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典博弈论-博弈的结构功能主义

经典博弈论-博弈的结构功能主义

【摘要】:博弈论在诞生之初实际上是一种数理模型,这种数理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渐渐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经典博弈论。经典博弈论指的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存在策略上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他们效用(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可能造成的特征与结果——这种结果有可能是非理性的,也有可能出乎参与者的意料。

二、经典博弈

根据对博弈的抽象程度不同,博弈论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博弈论在诞生之初实际上是一种数理模型,这种数理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渐渐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经典博弈论(或者解析博弈论、数理博弈论)。经典博弈论指的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存在策略上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他们效用(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可能造成的特征与结果——这种结果有可能是非理性的,也有可能出乎参与者的意料。

经济学一度备受批评的一点是:在个人行为和集合行为之间进行简单的推演,认为个人行为加总便可以构成集合行为。现如今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大大改变了经济学这一易受攻击的软肋,并且使得经济学的解释力得到增强,特别是对一些非理性社会现象和后果的解释。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如日中天的现象。几乎每一本新出版的西方微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有介绍博弈论的章节,而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试图用重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博弈论来重新探讨经济学领域的一切重要问题(泰勒尔,1997),进而形成新的教科书体系(比如,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2001)。(www.chuimin.cn)

博弈论的发展过程,是在其最基本的逻辑框架之中逐步加入时空条件和信息因素的过程。在经典博弈论的自身发展中,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于1944年出版的《博弈理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是起步阶段,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塔克、纳什、夏普利等人的工作基本上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与合作博弈论(后文将会谈到这种划分并不恰当)的基石。不过,此后近20年内博弈论的发展相对沉寂。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信息问题、行动步骤与信息的引入,使得博弈分析中拥有了更丰富的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些有趣而始料不及的结果(艾里克·拉斯穆森,2003)。

正是因为这样,经典博弈论(主要指的是非合作博弈论)可以区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非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类型。经典博弈论依然保持作为数理模型的博弈论解析求解的特性,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博弈论的均衡版本与上面的类型对应,分别为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2002;张维迎,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