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近代岩画考察成果:贺兰山岩画百题

中国近代岩画考察成果:贺兰山岩画百题

【摘要】:华安岩刻在近代发现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图画文字等。陈兆复、蒋振明:《中国岩画的发现——古代少数民族岩画资料选编》编者序言,1985年。

7.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岩画考察

img8

图8 福建华安汰溪仙字潭

中国近代第一次岩画考察活动,始于1915年黄仲琴先生对福建华安汰溪仙字潭岩刻进行的调查。

1915年8月26日,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由向导引路,到达福建省华安县汰溪仙字潭(图8),在临水的峭壁上,发现了四组岩刻。1935年,黄仲琴在《岭南大学学报》第四卷第二期发表的《汰溪古文》,记述了他实地考察仙字潭岩画的经过。他写道:“崖在汰溪北岸,土名‘仙字潭’。民国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作者闻汰内乡人言及。其初,言者不能实指其地,旋觅得一知者为导;是夜寄宿于汰溪以南之文浦山(村名,蔡姓聚族而居,始自元季)。越日,黎明,偕导者,乘村人常乘狭且长之梭船,船夫四人,二撑竿,二在前后推挽之。自文浦山下驶,啮浅沙,渡飞瀑,越石梁,蛮荒风景,如读非洲游记。七里许,至潭滨,潭乃汰溪之一部分,以是处水较深,别名之为潭也。潭水作浓绿色,上临峭壁,多蔓藤萝,间生短竹,山禽翔集,潭北有天然石级,巨石蒙苔,作赭黑色,迎人面,错立如屏,文刻其上,即乡人称为仙字者也。”黄仲琴先生认为,这是蓝、雷民族所刻制的摩崖文字(图9、图10)。

img9

图9 福建华安汰溪仙字潭岩画(1)

img10

图10 福建华安汰溪仙字潭岩画(2)

这篇文章,以游记形式记述了作者发现仙字潭岩刻的过程,是我国近代岩画调查研究之始,弥足珍贵。(www.chuimin.cn)

华安岩刻在唐代就有记载,当时被人们认为是镇魔的咒语。北宋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广记》引唐代张读的《宣室志》载:“泉州之南有山焉,峻起壁立,下有泉,深不可测,周十余亩。中有蛟螭,常为人患,人有误进,或牛马就而饮者,辄为吞食,泉人苦之有年矣。由是,近山居者,咸挈引妻子远涉逃患。元和五年,一夕,闻山南有雷暴,震数百里,若山崩之状,一郡惊惧。里人洎牛马俱失身扑地,屋瓦交击,树木颠拔。自戌及子,雷电方息。旦往视之,其山摧坠,石壁数百仞殆尽,俱填潭水,溢流注满四野,蛟螭之血遍若玄黄,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迁者归还,结庐架屋,接比其地,郡守因之名其地曰‘石铭里’。盖因字为铭,且识异也。后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之东洛,故吏部侍郎韩愈,自尚书郎为河南令,见而识之,其文曰:‘诏□黑视之鲤鱼天公畀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然则详究其义,似上帝质蛟螭之词,令戮其害也。”(1)

又有记载此为分疆的界碑。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九“方域·长泰县·良冈山”载:“唐开元中,漳、泉二州分疆界不均,互讼于台制使,不能断。迨数年,词理纷乱,终莫之决。于是州官焚香告于天地山川,以祈神应。俄,雷雨大至,霹雳一声,崖壁中裂,所竞之地,拓为一径,高千尺,深仅五里,因为古道。壁中有古篆六行,二十四字,皆广数尺。虽约此为界,人终莫识。贞元初,流人李协辨之曰:‘漳泉二州,分地太平,永安龙溪,山高气清,千年不惑,万古作程。’所云‘永安’、‘龙溪’者,两郡界首乡名也。”(2)

华安岩刻在近代发现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图画文字等。1985年5月,陈兆复教授考察仙字潭石刻后,首次提出了仙字潭石刻是岩画的观点(3)。第二年,盖山林先生在《美术史论》上发表了《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的论文,进一步指出仙字潭石刻为岩画,并对其中的一些图形作了具体分析(4)

仙字潭岩画论其功能,有图腾说、舞蹈说、宴饮说、征战说、事件说、记功说、娱神说、祭祀说、地界说、生殖崇拜说等多种解释,成为我国对同一地点的岩画功能所作出的多种推论的典型事例。

【注释】

(1)(宋)李昉等:《太平广记》。

(2)转引自陈敬:《唐·南安县界题字刻石》,载《华安文史资料》第六辑。

(3)陈兆复、蒋振明:《中国岩画的发现——古代少数民族岩画资料选编》编者序言,1985年。

(4)盖山林:《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载《美术史论》,198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