思维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基础是人的想法都是和其他想法紧密联系构成的。获得“创意”头衔的人实际上只是那些善于把想法互相联系,而且能更快发现有趣事物并愿意大胆尝试的人,问题是大部分学校和组织把我们的这种习惯给训练没了。
问:为什么创新者会面临种种排斥和否定?
答:这是人的本性—我们保护自己,害怕改变。我们喜欢认为自己一直在进步,但是每一波创新的浪潮都比我们所认为的要慢多了。电报、电话、个人电脑和因特网这些东西从刚具有想法发展到人们广泛使用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作为一个物种,我们面临改变的威胁,但是要说服人们改变他们原有的习惯或者花钱方式,总是需要很长时间。
问:如果你的想法在“专家”看来貌似很傻,你怎样判断它真的能够成功还是本来就很傻?(www.chuimin.cn)
答:别为难我,不过答案是:我们谁都不知道。一切都不能确定,但这是所有乐趣和痛苦的源泉。很多愚蠢的想法成功了,很多伟大的想法半途而废,这是因为成功取决于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
最好的办法是做个实验人员,学习怎样快速而经济地测试想法是否可行,而且和大家一起合作,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幻想。很多时候,大家合作的真实经历胜过专家的分析。创新是一种实践,是一整套习惯,这个过程中会犯很多次错,但这些错误会给人以启发。
问:如果你是一个风险投资家,你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答:有两个方面,但都不是我自己的原创,但是都经过了历史证明。其一是投资组合。要明白大部分投资,即使是很好的投资都有可能失败,因此通过投资不同的类型来分散风险(比如三分之一超高风险,三分之一高风险,三分之一一般风险)。有时貌似低风险、低受益的小型创新项目会有巨大的影响,只做大买卖肯定是不对的。
另一个理念是关于人。相对于想法和业务计划,我在投资时更看重人,虽然前两者毋庸置疑也非常重要。一个不会放弃、并保持不断成长和学习劲头的杰出创业者难能可贵,在一开始就取得真正成功的创业者少之又少— M[1]、福特、Flickr[2]都是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时才取得成功的。我还愿意给近期书名中有“误区”这个词的创新书作者几百万美元,因为未来真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问:决定创新被采用速度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答:关于这个话题的经典研究是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的《创新的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该研究详细解释了目前主要的阻碍因素。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因素全部是社会学方面的: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和对风险的恐惧—通常与我们认为一种技术多么惊人没多大关系。比较明智的创新者知道这一点,从第一天开始就注意他们的目标客户以及怎样以一种迎合目标客户感受和信念的方式来设计他们的网站和产品。
问: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
答:确定问题的重要性当然被低估了,但是两者都很重要。新的想法通常源于提出新问题以及善于提出新问题的人。我们把目光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大众文学关注有创造力的人解决问题的一面,但是创造力通常是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考虑一个问题,以便更加容易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是著名的善于提问的人:他们与别人定义问题的方式不同,这正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问:最好的想法为什么不能成功?
答:原因之一是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想法。根据你的观点判断,对于某个问题总会存在一个不同的、最好的想法或最好的选择。我确信做电报的人不认为电话是个多好的主意,可就是电话断了电报的生路。所以所谓科技进步史上犯错的故事只不过是狂妄自大的观念:有些人心目中的正确方法—通常对他们来说最赚钱的道路,在另外一些更有影响力的人群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
问:年轻人和老年人谁更有可能创新?或者年龄在这方面有什么影响?
答:创新是艰难的冒险性工作,年龄越大,你就会越认同这个问题。最能解释这个问题的事例是:贝多芬直到晚年才写出第九交响曲,所以我们知道很多创造性人才不管年纪多大都具有创造力,但是他们承受压力和应对将一个新想法付诸实践的挑战的意愿没那么强烈了,因为从亲身经历中他们更了解所要付出的代价。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证明自己的渴望更加强烈,所需承担的义务责任也比较少—比如养育子女和供房子,这些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尝试疯狂的事情。
【注释】
[1]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1920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成立,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多元化跨国企业,素以产品种类繁多,锐意创新而著称于世。——译者注
[2]提供免费及付费数位照片存储、分享方案的线上服务,以及提供网络社群服务的平台。——编者注
有关TS00030125的文章
日本也是这样,日本在金融危机后,也做了反思,改变了政府主导一系列的做法。所以,今年日本出现了复苏,复苏的领头部门,就是IT行业。我们现在的阶段比起东亚国家还要落后一些,它们已经建立起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现在发现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目前,我们还是从计划经济向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过渡,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
2023-10-20
教研活动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谋求教学高效益,获取最佳实施路径的教学研讨活动。它是众多学校改变传统教研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力举措,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经济实惠的载体。但是,不少教研活动都走入了误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这些老师心目中,教法是先行的,是第一位的。于是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研究法、自学法等方法层出不穷。......
2023-11-16
老师在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分析后,又补充了这些状元“乏善可陈”的其他原因:王式丹,因耳聋,不为康熙所喜,罢官归。刘子壮,中状元后三年去世。老师也适时指出,在阅读文章、思考问题时应该考虑有无替代原因,避免单一归因。老师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指出这就是思想方法上的远因谬误。经过几次思维碰撞后,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中因果论证的谬误有了认识,对于阅读、写作中可能产生的误区,也有了警惕。......
2023-07-18
很显然,时间是够用的。调查表明,那些声称自己每周工作70个小时的人实际上多报了25%的时间——原来人们普遍爱夸大自己工作的辛苦程度。可别小看这些零碎的小事,它们扼杀时间的能力可是一流。如果再细追这些时间的影踪,你就会发现原来是我们把休闲时间给无限放大了。打个比方,我们本来打算花1小时追剧的,结果看了之后欲罢不能,于是时间被延长了30分钟。......
2023-11-23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有人认为,全面小康已经建成,出现可以高枕无忧的错误思想。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仍然没有变。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然任重道远。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规划和部署未来美好社会。......
2023-08-16
“承受委屈并不是后退,而是助跑”,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不合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愿意并能够承受住委屈的人往往都取得了成功,他们是如何做到以退为进的呢?承受委屈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表示尊重,只有那些懂得尊重人的才能真诚待人,这也是交友之道。刘备的两位义弟不能理解,总觉得堂堂皇叔要受此冷遇实在是委屈得不行。但抬眼看刘备并不吭声,他们也只好忍住怨言,坐一边生闷气。但是他把刘备请进屋后,背对着刘备不吭声。......
2023-08-03
声乐演唱中,气息的正确运用至关重要。气息运用几乎与绝大部分声乐技术及声乐表现息息相关,以至于在实践和理论上频频步入误区。以上理论对气息如此重视,其实也从反面客观说明声乐演唱者在气息的运用中会经常走入误区。例如当你大声提醒一个莽撞的横穿马路者“注意”因其面临的紧急情况时,你就会自然引发一种快速先期的吸气动作以满足当时强烈发声的需要,而歌唱只不过是把情绪变得更加丰富戏剧性而已。......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