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成书的年代与作者不可考,当前的通行本始于20世纪40年代,据推测该书是明代人汇集、整理而成的。目前,经典博弈论正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特别是在制度分析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同时带来了一系列人类思考方式的变革。......
2023-12-02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三十六计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实质理论的特征,而经典博弈论则更偏向抽象思维,更具有形式理论的特征。所以,本书尝试将这两种理论套合在一起,看看它们是能够完全契合还是互不搭界,以便进一步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三十六计的一些基本思想纳入经典博弈论的框架内展开探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清晰地呈现两者差异,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明确两者的相对位置,发现彼此的亲和性。
从三十六计来看,有些计策在形式上是具有相似性的,可以基于某一核心的计策将它们归为一类。根据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类探讨。
(一)注意力调控
在探讨承诺与威胁的随机化时,谢林提到:“二人零和博弈中随机化的核心是为了排除对手获知其行为模式——防止他推测和预料到自己是如何打定主意的;并保护自己避免做出对手容易洞悉从而令自己招致损失的常规行为,以及避免流露出对手可能预料到的自身选择中无意表露的偏好。而在有着共同利益的混合冲突博弈中,随机化并没有扮演如此核心的角色,而且它所起的作用也颇为不同。”(托马斯·谢林,2006:175页)谢林在这里就承诺与威胁随机化所扮演角色的差异,对二人零和博弈与有着共同利益的混合冲突博弈作出了区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描述三十六计和经典博弈论之间的差异。
信息无论是在经典博弈论中还是在三十六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三十六计强调对信息不对称的营造、构建和把握技巧;而经典博弈论则基本上是在给定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求均衡解以达到对博弈结果的预测,有时候会利用到概率和不确定性,但对概率和不确定性背后的实质内容殊少探讨。两者虽然存在这些差异,却恰恰可以基于此衔接起来。
对于三十六计中对信息不对称的营造、建构和把握技巧,笔者以为声东击西是一个基础性(核心性)策略。对这个策略背后所依托的博弈框架,我们可以以不同层次的经典博弈论模型为参照,更好地呈现声东击西的意义。
我们设定在战争的场景中存在敌我双方。我方有两种策略选择:攻击敌方的东翼或西翼。敌方也有两种选择:守护自己的东翼或西翼。由于双方兵力相当,如果我方以主力攻击敌方的任意一翼,而敌方不能够以主力把守,则我方获胜;而如果我方攻击的一翼为敌方主力把守的一翼,则我方失败。如此,我们可以构建以下博弈的局势(见表2.2)。
表2.2 声东击西依托的博弈框架:战略式表述
注:表格中每个括号内的“胜”、“负”表明了参与人的收益,逗号之前的值表述的是我方的收益状况,逗号之后的值表述的则是敌方的收益状况。为简化起见,我们在“/”之后用数值来表述胜负的收益,“负”得-1,“胜”得1。
显然,在这样的弈局中,敌我双方是不存在由纯策略组成的均衡解的,即便有均衡解也是由混合策略组成的。如果我们设定“胜”所获得的收益为1,“负”获得的为-1;那么根据博弈论的混合策略解释,存在一个我方依据敌方守东还是守西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决定攻东还是攻西的不确定性问题,所以我方会依据敌方的不确定性选择(混合策略),不确定地选择攻东还是攻西,以求达到效用最大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混合策略。假设我方选择攻东的概率为q,攻西的概率为1-q;敌方决定守东的概率为r,守西的概率为1-r。那么q*(r)为我方的最优反应对应。如果r<1/2(敌方更可能守西),则我方的最优反应为q=1(攻东);如果r>1/2(敌方更可能守东),则我方的最优反应为q=0(攻西);如果r=1/2,则我方实施从0到1之间的所有混合策略都将是无差异的。基于此,经典博弈论证明[(1/2,1/2),(1/2,1/2)]是一个纳什均衡。对该均衡的解释是:如果敌方了解我方作最大化效用的选择,但不能观察我方以往的行为,那么敌方就可能会推断我方攻东和攻西的概率是相等的,这时我们把敌方的这种推断表示为我方采取混合策略(1/2,1/2);类似地,我方的推断也可表示为敌方采取混合策略(1/2,1/2)。由于双方的这种推断都具有稳定性,并无单方面改变的意图,故可在该问题上构成一个均衡。
混合均衡使得博弈论关于均衡的意义大打折扣,因为关于博弈具体结果的预测通过这样的均衡难以实现。博弈论者所谓胜负各半,这对战争的双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获取这种混合均衡的层面上,它更执著于跳入模型之中,告诉我方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牵引敌方的行为,从而制造一些不为敌方所掌握的私人信息,扰乱敌方对我方的推断,为赢得胜利做好准备。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到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中,以此为依托来理解声东击西。
