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小结与定位

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小结与定位

【摘要】:上文有关社会学路径的博弈论的相关论断是适用于“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博弈—结构功能主义”不仅认为价值观在博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将价值或者承诺本身作为博弈的一个层次和争夺的对象,此举无疑是对谢林博弈论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扬。

五、小结:“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定位

我们在导论部分提出来的“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可以说是博弈论社会学化的一种结果。上文有关社会学路径的博弈论的相关论断是适用于“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

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借用了结构功能主义和新综合主义的一些成果,并且融合了经典博弈论、结构博弈和镶嵌式博弈的一些论断。由于我们在均衡路径的问题上增加了物资、货币、权力、影响、价值或承诺等层面,并且强调这些层次的博弈存在镶嵌性,一个层次博弈向另一个层次博弈的推进往往是通过博弈参与人关系运作或者结构运作实现的,所以,相对于结构博弈和镶嵌式博弈,“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包含更多社会学的实质性内容,其抽象程度也相对更低,与经验生活更贴近。

在方法层面上,我们仍然强调模型加个案的研究方法。“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模型就是导论部分图0.1所展示的内容,但是我们并不试图对每一个个案都动用这个模型的全部内容来展开分析。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对每个个案,主要动用模型中的某些部分来展开剖析,这样在多个个案的剖析完结之后,模型的完整性在经验世界里比较全面地得以拼接出来,并最终展现和谐社会基本功能机制。

谢林认为博弈中某些变量,如博弈双方对彼此价值观的无知等,可能具有重要价值,会改变博弈的性质。“博弈—结构功能主义”不仅认为价值观在博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将价值或者承诺本身作为博弈的一个层次和争夺的对象,此举无疑是对谢林博弈论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扬。

【注释】
(www.chuimin.cn)

[1]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和欧洲民主革命。

[2]该书开篇即指出:“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把经济活动模型化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2001:3页)

[3]魏里希更多地将这一问题归结为均衡的实现问题。他提议将均衡存在性问题和均衡实现问题区分开来,并且指出,要解决后一问题,需要对理性和理想博弈行为人的知识进行更宽泛的了解。(保罗·魏里希,2000)

[4]基于最后通牒博弈进行的一项实验能够较好地说明这一博弈论的理论路径。这个博弈的大概意思是:实验者拿出10美元,让其中一个被试(设为A)分配一定的数额给另一个被试(设为B)。如果B接受了,那么B得到A所分配的金额,而A得到自己留下的那部分金额。如果B不接受,则10美元被实验者收回,A和B什么也得不到。通常人们给出的金额比例平均数在30%~40%的水平。有趣的是施韦策(Schweitzer)和索尔尼克(Solnik)的实验。他们让70个迈阿密大学的学生先作出最后通牒出价并设定最小可接受出价,然后把他们中最具吸引力的10%和最不具吸引力的10%的照片展示给另一组实验对象,并让该组内的人与他们所看到的照片上的学生进行最后通牒博弈(给出自己给予对方的出价,以及考虑是否接受对方的出价)。令人吃惊的结果在于:男性对吸引力较大的女性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慷慨,而女性对吸引力较大的男性要比对吸引力较小的男性给出更高的出价。实际结果是,女性对漂亮男性的平均出价是5.07美元,这是西方世界的相关实验中所发现的唯一一次平均出价居然超过了总金额的一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超出公平(一人一半)的结果,是因为极少数女性对漂亮男性给出了低于一半的出价,而有5%的女性的出价甚至达到了几乎全部的金额(8~1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