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贺兰山岩画百题:世界文化遗产

贺兰山岩画百题:世界文化遗产

【摘要】:2004年4月,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对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的研究分析,贺兰口岩画符合该规则的第一、第二、第三条标准。另外,贺兰山贺兰口岩画还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必须的以下几条原则。

87.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与世界文化遗产

1997年,贺兰山岩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4年4月,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1月,包括贺兰山岩画在内的贺兰山—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建设部公布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成为中国首批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13个单位之一。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入选原则共有9条,其中,“凡不符合1~5条中任何一条原则的,均不得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这5条原则中,第1条是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第2条至第5条是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规则》所制定的原则。其中第2条原则是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规则》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和标准之一,并符合该其关于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要求。”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规则》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共有6条。根据对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的研究分析,贺兰口岩画符合该规则的第一、第二、第三条标准。

1.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从历史艺术科学角度看,是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的石刻艺术。分布在贺兰山贺兰口沟口内不可移动的山体岩画,是史前人类用石器和金属工具,运用刻、磨、凿、擦等方法,表现人类早期生产活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人类早期的幻想和愿望。他们用具象或抽象的表现手法,刻磨各种动物的图形和人类狩猎、争战、祭祀、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它“是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规则》中的标准之一。

2.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中,分布有大量的、表现形式各异的人面像岩画。这些由自然崇拜符号、生殖崇拜符号、图腾崇拜符号构成的人面像岩画,是史前人类巫术活动和祭祀文化的产物。“包含对一种文化传统,或一种依然存在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独一无二或至少是与众不同的证明。”符合《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规则》中的标准之三。

3.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代表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宁夏贺兰山地区的“一种传统人类住区的杰出例证”,与世界其他岩画点相比较,是不可替代的、完全不同的“杰出例证”。“特别是这种例证在不可逆转的变迁影响下已显得岌岌可危。”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规则》中的标准之五。

4.贺兰山贺兰口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史前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从事游牧生产活动及巫术、崇拜、祭祀活动所创作的岩画遗产。贺兰口岩画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少有人为的破坏。在沟口外,除有一个久远历史延续下来的自然村落外,没有现代建筑的侵扰。在贺兰口沟口内外岩画密集区,还发现有西夏文字题刻,有确切年代的明代题刻。大量岩画的存在,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贺兰山贺兰口岩画还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必须的以下几条原则。

一、遗产的环境景观与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相协调。

贺兰口岩画保护区,在2000年以前,因为没有通向外界的道路,交通不便,除了少数进行学术考察的专家、学者外,很少有人涉足。因此,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环境景观及遗产原始、古朴的历史风貌,没有遭到破坏。

贺兰口除了在史前人类聚落遗址周围历史形成的羊圈、果园以及具有民居传承风格的建筑物外,基本无现代建筑。

以贺兰口为中心,半径15公里的范围内只有一家已停产的磷矿选矿厂,没有工业污染

20世纪70年代因当地农民修渠引水,可能破坏了少量岩画。除因历史久远,部分岩画风化、漶残、刻痕不清外,遗产仍保持着初始状态。(www.chuimin.cn)

近几年来的环境整治以及景区农民的顺利搬迁,为全面治理景区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遗产的环境景观与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基本协调。

二、有具体针对所申报遗产的保护管理法令和规划。

2003年6月27日,银川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2003年7月1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银川市人大常委会予以公布,并自2003年9月1日起实行。

由银川市人民政府、西北大学城市建设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编制的《银川市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保护总体规划》,已通过宁夏文物考古及相关专业的专家论证,并于2003年年底报国家文物局。

三、有或即将有关于所申报遗产历史沿革和保存现状的公认、准确和详尽的结论性研究成果和记录。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初步调查记录于20世纪80年代,而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是从2000年7月开始的。

在世界上,岩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岩画的断代是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一个用于岩画断代的有效、科学的方法,调查数据显示,贺兰口沟口内外有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址,从其居住过的房基地表采集到的石器和陶器残片,证明在我国黄河中上游齐家文化时代,这里就有人类频繁活动过,与贺兰口岩画的产生不无关系。贺兰口岩画的历史沿革正在研究中。

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的调查记录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过10年。从2001年5月开始,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的山壁上、沟梁上、积石滩中分七个区域,按不同时段反复踏勘、摸排调查。截止2003年5月底,最终完成了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的调查、编号、记录工作,并且建立了科学的记录档案,为有效保护和管理贺兰山岩画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科学调查记录贺兰口岩画的同时,我们对岩画石质和结构特征、石面风化的种类、机理、原因、特点以及环境检测等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为今后防止贺兰山岩画遭受自然风化破坏准备了条件。

四、是国内外已有世界遗产中所缺少的品类的代表,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段的独特代表。

数据显示,在全世界70个国家分布有岩画,但目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岩画点仅有13处。亚洲是岩画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但至今没有一处岩画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20个省(区)地区分布有岩画,但被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岩画点仅有5处,即宁夏贺兰山贺兰口岩画、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岩画、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云南省沧源岩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岩画。

发现和研究表明,在世界岩画群落中,人面像岩画的分布仅限于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面像岩画分布点上,很少发现像贺兰口有8处集中分布708幅人面像岩画的“圣像壁”。这些由生殖崇拜符号、图腾崇拜符号、自然崇拜符号构成的人面像,是史前人类崇拜文化的集中反映。与世界崇拜类人面像岩画相比,贺兰口人面像岩画区域性的民族文化特征更为突出,是世界人面像岩画中的独特代表。1991年、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中外岩画专家一致认为,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在世界岩画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宁夏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符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入选原则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