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中,博弈参与人对对方行为者类型的推断同行动一起被纳入战略的内容之中,共同决定均衡。可以站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纯战略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基础上重新看待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混合均衡,将其视为参与人在一小点儿私人信息取消之后推断的稳定状态(混合均衡转化成了纯战略均衡的一种)。对于一小点儿私人信息,非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基本上将其视作自然外在给定的,并且处理成某一方参与人收益函数的一部分,该函数不为其他参与人所知,但与之相关的参与人的类型空间及概率分布则是共同知识,且通常情况下假设它们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参与人类型空间及概率分布的引入虽然解决了混合策略的问题,却并没有带来博弈结果预测的简化,其中的均衡策略也并未告诉人们如何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博弈格局和结果。
而声东击西恰恰是一个制造私人信息以使自己更为有利的策略。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中的信号博弈框架下可看得更清楚。
对于信号博弈的过程,经典博弈论通常会采用图2.1来表示(罗伯特·吉本斯,1999)。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对上述过程进行如下表述。
图2.1 声东击西依托的博弈框架:信号博弈的拓展式表述
(1)自然根据特定的概率分布(0.5,0.5),从可行的类型集{D,X}中赋予信号发送者某种类型。
(2)发送者观察到该类型,然后从可行的信号集{东,西}中选择一个发送信号。
(3)接收者观察到该信号(但是不能观察到发送者的类型),然后从可行的行动集{D,X}中选择一个行动。
(4)双方的收益分别由发送者类型、发送的信号及接收者的行动给出。
在这个博弈中,因为博弈的结果与传递的信号是没有关系的,信号接收者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不会改变自己对博弈参与人的先验推断。于是,表述上的复杂并没有促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以上这个模型从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角度来看,也仅仅存在混合策略,而且该策略也仅仅表明维持原有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混合均衡的推断。可是问题在于,声东击西作为一种策略往往能够达到目的,而且似乎对于我方而言是最优策略,也就是说,在上述信号博弈中分离策略(类型为D,发送信号“西”;类型为X,发送信号“东”)作为一种结果通常是能够达成的,原因何在?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随机变量的影响。
上述信号博弈模型与现实场景的不同之处在于:(1)没有所谓自然人的参与(自然人是博弈论简化现实问题的一种方式)。(2)上述博弈步骤完全可能是倒过来的,发送者发送了一个信号,观察接收者的行动,然后发送者选择一个自身类型。虽然在战争状态中改变自身类型,比如原来决定攻西,现在突然决定改为攻东,通常需要付出较大成本,但这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何况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常常发生。(3)接收者可能会犯错误,在接收到信号之后,一部分注意力被屏蔽掉,在注意力上不周全,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发推断的改变。
三十六计总体而言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其核心就是说自己的注意力和行动不能被敌人的注意力与行动所左右。但是在声东击西中,敌方的行为之所以被我方所控制,是因为“声东”这种行为虽然是虚的,其本身却是一个攻击性行为,能够起到牵制敌人的作用。在这一计策之中,参与人的行为本身包含来自自己和其他参与人的不同理解:敌方将其理解为一个攻击;而我方则仅将之看作一个信号。这样同一行为蕴涵不同的效用取向,行动者的真正目的被掩盖起来。
从上述对声东击西的剖析之中,不难推测,在一些经典博弈论中纯策略均衡难以实现,或者固定的(特别是唯一的)均衡难以达成的情况下,对博弈结果的预测单凭博弈框架本身设定的条件是难以完成的。此时若作进一步的预测,要么需要考虑外部因素,要么需要考虑参与人的谋略或变换。三十六计中的某些计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博弈达到某种稳定结果的可能性。
在三十六计中这类强调注意力控制的计策除了声东击西之外,还有围魏救赵、瞒天过海、无中生有、暗度陈仓、笑里藏刀、金蝉脱壳、反间计、打草惊蛇、抛砖引玉等。这些计策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扰乱敌方的注意力,通过提供给敌方一定的信息(比如说我方过去的行为)来误导其对我方类型的推断。试看这些计策在《三十六计》中的解语表述。
