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回应‘读书无用论’观念

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回应‘读书无用论’观念

【摘要】: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现象虽然未必完全是由“读书无用论”观念导致的,但仍然可以部分地表明“读书无用论”观念的盛行。

一、“读书无用论”观念的表现

相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读书无用论”,时下一种新“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正在兴起,四处弥漫,不仅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如此,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也开始呈现出来。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乡镇中学辍学现象严重。《今日中国论坛》记者随意调查的一个县的情况表明:“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0000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学生……大多数的辍学生都集中在乡镇的中学。”(李俊义、马书平,2006:97页)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关于辍学状况的一份调查显示,农村初中的平均辍学率接近40%。从调查看,大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厌学”,而家长不反对孩子辍学的原因是认为“读书无用”。(李俊义、马书平,2006)

(2)不少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根据《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时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表示,2009年我国有834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在2009年1020万名高考报名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名。这就意味着尚有84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报名参加2009年的高考。2009年亦有不少媒体报道重庆市万人放弃高考的现象。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出国留学;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而“被自动”放弃高考;大学学费高;自觉高考无望而外出打工等。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现象虽然未必完全是由“读书无用论”观念导致的,但仍然可以部分地表明“读书无用论”观念的盛行。家长可能觉得学生接受大学教育之后,找工作仍然困难,大学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很不成比例。

(3)在乡镇,无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热门话题已经不是读书,而更多的是议论孩子们进城打工的情况。那些在外面混得好,如当上了老板、买了房、落户于城市的人的个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不少贫困乡村的青少年,只读完小学、初中,有的甚至没有毕业,就开始辍学,进城打工。”(胡盛杰、雷雨、刘婧、梁燕,2002:267页)。(www.chuimin.cn)

(4)孩子们普遍性地以不怎么上学却挣大钱的“新新人类”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而且不认为这些“偶像”的“成功”与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某著名台球选手曾对媒体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转引自闫秀文,2005:38页)

(5)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较严重的厌学情绪。大学生入学后比较多地从毕业、就业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校园生活。也正是这个缘故,一些就读学校名气不大的大学生中不少人常常会心怀焦虑,无所适从,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也有不少人干脆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荒废学业。

基于以上“读书无用论”观念的表现,在笔者看来,“读书无用论”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个逻辑过程可以通过“博弈—结构功能主义”模型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