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沽区教师苗冬梅:教育之美

塘沽区教师苗冬梅:教育之美

【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塘沽十一中教师苗冬梅自1989年步入讲坛,20年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生涯,她在教学相长中不断进步。其中《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特征及其干预》是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苗老师是课题组主要成员。但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不稳定,学习习惯不持久,苗老师始终对他们满怀期待,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苗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塘沽十一中教师苗冬梅

自1989年步入讲坛,20年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生涯,她在教学相长中不断进步。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做科研型的老师是她不懈的追求。

提到数学课堂,人们的脑海中不免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教师不厌其烦地精讲例题,学生反复练习巩固,考前大搞题海战术……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堂模式,然而,这种模式造成的数学课堂的沉闷、单一,数学学习的枯燥、机械等负面效应越来越凸现,这也成为苗老师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

1996年起她先后参与多项市区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特征及其干预》是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苗老师是课题组主要成员。教科研水平要想上台阶,自己的思想观念、理论基础必须得到提升。压力化为动力,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挤出时间进修专业知识、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拜读国内外教育家的专著和各类教学期刊,求教于未谋面的老师,工作中不断向教研员请教,来往于各区县听课学习。为了深入了解学困生的思维特征与症结,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与困惑。她对这些孩子倾注了更多的呵护与关爱。利用中午、课间、放学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看着他们做题、改错,发现症结及时补课,并且从中拿到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班内建立竞赛小组,让学困生作组长,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奖励刺激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增强了团队精神,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帮他们树立起自尊与自信。但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不稳定,学习习惯不持久,苗老师始终对他们满怀期待,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每当发现一个学生细小的进步,她一定会在班内当众表扬,并且在晚上给那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打个电话……他们的作业、测验题,错了不怕,找老师、找同学问明白了重新检测,真正会了就能得到100分,并且作为优秀作业展出,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在考试前,苗老师会特别关照学困生,把待考查的重点知识提前渗透,甚至预先给他们单独测验,这样他们能在全班的集体检测中取得更多的成功并且为后续学习扫清了障碍。她经常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汇报孩子的进步,交流下一步的配合方法,确定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曾有家长对孩子说:“遇上这么好的老师,你还不好好学吗?!”几年来,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三年的科研与实践,取得可喜进展,实验班教学成绩喜人,多名学生从学困到解困,不仅数学成绩显著提高,而且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三年中建立了翔实的实验班档案,进行了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剖析;数据积累、统计、分析等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特征》获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论文《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特征及其干预》获新世纪杯市级评比三等奖;《初中数学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干预策略》获教育创新市级评比三等奖。苗老师说:“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成果,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学习、积累和收获的东西。在学习、交流和研究中不断提升是课题研究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于课堂教育磨砺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苗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学科特点,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组织学生实验、观察、猜想、论证和应用,让学生亲身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和科学探索精神。课堂教学重启发、讨论,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探究—归纳”法为理论依据,以“实验—观察—猜想—论证—应用”为基本环节的平面几何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天津市的重点教科研成果,自2000年起在本市推广,为此专门录制了教学录像课《弦切角》,荣获天津市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与学习水平测评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应邀撰写的《弦切角课堂教学设计》收录于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辑的教学研究成果系列丛书之《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一书,此文也荣获2001年度塘沽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所撰论文《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实验观察猜想》荣获塘沽区数学年会一等奖、天津市第八届教研教改成果二等奖、经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获国家级优秀成果二等奖。多年来她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经常性地作区级、市级研究课、观摩课、录像课、竞赛课等,多次承担区级以上教材分析、经验介绍、论文宣讲,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交流、锻炼和提高,在教研活动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以高尚师德达成教书育人(www.chuimin.cn)

选择做教师就意味着选择奉献,教师的工作不能分八小时内外。1996年歇产假回来她接手了初一两个班的数学课,当时其中一个班的成绩居年级13个班的中游,另一个班的成绩比其余12个班的最低分还低15分。面对此情况,她焦急万分,精心备课向45分钟要效益,教学中以新带旧,随用随补,这还不够,她千方百计找时间给全班集体补课,连同早自习她一天经常上个七、八节课,在学校全然不知疲倦,回到家才觉得腰酸背痛,但看到学生的进步,她干劲十足。学困生的学习是教学中回避不了的难题,是影响教学成绩的关键。她认真分析他们学习障碍、困难的原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差,造成思维障碍,课上反应慢,加之注意力易分散,思考问题不深入,他们课上听讲的吸收率较低。课下及时补,防止恶性循环是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对三、一对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就经常而及时了。课间找来学生面批作业,中午顾不上吃饭先和学生约定补课时间,补课加谈心,晚上披着星月回家,备课的工作全部在深夜和清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下来,两个班同学的成绩都大幅度提高,原先远远落后的班跃居中游,另一个班在历次考试中都排在年级首位。

她醉心于教书育人的工作,却忽略了对家人的义务。年迈的父母远在外地,没时间探望,却屡屡被她唤来帮助照顾生病的孩子,老父亲两次心脏病突发都是出院后她才知道。孩子从小爱生病,上了幼儿园,她经常是又送孩子又送药,接出来去打针,之后还是放回幼儿园。最怕是周六,幼儿园都去不成,儿子上中班那年,她正教初三,周六给学生补课,孩子就经常被反锁在办公室里。一次孩子发高烧,硬是把孩子喊起床,带到学校,两节大课三个小时,几把椅子拼起来,孩子躺在上面“睡觉”。课终于上完了,回到办公室一看:孩子小脸和嘴唇红红的,浑身滚烫,桌上的药吃了,饭动都没动。这时她赶忙抱起昏睡中的孩子,直奔向医院。她知道:“我不仅是一个母亲,更是一个老师,一个老师肩负的职业责任,容不得我萎靡不振。”所以,面对学生她依然精神饱满,面带笑容……

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凭着家人的支持,领导、老师们的帮助,她的课上得生动有趣有特色,深受学生喜爱,一个个实验课题焕发出光彩,教学成绩喜人,屡获嘉奖。

人物简介

付桂兰,女,1956年5月出生,1980年7月毕业于天津市东丽师范学校,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曾多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班主任、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塘沽区首席教师、塘沽区十佳教师、塘沽区优秀共产党员、塘沽区第四届学科带头人、塘沽区优秀班主任、塘沽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塘沽区人民满意的好园丁。

教育箴言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唤醒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其自发的组织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格,是我们教师的最大责任,让每块金子都发出其独特的光亮,让阳光洒遍每一个应该到达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