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贺兰山岩画百题中的斧

贺兰山岩画百题中的斧

【摘要】:在贺兰山岩画中,有些斧柄下端,刻为圆锤状,酷似男根之“龟头”,是为“状形”;有些斧柄指向女阴符号或女性人体,或牝羊,是为“取势”。

65.贺兰山岩画中的“斧”

在贺兰山岩画中,有很多构图不同的石斧形象,据统计,共有46幅,以贺兰口沟口内北山壁第17地点为多。石斧岩画(图219),均由斧头和斧柄组成,有的斧柄很长,有的斧柄较短;有的斧柄上端分叉,有的斧柄下端有环;有的斧头刃部较宽,有的斧头刃部较窄;有的比较写实,而有的则极具图案美。

img430

图219 贺兰山岩画中的“斧”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石斧岩画,除沟内北山壁第17地点有一处由5把石斧图案组成的一个画面外,其余的石斧岩画图案总有其他岩画符号伴随,共同构成一个画面。有的旁边有牝羊形象,有的旁边有女性人体形象,有的和鸟形符号一起,有的穿插在以生殖符号构成的人面像中间,有的则与女性器符号或男根符号相左右。综合分析贺兰口的斧形岩画,我们有理由相信,石斧象征男势,是男性生殖器在岩画中的一种象征符号。数量众多的斧形岩画(图220),是贺兰山生殖崇拜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生殖崇拜象征意义的“石斧图”,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多有所见。如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林村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墓出土的一件作葬具使用的流彩大陶缸上,就绘制有一幅《鹳鱼石斧图》(图221)。

img431

图220 贺兰山岩画中的“斧”岩画

img432

图221 河南省临汝县阎林村出土的彩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

1987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樽上腹部,也刻制有一幅带柄的《石斧图》(图222缺)。(1)

对于在河南临汝阎林村遗址出土的《鹳鱼石斧图》中的石斧,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严文明先生认为,石斧是“权力标志”(2)

王大有先生解释,“石斧象征王权(3)

温廷宽等推测,“石斧似为生前所执‘权杖’类物”(4)

许顺湛先生认为,“石斧是氏族权威的象征”(5)

陶思炎先生判定,“石斧是物质生产的象征”(6)

赵国华先生则断言,“石斧是男性的象征”(7)。(www.chuimin.cn)

英国著名学者海瑞·卡纳(Harry Cutner)在《性崇拜》一书中指出:“……人类不论文野,通常以尖塔状的纤茎、矗然屹立的柱、硬直的金枪、尖端的箭矢及其他类似的物品为‘男根’的象征。则为随处可见的事实,其例殆不胜枚举。”(8)又说:“而刀与剑,也同样成为男性的象征。”(9)

“纤茎”、“柱”、“金枪”、“箭矢”、“刀”与“剑”,象征男根,一是因其形似,二是取其尖锐锋利的意蕴表现男根之威猛。斧象征男根,亦有两义:斧柄状其形,斧头取其势。在贺兰山岩画中,有些斧柄下端,刻为圆锤状,酷似男根之“龟头”,是为“状形”;有些斧柄指向女阴符号或女性人体,或牝羊,是为“取势”。有的斧柄下端与典型的女阴符号“◎”相接,有的斧头与象征女阴的蛙肢纹相连,表现男女交合。

严汝娴、宋兆麟在研究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时,谈到斧、男、父三字的关系:“在甲骨文中,斧字写成,手里拿着斧子,为了左右对称,在右边加一点,写成父字。现代斧字就是父下加斤,斤也是斧子。在氏族社会,以狩猎和火耕农业为生。少年成年以后,男子必佩带一把斧子,所以用斧子称呼男子。父权制以后,男子娶妻生子,男字又演变成父,这样斧、男、父统称。”(10)

赵国华先生说:“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墓葬中,学者们早已注意到一个现象:男性死者的随葬品中总是有石斧,女性死者的随葬品中总是有石制或陶制的纺轮。墓葬中的石斧和纺轮,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不是‘男耕女织’的体现物,而是象征死者性别的标志。”(11)他认为,远古人类曾以斧象征男根,圆形的纺轮用以象征女阴。贺兰口石斧岩画的“状形”、“取势”及与女阴符号相接的图形,证明了赵国华先生对石斧象征意义的解释。因此,无论是河南临汝阎林村遗址出土的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还是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樽上的《石斧图》,或者是贺兰山的石斧岩画,都隐喻男根,是史前人类以象征的手法,表达对男根的崇拜,是生殖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注释】

(1)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75页。

(2)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载《文物》1981年第12期。

(3)王大有:《上古中华文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第308页。

(4)温廷宽等:《古代艺术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5)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

(6)陶思炎:《鱼考》,载《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6期。

(7)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8)[英]海瑞·卡纳(Harry Cutner):《性崇拜》,方智弘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40页。

(9)[英]海瑞·卡纳(Harry Cutner):《性崇拜》,方智弘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75页。

(10)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第204页。

(11)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