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弈框架下的求职策略

博弈框架下的求职策略

【摘要】:而边燕杰等人则在一系列调查的基础之上找回了强关系,他们指出,在计划经济中,社会网络的作用不是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而是待分配的择业者通过人际关系,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这意味着格兰诺维特、林南等共同建构的“弱关系假设”只有在看重求职者人力的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才可能成立。

一、问题提出:博弈框架下的求职

在求职渠道关系选择的问题上存在著名的弱关系与强关系之争。格兰诺维特、林南等人认为,从较弱而不是较强的关系中获取帮助,能够获得一个更好(林南强调这个“好”字)的地位。而边燕杰等人则在一系列调查的基础之上找回了强关系,他们指出,在计划经济中,社会网络的作用不是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而是待分配的择业者通过人际关系,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由于强关系包含更多的义务和信任,所以在中国强关系对于找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

在具体探讨理论之争前,我们需要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找到一份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求职者需要了解工作信息,并提出申请,雇主(或者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也需要了解求职者的信息,并有权力决定接收还是不接收。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职业岗位相对短缺,在决定一项求职能否真正成功上,后者的思虑一般比前者更重要。(www.chuimin.cn)

撇开边燕杰的“强关系”、“弱关系”概念与格兰诺维特、林南等人的概念在含义上的差异,站在体制背景下,不难解释边燕杰等人所看到的强关系凸显的现象: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大不相同,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企业等单位成本的软约束,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并不怎么在意相关单位的生产效率,无论从单位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制来看,大都并不怎么强调人力——与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而更多地看重忠诚、人情、权力关系,所以强关系相对于弱关系的作用才得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雇主在吸纳员工时,不用考虑单位效率方面的因素,而只需要考虑谁离我近,谁离我远,我欠谁人情,谁更可能顺从我的权力。这意味着格兰诺维特、林南等共同建构的“弱关系假设”只有在看重求职者人力的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才可能成立。这也是布劳和邓肯(1967)认为个人资源(先赋性的和自致性的地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于地位获得的解释具有优先地位的缘故。

基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到,求职过程中关系的选择和关系的成效是受职位供求双方机会集合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求职过程中相关行为主体的机会集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