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贺兰山岩画揭示女性崇拜之谜

贺兰山岩画揭示女性崇拜之谜

【摘要】:若此解不谬,连云港将军崖上的这幅植物岩画,并非“原始人崇拜植物神的生动体现”,而是将女性器官用植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实行生殖崇拜的岩画。表现树的岩画在植物岩画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民间有射柳的习俗,柳树隐喻女性,而柳叶象征女阴。

67.隐喻女性崇拜的植物岩画

植物岩画在全世界都很少见到,国际岩画委员会前主席阿纳蒂教授曾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表现植物题材的岩画是极少的。(1)与世界各地难以尽数的动物岩画相比,植物岩画可谓凤毛麟角。我国也一样,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有20个省区、100多个县(旗)发现有岩画,其所表现的单体图形大概在10万幅左右,但从目前公布的资料统计,植物岩画不足百幅。其中,贺兰山岩画中的植物岩画发现最多,共有51幅,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岩画中植物岩画发现了15幅,阴山岩画中发现了4幅,新疆岩画中发现了3幅,甘肃岩画中发现了4幅,青海岩画中发现了2幅,西藏恰克桑岩画中发现了1幅,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发现了1组共10个植物单体图形。而在云南沧源地区、广西左江花山地区等岩画分布很广的区域及其他有岩画分布的省区,至今见到的有植物岩画发现的报道也寥寥无几。

总之,数据显示,宁夏贺兰山是中国植物岩画发现最多的岩画分布区,而贺兰口又是贺兰山植物岩画发现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岩画点。在这里共记录有植物岩画37幅,占整个贺兰山植物岩画总数的73%(图224)。

在我国岩画时代,为什么与当时人们狩猎、采集、游牧活动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在岩画中很少发现呢?为什么在贺兰山,尤其是贺兰口又有很多植物岩画呢?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两个问题,需要专题讨论,这里不作深入探讨。现仅就贺兰山植物岩画的类型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谈一些认识。

img440

图224 贺兰山部分植物岩画图案

植物是“谷类、花草、树木的通称”(2)。以岩画的形式表现植物,从目前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有花、草(其中包括水草)、农作物禾苗、树木、果实和十分罕见的谷类图形。

岩画作为史前人类表现自己和认识世界的图画记录,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世界岩画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岩画所表现的图形、符号以及岩画在发生学意义上的行为,都有着太过古老的象征意义,其中蕴涵的秘密语言,总会使人们在识读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力不从心,对植物岩画的破译也是这样。但是,大量的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数据表明,每种植物,无论是花、草、树木,抑或是果实、子种,总是隐喻着与生殖崇拜有密切联系的象征含义。

先说花,大量的民俗材料显示,花象征女性,更进一步讲,花是女阴的象征物。民间将处女形容为“没有开苞的花”,把姑娘喻为“鲜花”,把追求性爱称为“采花”等。至于在文学作品中将花隐喻为女性或女性器官者更不胜枚举。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卷《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讲到吴清与爱爱做苟且之事,有诗形容为“未开桃蕊,怎禁他浪蝶深偷;半折花芯,忍不住狂蜂恣采”。所谓“桃蕊”、“花芯”均隐喻女阴。在贺兰山岩画中,表现花的岩画,总是以世界公认的女阴符号img441为基本构图,并突出表现花芯,如图img442等。将女阴用花表现出来,实行生殖崇拜。

草是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在《诗经》中,有很多草本植物如芣苢、蘩、苹、荑、蓷等均为女性的象征。《周南·芣苢》中的芣苢,即车前草,赵国华先生推测“车前在远古时候也是女阴的一种象征物”(3)

在著名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一幅表现植物的岩画(图225),在这幅岩画的左侧,在几丛呈放射状的植物之上,都抽出一根较长的线条,连着一个人面像。

img443

图225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植物岩画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先民们祈求丰收、崇拜谷神的形象记录”,岩画表现的植物是“禾苗或农作物”,岩画中的人面像与农作物紧密相连,如同植物的花蕾和果实,是植物人格化的表现形式,是原始人崇拜植物神的生动体现(4)。其实,从所谓禾苗或农作物的形状看,在呈放射状的线条下面是一个轮廓为倒三角形、中间有平行横线的符号,其基本形为“▽”,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表示埋在地下的根块”(5)。其实,这个倒三角形应是女阴的象征。英国学者杰克·特里锡德指出:“向上放置的等边三角形是男性与太阳的标志……顶尖向下放置的三角形酷似女性隐秘部位,故成为伟大母亲、水、生育繁衍、甘露和上天恩赐的象征。”(6)英国著名学者海瑞·卡纳也说:“三角是一个很古老的象征。女性的阴毛形成一个鲜明的三角,而男性器官的头部,向上挺举时,也构成一个三角。史莱曼博士在他的著作上叙述所搜集的一具铅制女性偶像,其牝户特以一个三角形标出,可见这个象征的由来,已是非常古远的了。”(7)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卫聚贤也指出:“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多有三角形如‘▽’的花纹,即是崇拜女性生殖器的象征。”(8)