第06计 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02计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1计 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7计 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度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10计 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21计 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33计 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13计 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7计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围魏救赵与声东击西在策略选择的主导思想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围魏救赵中,情势十分明确,敌人(魏国)已经被“东”(其所进攻之赵国)所吸引,赵国因此构成了我方战略中“声东”的效果,围魏也就是“击西”,乃是攻敌人所必救,从而实现了“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总体而言,围魏救赵相当于齐国与被救之赵国联合起来,来了一场声东击西的表演。
瞒天过海讲“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实际上也是基于对人类推断的心理学规律的深刻了解总结出来的经验。在这一策略中,“声东”和“击西”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同一个行为来实现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某一行为最开始呈现出来的时候,便比较明显地包含“击西”的意图,但它通过不断的重复将这一意图很好地包裹掩饰起来,以使最后一击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具体来说,这一行为每次重复都会刺激敌方的戒备之心,却同时令其感到自己的防备之心是多此一举。这样重复的次数一多,敌方对我方类型的推断就会逐渐发生改变,认为我方不存在“击西”的意图,或者“击西”的概率较小。在敌方逐渐懈怠、不再怀疑的时候,在自己的“常规”行为之后突然实施最后一击,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无中生有基本上是在瞒天过海的计谋框架之内的,只是为真实目的铺路搭桥的行为最初展现出来的时候在取向上非常独特,与其真实目的迥异,使得敌人感到自己的防备行为是愚蠢的,恰恰是自己的防备让自己上了当;进而,其对我方的类型推断也因为这种注意力的转移而发生了改变,于是对我方的行为不再防备;敌方习以为常之后,我方行为中突然于“无”中“有”了真实目的,敌方此时如梦方醒,必然惊慌失措。这一计的按语中举了一个例子,能够很好地阐明这一点:“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藳为人千余,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在这里,张巡在大的博弈(发动奇袭以解雍丘之围)之中镶嵌了一个小的博弈(草人借箭),强化敌人对小博弈的认知,将自己的防备行为在这种小博弈中定位,进而促使其忽视背后的大博弈,特别是扰乱其对我方类型的判定,从而实现从“少阴”向“太阴”的转变,而后再在大博弈中真实地贯彻自己的意图,从而实现“太阴”向“太阳”的转变。
暗度陈仓只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声东击西和瞒天过海的道理。在两方对峙势必有所行动的情景中,一方表面上的安静会让另一方总是试图寻找这种安静背后的真实行动。而明修栈道则是示敌以动,并连带着将进攻的日程表提交给敌方看(因为修栈道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栈道要修好必然旷日持久),让敌方觉得“静而有主”(敌人可能是有限理性的,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只要有了一个现成的答案,就不会进一步深究下去),对我方的类型(这里对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关键区别不是是否进攻,而是可能的进攻时间)形成错误的推断。
笑里藏刀与上述数计,特别是暗度陈仓的逻辑是一致的,只是在这里令敌方安心的不是修栈道作为一个进攻步骤形成的时间进程缓急的差异,而是“笑”所提供的友善态度,这一态度令敌方对我方类型的推断出现错误。
金蝉脱壳则是指在对敌之时,“存其形,完其势”,使敌不动,然后抽调精锐部队袭击他敌。因为这个“壳”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的象征物,是自己在敌人面前的固定类型,所以能够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不过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敌方对自己的类型推断没有丝毫变化的过程中,我方已经完成了一次奔袭。
反间计、打草惊蛇、抛砖引玉可以说都是声东击西的具体应用或重要环节。反间计是在信息战中使用声东击西:我方摆出“声东”的态势,让敌人的间谍误以为真,并推动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敌方,令敌方信以为真。打草惊蛇则是通过一定的试探性行为来获知敌方行为类型的一种方式,与声东击西中的“声东”之后观察敌方的行为类型的目的相合。抛砖引玉当然也是一种引诱敌人令其表现出特定类型的计策,抛砖之后,可以针对敌人所表现的类型展开战斗。
