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沽区优秀教师王瑞刚:教育之美

塘沽区优秀教师王瑞刚:教育之美

【摘要】:涓涓细流,不舍昼夜——记塘沽一中教师王瑞刚两千多年前,孔子曾面对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警醒着后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他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归功于所有曾热情支持和启发他思考的人,认为正是他们,鼓舞着、鞭策着他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以只争朝夕的拼搏意识、深思慎取的稳重态度、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实践着自己“涓涓细流,不舍昼夜”的人生选择。学而思则智“学而思”始终是王瑞刚工作中的第一推动力。

涓涓细流,不舍昼夜——记塘沽一中教师王瑞刚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面对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警醒着后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成为企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迫切问题。

回顾从教17年来所走过的路,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思考与实践,已成为王瑞刚实现自我价值的无穷动力。他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归功于所有曾热情支持和启发他思考的人,认为正是他们,鼓舞着、鞭策着他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以只争朝夕的拼搏意识、深思慎取的稳重态度、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实践着自己“涓涓细流,不舍昼夜”的人生选择。

情为万事先

弹指一挥间,已然是参加教育工作的第17个寒暑春秋。当这位塘沽一中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时,他时常想到的是: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倾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要帮助他可爱的学生们在高中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拼搏。

17年里,“情”字始终成为王瑞刚从事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动力。他最钟情的往往是那些常人眼中显得怪异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天资聪颖,个性鲜明。而且,他认为恰恰是这些在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才最需要教师的真诚帮助;也正是这样的学生,才真正地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实现教育价值的无限可能性,而这艰辛而繁琐的教育过程也使教育者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和幸福。

2009届文科班一位备受同学嘲讽的男生小L,是与王瑞刚每天对话最多的学生。虽然该生曾多次去看心理门诊,但在王瑞刚面前却表现得思维敏捷,富于想象力。王瑞刚时常为该生独特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而叹赏不已,既在班上赞赏他,给他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在课下时刻鞭策他努力学习。几乎每个该班课后的课间,王瑞刚都是在耐心地听取该生的奇思妙想中度过的,直到该生考上大学

王瑞刚始终坚信这样两句话:“一个感受到温暖和热爱的孩子才能自由地探索与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卢格)和“要培养自尊心,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所以他总是尽力保持和风细雨式的工作风格,尽管这样做会耗费教育者的很多精力,但他认为这正是所谓的“教育”。

学而思则智

“学而思”始终是王瑞刚工作中的第一推动力。他认为,有情则能思,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使他勤于思考;勤思有益情,是勤奋不懈的思考使他的思考更加成熟、深刻;学而思则智,学习中的思考将使他拥有更多的智慧。在“思”这片心灵的广阔田野里,那一个个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字句,对他似乎都是“字字句句皆关情”的鲜活生物,常常能吸引着他如痴如醉地咀嚼、品味一番。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兴趣愈深愈浓,从而更加意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王瑞刚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思学,思教,思法,思己,思路。“学而思”贯穿了他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他常常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教法、学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如何适时、适当、巧妙地处理好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引路人”和“同路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觉得如果不能对一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信手拈来,不能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学就不能称之为最佳。

早在大学期间,王瑞刚就曾思考过自己的教育工作的阶段性路程。在他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有人曾开玩笑地说:“你今后还有什么可努力的呢?”但他心里明白,特级教师只是一种对以前工作的肯定,不过是镀了一层金而已,要想练成金刚不坏之身,还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地磨砺。他渴望成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实干家,渴望成为语文教育事业的推动者,渴望成为一名心灵的艺术家。尽管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但他仍然坚持把歌德的一句话作为奋斗的座右铭:“我之所以永远手向蓝天,并非一定要摘到那美丽的星辰,而是要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

笃行验真知(www.chuimin.cn)

王瑞刚对于“素质”有一个认识:“素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品德”。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素质”才不会变成“百无一用的书生”。

每次接任新班,王瑞刚都要精心准备第一节课,以“话说语文”为开篇,解说语文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有意义,并提出了语文“三爱观”,将“爱语文”与爱祖国、爱生活、爱智慧联系起来。在日常教学中,他总是力争以通俗、形象、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广博的知识与深刻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想,以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真诚的赞扬鼓励学生进步、培养其自信(他相信“鼓励的话是天下最美的语言”),以尊重、宽容的态度感染学生的品质,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强化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能力。2006届的学生曾友好地戏称他的语文课为“百家讲坛”、“语文相声”。

王瑞刚为自己制定了“三个一”计划,即每周至少上出一堂好课,每天至少找一位学生谈话,每节课至少闪现一个亮点。每节课也有“三个一”:课上“一分钟鼓励”、课间“一分钟批评”、课下“一分钟反思”。

他始终坚信任何一个有情感、善思索的灵魂都有权用自己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声音,而每一种声音都必将成为其漫漫人生旅途中一份宝贵的成长记录。为此,他坚持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将语文学习作为育人主阵地。多年来,他坚持鼓励、指导每一届学生进行“GROWING”(成长)个人文集和班级刊物《漂流瓶》的写作,《漂流瓶》已成为每一届毕业生特别珍视的班级纪念。一位学生在成长文集序言中写道:“待到20年后,翻出来时,会看到自己的可爱之处,会留下一丝灿烂的记忆。也许,白发时,也会记得……如今我在这条街道上寻寻觅觅,不愿意错过街道上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努力记载着那一场场短梦,记载着那心中的涟漪……”所谓“一枝一叶一世界”,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他们不断成长过程中的一片树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将在其上形成一道道清晰而鲜明的脉络。

多年来,王瑞刚一直坚持在各级各类做课、教研、名师回报社会等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考与实践,而且每次做课都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新课。2007年6月,他做市级高一录像研讨课和单元教学设计讲座,提倡坚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语文课应在体现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充满沉静的思考和会心的领悟,反对语文课堂“演艺化”倾向。2007年11月,他受天津市教研室委托在新课程高二录像研讨课上作点评发言,提出的语文教学应“有趣、有用、有意义、有法、有序”的“五有”主张和“生活联想式语文教学法”获得了市教研室和与会同仁的充分肯定。

面对两千多年前哲人的启示,王瑞刚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正是因为涓涓细流,不舍昼夜,才终汇成浩浩的江河湖海,滋养了万物苍生。我愿意做那涓涓细流中的一滴,在不舍昼夜的努力拼搏中,为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做出我的一份贡献。”

人物简介

冉祥红,女,塘沽一中地理教师。1990年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在教育第一线任教二十年。2001年,在天津市第四届中小学“双优课”获地理学科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塘沽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塘沽区十佳教师。2005年被中国地理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2006年被塘沽区教委命名为塘沽区第四届学科带头人。2006年荣获“十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被评为塘沽区首席教师。2008年被天津市教委聘为地理学科兼职教研员。

撰写出的高考复习指导文章《2005年高考冲刺阶段地理复习对策》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学时光——高中地理》(2005年第5—6期)上。编写的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被陕西师范大学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综览》一书录用。参加《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一书的编写工作,已由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教育箴言

我崇尚的教育是理解的教育。理解是一座架在师生心灵间信任的桥梁;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崇尚的教育是宽容教育,宽容是一剂疗伤的良药,它能抚平心灵的创伤。教师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包容每个孩子,孩子才会把你纳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我崇尚的教育是赏识教育。学生的一个小小进步,你给他竖起大拇指,他就增加了一份自信。赏识是催人奋进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