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沽区岷江里小学优秀教师风采录

塘沽区岷江里小学优秀教师风采录

【摘要】:在追求中升华人生——记塘沽区岷江里小学教师于连爱教师是红烛,他们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燃烧,就是为了奉献心中滚烫的激情,让自己生命在对人类、对民族、对时代、对社会、对事业的奉献中闪光。天津市塘沽区岷江里小学数学教师于连爱就是众多教师中优秀的一员。由于生小孩儿造成了耻骨分离,打牵引整整38天,产假3个月后,她忍着双腿的剧痛,说服家人一瘸一拐地来到学校。

在追求中升华人生——记塘沽区岷江里小学教师于连爱

教师是红烛,他们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燃烧,就是为了奉献心中滚烫的激情,让自己生命在对人类、对民族、对时代、对社会、对事业的奉献中闪光。天津市塘沽区岷江里小学数学教师于连爱就是众多教师中优秀的一员。她情系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洒下了一路辉煌。今年39岁的她有着同龄人羡慕的一顶顶桂冠:连续多年被评为塘沽区优秀教师,塘沽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塘沽区优秀德育工作者,校、区级优秀班主任,区级骨干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多篇论文获奖,多次获区级双优课一等奖,《品味教育理念,感悟教育人生》一文刊登在塘沽区《责任教育》一书中……

执著的追求

1988年,从塘沽师范学校毕业的于连爱被分配到河头镇善门口小学,开始了她的小学教师生涯。农家子弟质朴的天性注定了她一生从教的心愿,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她就一心扑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一天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清纯的渴求知识的眼睛,她那瘦弱的肩上就感受到了“神圣”二字的分量,她在心中为自己定下了第一个奋斗目标: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小学教师,决不能误人子弟。于是,她紧紧地抓住每分每秒,刻苦钻研业务,学习老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从不放松紧绷的工作和学习这两根弦。

1992年她调入新河街小学,她接任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生小孩儿造成了耻骨分离,打牵引整整38天,产假3个月后,她忍着双腿的剧痛,说服家人一瘸一拐地来到学校。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她克服自身的腿痛和孩子小的困难,为学生们不辞辛苦地补课。从那开始,她每天早来晚走,一直坚持到现在。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她给他们练习拓展型的题目,对于较慢的学生她为他们细心地补习基础知识。她为了给孩子们排忧解难,她把家里的座机定为学生的“求助热线”,不管是多晚,只要学生打来热线,她都热情相待。这么多年,她一直是这样做的。她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很多家长为了表示感谢,提着东西登门拜访,但都被于老师婉言谢绝,家长深受感动。2004年因新河拆迁,新河小学与岷江里小学合校。于老师担任四、五年级的数学跨头工作,原来的五年级被拆班,许多家长找到校长,要求把孩子调到于老师班内,校长再三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才使一部分家长不情愿地答应。

从教21年,她有十五个年头从事毕业班工作。面临毕业考试的孩子们学习任务较重,心理素质也较差。特别是基础差的孩子,抵触学习、逃避学习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些现象,她从不着急,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与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厌学的情绪。有一名叫小徐的学生,由于平时贪玩,知识的缺陷很大,家长怕孩子在社会上游荡,只好找到于老师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为了给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她每天下班亲自到家里给孩子补课,家长很受感动,并用重金酬谢。在金钱面前,她冷静地告诉家长“这是我的本职工作。”简单的一句话,表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风采。

随着教学改革,于老师觉得光有埋头苦干的美德还不够,还必须从全局和未来的高度思考自己的工作。在感到压力的同时,她又给自己定下了第二个奋斗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积极进行数学教改的摸索和实践,1998年10月,她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并学以致用。在教改方面,她一堂课,一堂课的摸索,一个教案,一个教案的深入研究。于老师每参加一次评优课,都有一种登堂入室的感觉。评优课、公开课、研究课虽然讲的是一节具体课,但她在整个准备过程中,大到教案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法的选择,小到一个教具的制作与使用,一个手势和表情的配合,都经过反复研究和推敲。她以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品味和效率为目标,讲求方法,重视过程,关注细节,反复探究,不久便以过硬的教学实力和突出的教学成绩在全区崭露头角。她所教的学生在毕业考试中,成绩排在全区前列。她的课在双优课评比中多次获得区级一等奖。

顽强的探求

于连爱老师除了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还担任六年级组长和教研组组长工作。即便如此,她仍然挤出时间积极进行数学教学研究,主动承担了“运用尝试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市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任务。(www.chuimin.cn)

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上,她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她认为自主支配时间是课堂高效性的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要少一些“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做。充分的情感体验是课堂高效性的核心。她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开放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将学习加以体验,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开放的学习内容是课堂高效性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课本,使学习内容开放些,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多维互动的交流是提高课堂高效的要求。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开放的,通过探究和互助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合理的评价是课堂高效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听过于老师课的人,都觉得一节课的内容特别充实,条理特别清晰,是一种美的享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劲头极高。一切以学生为本,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近阶段,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她将以课堂导入为突破口,继续研究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因为她的刻苦探求,她的多篇论文在区里获奖,教学设计多次获区一等奖。

不断地超越

对于奋斗者来说,事业是一条长路,双脚既已启动就不会退缩和停顿,登上这座山峰的同时便要瞄上另一座山峰。于老师在奋斗过程中写下了自己的格言:超越自己,追求高尚。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于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的课自然、质朴、和谐、适用。她对学生循循善诱,爱而不袒;对自己孜孜以求,敏于治学,严于执教,博采众长。她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她学习别人长处,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她主张创新,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对象精心设计。她的课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于老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开拓,不停歇地超越。她认为作为一个教师既要教也要研,既要研也要写。因为教是研的前提和基础,而研是教的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概括、提炼,上升为理论,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在撰写论文。她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区级奖项。

可以说,任何贡献和崇高都必定包含着一种牺牲,否则是不会打动人心的。她深知,人生的意义在于探求,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探求和创造的过程会使人生显示出真正的魅力和富有。如今她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用全部心血默默地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升华自己的人生。

人物简介

王秋英,女,1972年1月7日出生,1990年7月毕业于塘沽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在塘沽区岷江里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获得的荣誉称号:1996年塘沽区“雏鹰行动优秀指导者”,2001年塘沽区优秀教师,2005年天津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6年塘沽区第二届学科骨干教师、塘沽区优秀班主任,2007年塘沽区优秀中队辅导员,2007年天津市优秀教师,2008年塘沽区优秀班主任、塘沽区第五届学科带头人。

教育箴言

靠近春天,冰雪就会融化;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用无私的爱去呵护,用满腔的热情去培育,即使枯萎的幼苗也能重萌新绿。“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用尊重和信任架起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让友爱的春风吹开孩子们的心扉,为他们撑起一片广阔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