以上计策对注意力的调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被不断证明的有效性,主要表明了三十六计的第四个理论预设:人的注意力通常是不全面的、有欠缺的,会因此犯错误。也可以说,人们的注意力是存在黏性的,通常不能关注一些重要的效用维度或者层面;或者能关注但是不能较好地对整个效用维度进行权衡;或者能较好权衡但是权衡方式缺乏灵活性,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从原有的权衡方式中摆脱出来。
当然,诸般计策对注意力的调控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最为直接地依赖于第三个理论预设。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的解读,即便同一行为者的某单一行为也可能包含多重意义、多层意图和多种动机。博弈双方不能对某些行为达成一致的解读,所以也就造成了第二个理论预设所谓的结构性关系的不同构和不平等现象。
而结构性关系的不同构和不平等现象之所以对博弈双方具有意义,是因为这最终会追究到第一个理论预设所指涉的情形: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存活的“沉重的肉身”因为这种结构性关系而处于相对较好或者相对较坏的状态。由于以时空条件和“沉重的肉身”形成的结构性关系具有相对的刚性,不能轻易改变,所以即便人们能够比较迅速地从注意力黏性中摆脱出来,努力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往往不能扭转颓势,不免发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叹。
(二)相对地位调控
在经典博弈论中,随着博弈规则(博弈依据什么规则在参与人的行动与其收益之间建立联系)的确定,博弈框架之中博弈参与人的相对位置就基本上确定了下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假定,在经典博弈论中,参与人相对位置的变化基本上是通过参与人同样行为的收益的相对变化(这种变化是外在给定的)来体现的。因此,关于相对位置的进一步探讨被经典博弈论省略了。
但是,现实生活中博弈究竟依据何种规则来进行,本身就是一个争夺的目标。一般而言,规则是由博弈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人来确立的,而优势地位本身又通常需要通过博弈来累积和达成。所以,三十六计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至少是作为一种策略的部分目的)就是如何在博弈过程中(包括在战争之初、之中和之后)增加自己的实力和削弱敌方的实力。也正是因为对相对实力初始状态的看重,三十六计才作胜战计、败战计等的区分。简而言之,实力的相对变化是三十六计在博弈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注意把握的,其也为此提供了一系列的计策。
这些计策大致可以依据是否做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来进行划分:(1)调控时空条件;(2)调控效用维度;(3)壮大保存自身力量;(4)内部治理;(5)利用第三方力量。
1.调控时空条件
在博弈双方实力相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博弈所发生的时空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参与人的相对地位、博弈的规则,进而决定了博弈的结果(前面谈论注意力调控的时候,对这一逻辑已经有所涉及)。这也是中国兵家历来强调天时、地利的缘故。在三十六计中涉及调控时空条件的计策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围魏救赵之外,还包括如下计策,其相关解语内容罗列如下。
第15计 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第28计 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04计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16计 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围魏救赵除了包含上文所述声东击西的主导思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选择对我方有利对敌方不利的打响战争的地点与时间。在空间维度上,我方通过围魏救赵可使敌方长途奔波,然后沿路阻击之,这样在时间维度上就能较好地把握先机。简而言之,围魏救赵是利用时空条件陷敌方于不利地位的一种重要方式。
调虎离山在时空维度上的考虑依据的也是与围魏救赵相同的原理,都是将敌方调离对其有利的周遭环境(日常生活中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有社会环境),使其不能够借助时空条件(所谓“虎”所依凭的“山”)形成“先天”势能。调虎离山与围魏救赵的主要差异在于,调虎离山并没有给博弈参与人提供具体的诱敌奔波之策,而围魏救赵则明确了通过“围魏”也就是说攻敌所必救来实现这一点。
上屋抽梯从时空调控的角度讲与调虎离山是对应关系。调虎离山谈的主要是让敌方离开对其有利的周遭环境,上屋抽梯则是让敌方进入对我方有利的周遭环境。上屋抽梯,必先置梯以利诱之,待敌人进入于我方有利的时空场景之后,再断其后路,进而使其陷入死地。(www.chuimin.cn)
