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贺兰口西夏建筑遗址-历史成果!

贺兰口西夏建筑遗址-历史成果!

【摘要】:据初步调查,贺兰口沟内的“皇城台子”,是贺兰山东麓面积最大的西夏皇家建筑遗址群,是西夏时期所建的一处规模宏大的“离宫别院”。经实地考察,均为西夏寺庙建筑遗址。西夏时期,贺兰口是西夏皇家大型“离宫”的所在地,也是西夏党项民族的宗教活动场所。

94.贺兰口的西夏建筑遗址

贺兰山贺兰口内外,不仅分布有数以千计的古代岩画,而且还有大面积的西夏建筑遗址。

进入贺兰口沟内约10公里,狭窄的沟谷豁然开朗。在四面环山、地势平缓的绿草坡上,坐落着两处非常古老的石头房。每处用大卵石干垒起来的石头房,都是一门两开间,非常坚固。石房子里,有用石头垒砌的矮墙,小矮墙上横排着十几根短木,形成一盘石墙木炕,当地山民称这两处石头房为“贵房子”。在贺兰山地形图上,这个地方也被标为“贵房子”。

据当地山民讲,在贺兰山没有禁牧前,叫“贵房子”的地方一直是大家的草场,凡是在这里放牛的贺兰口山民,都可以住在“贵房子”里。至于为什么把石头房叫作“贵房子”,“贵房子”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建成的,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在“贵房子”方圆数万平方米的草地上,有很多用石头砌筑的墙基,有的墙基宽度可达1.2米。在一处墙基旁边,有十多块完整的青砖和板瓦。其中三块砖上有深深的手印,这是典型的西夏手印砖。至于有西夏特征的砖瓦残片及瓷器碎片则随处可见。由此可以断定,在“贵房子”周围,是一处面积很大的西夏建筑遗址。是不是这些西夏建筑遗址在破坏前被人们称为“贵房子”而一直流传至今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从“贵房子”一直往北行,进入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在海拔1950~2000米的沟谷北侧,有一处依山伸出约200米的台地,东西绵延2000多米。这处高20多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台地,当地农民称之为“皇城台子”。

在“皇城台子”上,分布有大面积的西夏建筑遗址(图282)。用夯土建造的“皇城”城墙已残断颓废,一排排宫室建筑基址层层布局在山坡上,台院均有石砌护壁,护壁下铺筑的石砌踏步依稀可见。在遗址地表上的西夏砖瓦碎片俯拾即是,有的地方,砖瓦堆积层可达1米多厚。附近不远处,还有西夏时期的砖瓦窑遗址。

img546(www.chuimin.cn)

图282 贺兰山贺兰口“皇城台子”西夏建筑遗址

img547

图283 在贺兰口西夏建筑遗址发现的西夏贴塑佛像

据《西夏书事》卷十八载: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李元昊“大役丁夫数万,于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中”,反映了西夏皇族在贺兰山大兴土木、营建宫苑的情况。

在贺兰山东麓各山口,都有称为“皇城台子”的西夏建筑遗址。据初步调查,贺兰口沟内的“皇城台子”,是贺兰山东麓面积最大的西夏皇家建筑遗址群,是西夏时期所建的一处规模宏大的“离宫别院”。有专家考证,当为《西夏地形图》上标示的“木栅行宫”故址。

另外,在沟口面东的南北山坡上,发现有6处西夏建筑遗址,其中南坡5处,北坡1处,当地山民笼统地称其为“大寺台子”、“庙台子”。经实地考察,均为西夏寺庙建筑遗址。在距沟口约400米的南山坡上,有一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台地,用石头垒砌的护坡层次清晰。在平整的台地上,有西夏特征的砖瓦残件随处可见。这处遗址,宁夏考古部门还未曾发掘过,一直保持着不知因何缘由而坍毁的初始状态。2005年,笔者带领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的研究生考察贺兰口西夏建筑遗址时,在这处台地上,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小土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名学生用手刨了几下,在离地表约25厘米的土层中,就出土了两件陶制的西夏贴塑佛像残件(图283),这在宁夏出土的西夏文物中,还未曾见到过,直惹得学生们为之欢呼雀跃。精美的造型,细腻流畅的衣饰纹线,让我们大开眼界。不禁使人猜想到,在西夏时期,这处寺庙会有多么辉煌!再联系到沿山口南北的其他西夏寺庙遗址,当时的贺兰口,一定是香客不断,佛事频仍。又联系到沟口内人面像旁边的五个西夏文“佛”字,以及现在还保存着的明清两代山神庙、龙王庙、羊圈圈神小庙和山民们仍然传承着的祭山神、敬龙王、信鬼神的习俗,这就不能不让人得出这样一个合乎历史真实的推想:在远古时期,贺兰口是游牧氏族部落依凭岩画存在的祭祀仪式中心。从遥远的那个时代开始,贺兰口崇拜文化、祭祀文化的文脉就一直延续了下来。西夏时期,贺兰口是西夏皇家大型“离宫”的所在地,也是西夏党项民族的宗教活动场所。明清时代,贺兰口又是道教活跃的地方。直到现在,这种从原始宗教遗存下来的余绪仍然波动在山民们的心灵中,并且变换着形式,断断续续地沉淀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贺兰山岩画,以及贺兰山岩画所蕴涵着的深邃的文化魅力,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直到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