因此,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植物形象,下部的倒三角形“▽”是女阴的象征,在倒三角形上的所谓“放射状线条”表示阴毛;而用一根线条连在象征女性器官的“植物”上的人面像,则象征女性生殖繁衍的结果。在这幅岩画的右侧,三束植物没有抽出人面像,但在其上方,有一个基本为正三角形“△”的图形,这应是杰克·特里锡德指出的男性符号,即男根。而周围从右至左分布的以三个小坑穴构成的九组符号,应视为“种”。象征女阴的植物丛,在受“种”之后,即可结果(人面像)。若此解不谬,连云港将军崖上的这幅植物岩画,并非“原始人崇拜植物神的生动体现”,而是将女性器官用植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实行生殖崇拜的岩画。这里的植物,实际上是女性以至女阴的象征物。

表现树的岩画在植物岩画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别盖乡大黑沟岩画、新疆天山南部库鲁克塔格山岩画、西藏阿里日土县恰克桑岩画、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中都有树的形象,在西班牙、印度、贝加尔湖也发现有树岩画。盖山林先生认为,岩画中的树是神话中的“宇宙树”(“世界树”)和“生命树”,“以形象的岩画形式表示了古人对于整个宇宙构造的认识”。而赵国华先生在列举了新不列颠岛黍树生女,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关于大神奥定(odin)用槐树造男人、用赤杨造女人,从而始有人类的神话传说后认为,树木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由于女性生殖器孕育了新生命,作为其象征物的树木也被原始人类赋予化育万物的神奇能力,世界各民族中遂产生了‘生命树’、‘世界树’、‘宇宙树’的种种神话和传说。”(9)

赵国华先生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在中国古代,民间有射柳的习俗,柳树隐喻女性,而柳叶象征女阴。在冯梦龙的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有“今朝脱得赤条条,柳叶莲花总无迹”的偈语,柳叶、莲花同为女性器官的象征。在《诗经》中,有很多木本植物,如《卫风·木瓜》中的“木瓜”、“木桃”、“木李”,《陈风·东门之杨》中的“杨树”等,都是女性的象征。在国外,迦南民族以“丛林”象征女性,古希腊罗马以无花果或叶象征女性器,西亚诸国以棕树象征女性和繁育等(10)

盖山林先生曾经对阴山岩画中的一幅树枝岩画(图226)进行解释,认为在枝叶间的“img444”形符号是天神和太阳神的象征。“这幅岩画是在表达“太阳神从‘世界树’(即‘天树’)顶升起”(11)

其实,枝叶中的“img445”,主要还是阴阳、男女交合的象征符号。“在埃及、北欧、中东和中国,圆形(女性)罩在十字架(男性)上是两性神圣结合的象征。”“在埃及的冢墓里,带圆十字架时常与生殖器放在一起。”(12)

img446(www.chuimin.cn)

图226 贺兰山岩画中的果树岩画

当然,如环无端的圆圈,作为人类最原始的女阴符号,也是太阳的象征。非常古老的十字形符号,一横为阴,一竖为阳,是阴阳交合的生殖符号,同时又是世界公认的表示光芒四射的太阳符号。由一个圆圈、一个“十”字结合而成的“⊕”形符号,既表示阴阳交合,又表示太阳,是一个二元结构的复合符号。这是因为太阳和人类男女交合一样被认为是孕育生命的象征。阴山岩画中的这幅树枝岩画,“⊕”符号居其中,下面成对的叶片向上,上面成对的叶片向下,看不出有“太阳神从世界树顶升起”的表象。它给人更直接的视觉效果是下面枝叶在“承上”,上面的枝叶在“启下”,上为阳,下为阴,通过符号“⊕”,达到上下贯通,实现阴阳交合,其实是在隐喻男女交媾。综上所述,岩画中的植物树,也是女性或女阴的象征物。

岩画中植物果实的形象,仅在贺兰山贺兰口发现两例,这两幅表现果实的岩画图形,应是“果”字的初文,图形像结满硕果累累下垂的果树形,与甲骨文的“果”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植物果实也是女性器的象征。比如苹果是欢娱享乐,尤其是性交快感的象征,这可能是由于苹果核形似女性外阴的缘故;梨鼓胀的外表酷似女性的骨盆或乳房,因此梨成为母性和爱的象征,等等。因此,植物的果实同样也是先民们实行生殖崇拜的物件。

综上所述,岩画中的植物形象是女性或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植物年年开花结果,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叶片、花瓣,甚至有些果实、果核都可状女阴之形。所以史前人类将植物及其茂密的枝叶、盛开的花朵、丰硕的果实作为女阴的象征,刻制在岩石上,实行崇拜,以祈盼氏族部落人口繁盛、繁衍不息。在贺兰山岩画中,凡表现植物花、草、树木、果实的岩画,都在深层意义上隐喻着对女性的赞美、对女性器的崇拜和对氏族生殖繁盛的祈盼。

【注释】

(1)转引自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1页。

(2)《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57年。

(3)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

(4)李福顺:《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试探》,载《美术史论》1984年第4期。

(5)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8页。

(6)[英]杰克·特里锡德(J.Tresidder):《象征之旅——符号及其意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7)[英]海瑞·卡纳(Harry Cutner):《性崇拜》,方智弘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73页。

(8)《古史研究》第三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68~169页。

(9)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32页。

(10)[英]海瑞·卡纳(Harry Cutner):《性崇拜》,方智弘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11)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303页。

(12)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