以逸待劳是指我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充分的准备,并充分利用这种时空条件所带来的优势地位,同时诱使敌人疲劳奔波,在有利的时空条件下发起战争,进而将时空条件的优势转化为整个战局的胜利。
欲擒故纵有一个重要的判断,即我方欲擒之敌尚未自乱,还有一定的能量,而我方在相对力量上还没有居于绝对的优势。这时则通过使敌人放松,让其逃跑(注意迫使其向自己非常熟悉的空间逃跑),同时紧随其后,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敌人的体力,消磨敌人的斗志。当自己的实力和时空条件维度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再一举将敌方吞没或擒获。
以上调控时空条件的计策主要印证了上文所述三十六计的第一个理论预设。三十六计所依托的博弈是在现实场景之中发生的,其中每一行为都由“沉重的肉身”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实施,行为会因为时空条件的有利或不利而付出较小或较大的成本。在这里,策略的意义显然更多地服务于某博弈参与人的具体利益,因此这些理论归纳对于我方有利的博弈结果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博弈均衡的关注。
2.调控效用维度
“兵以静固,以专胜,劳则势所不能”(《尉缭子》),静而专,则斗志旺盛,可致敌而不致于敌。所谓静、专,最为根本的是指在训练乃至对敌过程中的效用维度单一,也就是说一切以博弈(最核心的是战争)的最终胜出为根本。
经典博弈论为求简化,一般假定博弈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的效用函数是固定的,通常预先给定,并预设博弈参与人基于给定的效用函数,“静而专”地通过战略来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问题的关键在于,“静而专”通常是理想状态,就算博弈的参与人是一个个体,在博弈的过程中效用的一些新维度都可能自动生长出来或者被其他博弈参与人唤起,何况参与到战争中来的博弈方往往是一个群体呢?正是因为“静而专”可以令博弈方斗志旺盛而显得力量壮大,而效用维度混乱和分散(可谓之“乱而散”),则不免使其左顾右盼、优柔寡断,乃至丧失斗志,所以高明的参与人通常善于利用计谋来使自己“静而专”,而使敌人的效用维度“乱而散”。古人采用背水一战的策略,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主要就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全军的效用维度单一[3],现代治军强调意识形态也是这个道理。与之对应,中国民间有“艺多不养家”的说法,主要表达的是效用维度过多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使得养家都困难。
在三十六计中,涉及调控效用维度的有如下计策,它们或表示我方该如何“静而专”,或表示该如何令敌人的效用维度“乱而散”。
第16计 欲擒故纵(解语见上文)。
第22计 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18计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19计 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31计 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4计 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28计 上屋抽梯(解语见上文)。
欲擒故纵不仅仅包含促使敌人奔波劳累,扩大自身时空条件优势,进而消耗敌人势能的道理;同时还带有令敌人的效用维度“乱而散”的意蕴:敌人在被“纵”的过程中,疲于奔命,自然会导致其成员心生他念、效用分散、无心战事,使得他们斗志全无,甚至当逃兵,从而削弱其优势地位。
关门捉贼与欲擒故纵相对却并不矛盾。欲擒故纵时,敌方实力仍在、斗志犹存,相逼过甚会令其狗急跳墙、反咬一口;而关门捉贼时,敌方已成惊弓之鸟,我方却不立即接敌,而是围困之,可绝其拼死一搏、夺门而逃之念,这种对效用维度的调控导致其认为只有投降方有活路,或彻底放弃抵抗。
擒贼擒王、釜底抽薪,一策摧敌之坚,而夺其魄,一策捣敌之虚,而消其势。两计亦不矛盾,归根到底是在效用维度上令敌“乱而散”。
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乃是通过唤起敌方效用中的新维度,来实现令敌方效用维度“乱而散”的目的。美人计是腐蚀敌方的斗志;苦肉计是唤起敌方的同情心尤其是虚荣心;连环计是用间谍扰乱敌人的效用维度,让敌人自己钳制住自己。[4]
李代桃僵强调自身效用中全局胜利的至高无上,所以在必然有损失的情况下,不惜以牺牲局部的利益来获取全局的胜利。这意味着要专注于全局的效用维度,而不被枝蔓的细节和局部的效用扰乱自己的心智和行动。
上屋抽梯既可以从对敌的角度来看待,又可从对己的角度来看待。从对敌的角度看,如上文所述,此处不赘述;从对己的角度看,则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我方成员眼看后路已断,则不免将全部效用寄托于拼死一搏上,不过前提是,应该让我方成员知道敌人不会优待俘虏。由于存在对敌和对我的双重意义,所以如果对敌人使用这个策略,就应该让困兽犹斗的敌人根本不能近身;而如果是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义上对我方成员使用这个策略,则一定要看对敌时我方成员是否具有拼死一搏的可能性。
