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求职机会集合与关系选择,效应分析

求职机会集合与关系选择,效应分析

【摘要】:第6章求职:机会集合、关系选择与结构效应第5章在讨论“读书无用论”时已经涉及了求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中提到求职过程中诉诸关系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章结合“博弈—结构功能主义”模型对此进一步加以分析。基于中国这一时段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动,我们认为,在地位获得问题上存在求职渠道中关系选择的重大转换,并且由此可能带来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改变。

第6章 求职:机会集合、关系选择与结构效应

第5章在讨论“读书无用论”时已经涉及了求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中提到求职过程中诉诸关系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章结合“博弈—结构功能主义”模型对此进一步加以分析。

一个好职位的获得,对于社会个体在社会体系中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当今最重要的地位获得模型是由布劳和邓肯提供的,他们在《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假设一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先赋性的,即家庭背景;另一类是自致性的,即个人后天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父亲的教育水平、职业,本人的教育水平、第一职业与本人当前职业之间的路径关系。(袁方,1997)(www.chuimin.cn)

在这一重要的模型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到了这一过程中结构和关系因素的重要性。(Granovetter,1973;李路路、孙志祥,2002)根据格兰诺维特、林南等人的研究,弱关系似乎对一个人找到好工作起重要的作用。当然,边燕杰等人基于计划体制下中国天津市的实证研究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强关系的作用更重要一些。(Yanjie Bian,1997)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显然他们都认为关系是重要的。

本章尝试做的工作是运用“博弈—结构功能主义”模型来理解“关系”这个概念及关系选择问题,试图通过控制博弈(或者交易)过程中的机会集合这样一个关键性变量来看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1947—2003)在中国内地地位获得与人力资本(主要是教育)、权力资本(是否中共党员)、社会资本(主要是关系网络)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这一时段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动,我们认为,在地位获得问题上存在求职渠道中关系选择的重大转换,并且由此可能带来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