以上调控效用维度的计策主要印证了三十六计的第四个理论预设:人的注意力通常是不全面的、有欠缺的,会因此犯错误;在行动时,通常不能周全地关注到所有方面的事项。而这又与第三个理论预设相关,也就是说,人的效用维度是多元的。因此,人们对某一层面效用的关注可能导致对另一层面效用的忽略,甚至暂时屏蔽掉另一层面的效用。以上所述计策就是要建构某种情势,令敌方与我方斗争的这一层面效用土崩瓦解,而令我方成员众志成城。
3.壮大保存自身力量
提升自己的相对地位除了令自己的效用“静而专”、令敌人的效用“乱而散”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来壮大自身力量。一种是切实地攻敌,通过消灭、俘获敌人来壮大自身力量;一种是借局布势,通过虚张声势来吓唬敌人;还有一种是在实力不够、情势不利的时候,避免接敌,保存实力。
三十六计中相关的计策罗列如下。
第05计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20计 浑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12计 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29计 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第32计 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6计 走为上计: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顺手牵羊,都强调利用乃至制造混乱的态势,使敌人陷于混乱之中,令自己有机可乘,然后从中获取好处。自己力量的壮大也就相当于敌人力量的削弱。
树上开花和空城计,一个以虚就实,变成实;一个以虚就虚,变成实。妙在两者都能骗过敌方,实现虚假地放大自身能量的目的,从而在一时之间达到使我方相对实力占优势的效果。
该处较好地印证了三十六计第二个理论预设。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性关系具有一定的黏性,在实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性关系仍然在一定时间之内可以利用,以扰乱敌人注意力,甚至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走为上计当然不是说在对敌之时走是最好的计策。只是说在相对地位不占优势且不能再战的情况下,相对于投降和讲和而言,走是最好的。因为走表明未败,留存实力待以后壮大,还有胜利的转机。
4.内部治理
在三十六计的六组计策中,有一组为并战计,讲的是如何与友方(友军或盟军)或内部成员共同作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内部治理范畴,正如上文所述,在群体内部应该强调效用维度的“静而专”。所以,并战计中总的原则无非是:对于友方与我方不一致的效用维度、错误的行为,我方应该予以纠正,以贯彻我的意志于全军。在此过程中,当然应该讲究态度,但因为是在战争状态,所以即便对友方,亦不能不诉诸手段。
除了以下所述四计之外,三十六计中的并战计还包括上屋抽梯和树上开花。上文已经隐约表明,上屋抽梯可以理解为取消内部成员或盟军的战争退出权,而树上开花也可以理解为“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
第27计 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5计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假痴不癫是在协同作战的过程中情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行为者对友方(当然该计也适用于对付敌方)隐藏自身类型的一种方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保,不过绝不意味着不作为。一旦情势明朗,就可能通过铁腕手段来整治混乱。假痴不癫用于与友方协作的过程中,既能够维持我方内部一段时间的表面平静,又可以在关键时刻出手,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指桑骂槐与杀一儆百相通,可以说是一种立威方式,但是与“杀”的刚性不同,这里的“骂”主要还是在我方比敌方实力强、地位高的情况下的一种比较柔性的运作,也可以说是一种遣将之法。立威的手段需要依客观情况而定,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顾全对方的面子和“和谐”的协作基础,而不能过多直斥对方的不是,否则可能将其推往敌人的一方。
如果友方势大,与我方有很大分歧,且不听我方忠告,则可以通过计策来消解其势力,偷梁换柱、反客为主便是这样的计策。使用这些计策可以让我方占据主导性地位,在效用维度上“静而专”。
并战计可以说是大博弈(外部战争格局)之中镶嵌小博弈(内部协作或内部治理等),所以应该注意根据大博弈的特定情况来实施计策,在小博弈中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因为小博弈的不慎而满盘皆输。
5.利用第三方力量
调控相对实力的最后一类策略是利用第三方的力量,削弱对方,充实自己,进而壮大自己的实力。这里的“第三方”可以是切实的行为主体,也可以是势能或者结构性因素。
第03计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9计 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4计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24计 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23计 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借刀杀人引入了作为行动主体的第三方。第三方可能与“人”(对方)存在矛盾;也可能有求于我,欲投我所好、与我为友,或急于向我表明友好态度。此时“引友杀敌”,一则可以消灭敌人,二则可以明辨敌友,进而可以实现相对实力的调控。
隔岸观火这一策略的制定颇有社会学冲突论的意味。依据社会学原理,群体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放弃前嫌而团结一致,所以此时放松进攻,反而会使敌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矛盾凸显。隔岸观火通过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调控了敌我双方的相对地位。
借尸还魂,实际上也是在利用第三方的力量,或者是利用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关系。此计中特别强调“借不能用者而用之”,是强调在这一“借”的过程中我方能够完完全全地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说能够比较顺畅地反客为主。
假道伐虢与借尸还魂的原理是一样的。这里提供道路的虞国在某种意义上有求于我,所以只要加以利诱,就能为我提供方便,并最终兼并其版图,壮大自己。
远交近攻与假道伐虢相反,却并不矛盾。如果大家(敌方、我方、第三方)的实力都相差不多,那么远交近攻可能是更为可取的、不断壮大自己的好计策。正所谓“利从近取,害以远隔”。
在利用第三方的时候,实际上就涉及了三方博弈问题。经典博弈论在进行多方博弈分析的时候,往往将各方视为单独的行动者。而忽视了敌方、我方、第三方这三者的结构性关系,以及其中包含的合作与非合作关系。
有关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文章
(一)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成书的年代与作者不可考,当前的通行本始于20世纪40年代,据推测该书是明代人汇集、整理而成的。目前,经典博弈论正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特别是在制度分析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同时带来了一系列人类思考方式的变革。......
2023-12-02
毫无疑问,经典博弈论与三十六计都是存在理论预设的,三十六计比起经典博弈论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要更近一些,就是说更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2]理论预设是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础,经典博弈论和三十六计各自的理论预设决定了它们的理论建构是非常不同的。......
2023-12-02
建国初广播网络下沉过程中,广播内容生产机构进行的各种对农广播探索过程,也是技术扩散与声音政治的互构过程。传播网络的下沉不仅意味着受众群体的增加,也意味着专业广播内容生产机构需能够吸引农民受众,将农民纳入声音塑造的虚拟共同体之中。参考文献:①潘佼佼.扩散、转型与流变:对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回溯.现代视听,2019:5-8。......
2023-11-22
舌部产生疾病或出现运动障碍时,舌头运动便不灵活,构语也受到影响。人的大脑中有一运动性语言中枢,它与舌等构语器官肌肉的运动中枢配合完成发声的动作。察舌诊病是祖国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人体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舌头反映出来。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是恶性贫血病人较为常见的症状。......
2023-12-04
与功能解释理论不同,功能描述分析和博弈论之间,没有两个解释体系因内在严格逻辑所导致的那种紧张。笔者认为,功能描述分析对博弈论的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会有所助益,即它可以使博弈论研究中增加对功能意义维度的考虑。......
2023-12-02
六、前提的现实化与博弈论推进方向如上所述,将三十六计与经典博弈论并列而观,可以让我们发现经典博弈论的一些值得推进的方向,下面对此进一步加以阐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博弈论虽然在事后解释上有所贡献,但其预测能力却不尽如人意。上述第三个原因涉及经典博弈论的理论传统。目前,经典博弈论中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其均衡的多重性。......
2023-12-02
构音治疗应该从改变这些状态开始,这些状态的纠正会促进言语的改善。因此,训练时应该根据个体构音障碍的评估结果,为患者订制有针对性、目的性强的构音障碍矫治方案。(二)选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思路构音与言语产生时各大系统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上,治疗从哪一环节开始和采用何种先后顺序,要根据构音器官和构音评定的结果而定。构音障碍治疗的次数和时间原则上越多越好,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疲劳。......
2023-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