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和成就: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和成就: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第一节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9年1月,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实施。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

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9年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1984年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环境资源委员会。1994年4月,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中国21世纪日程》颁布,推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在企业层面推进清洁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审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2004年3月,循环经济写进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在北京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全国推进循环经济进行部署,11月全国人大环资委、科技部、环保局等部门共同在上海召开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05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遏制生态退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2006年3月,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同年6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了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9年1月,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实施。同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世界承诺,我国将进一步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大幅度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同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以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承担起了应有的节能减排使命,表明我国将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控制,循环经济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的快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昭示出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推进,追求整体性效应的历史新阶段。

二、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示范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出现了推行清洁生产的活动,90年代至今的10多年内,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势头越来越猛,其范围从企业层次逐渐扩大至生态工业园区,又进而扩大到城市及省区。

1.企业层次的产业链闭合循环

企业是构成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同样,企业层次的物质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尺度上的基本表现。一方面,企业可以相对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意愿组织内部的物料循环,有意识地规划、构建自身的生态工业链;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经济循环环节中的一员,可以运用供应链管理来约束别的企业或被别的企业约束。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批以规划、构建特色生态工业链为目标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1)贵港制糖生态工业模式——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

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制糖为主的上市公司,位于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充足的甘蔗资源是贵港市的特色资源,已经形成以甘蔗种植业为基础、以制糖为先导、造纸业和酒精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贵糖(集团)作为贵港的龙头企业,早在2001年就制订了规划,计划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第一个制糖行业的生态工业链(网),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以贵糖(集团)为龙头,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制糖工业生态工业园区。

贵糖制糖生态工业链的主要内容是: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结合甘蔗原料种植、副产糖蜜利用和酒精废液循环等,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形成“甘蔗—制糖—酒精—造纸—热电—水泥复合肥”多行业综合性的链网结构。其特点有三方面:①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甘蔗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以及制糖→低聚果糖等三条生态链,相互之间构成横向耦合关系,形成网状结构。②作为源和汇的甘蔗园和以上三条生态链的有效运作,体现了园区“从源到汇”的纵向闭合。③向园区外排放废物少,并能集中处理南宁乃至广西区域范围内的蔗渣和废糖蜜,实现了区域整合性。

(2)沱牌酿酒生态工业模式

沱牌集团公司形成了以酒业为支柱,兼营制药、包装、饲料、建筑、商贸、科技开发等产业,融科、工、贸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以酒业为主的相关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益集约化经营的企业集团,构建了涉及酿酒工业、生态农业、畜牧业、医药工业等行业的联合企业生态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自然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达到生态平衡。以沱牌园区中动物排泄物和其他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生态农业,废水进行再处理达到标准后作为园区绿化灌溉用水;生态农业能够生产无污染酿酒原料,为沱牌的生态酿酒方向提供物质保证;园区内各种绿化树木使得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充分富集和繁殖,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又使曲药、窖泥在园区内可充分自然接种,为生态酒的酿造创造条件,也为公司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工业生态链完善,物质充分利用。沱牌公司设计出一套以酒糟发展养殖,将动物排泄物进行沼气发酵,利用沼气烤酒并制作动物制品、制药和制作肥料用于生态农业,提供无污染酿酒原料的完整的生态链。酒糟用来生产饲料和生物活性有机肥;饲料用作牛、猪、鸭等的养殖;动物排泄物和其他下脚料作为有机肥料或沼气发酵;沼气用作酿酒;牛、猪、鸭制品及园区内种植的名贵中药材等用作生物制药原料;肥料用于生态农业;植物提供无污染酿酒原材料;炭渣制砖,用于园区建设;90%左右的废水回收处理用于辅助生产。

(3)鲁北化工厂生态工业模式

鲁北化工厂生态工业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开发高技术含量的补链技术和工艺,以工业废弃物磷石膏、盐石膏以及海水为主要原料开发两条生态产业链,创建、发展生态工业。

第一,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鲁北化工依托早期的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游产品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

第二,“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鲁北化工围绕大型盐场建成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盐碱电联产、高级卤水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良性循环资源的综合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能。鲁北化工的这两条产品产业链由于原料费用低,使产品成本明显降低,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化肥、化工、建材盐业等项目群的建设,促进了综合经济的增长。

2.园区层次的产业链耦合循环

(1)南海国家环保生态工业示范园

南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环保市场需求巨大,并具有环保产业发展的人力、技术和产业优势。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全新规划型与虚拟型相结合的园区,结合地方发展规划,确定其主导产业为“大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咨询服务、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绿色产品生产、资源再生等4个主导产业群。

园区设计了12个核心园区企业和7个虚拟园区的现有企业作为园区工业生态系统成员。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园区规划了5个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形成9条工业生态链,建立了包括产品、企业和园区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体系。以期建成适应21世纪的集环保科技产业研发、生产、孵化、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环保产业基地。(www.chuimin.cn)

园区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一,形成了绿色板材、可降解塑料、环保仪器设备、铝型材和绿冷系统等五个生态工业群落,各自相对独立,又彼此共生形成链网结构,大大提高了生态工业系统的柔性。第二,注重发展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产业,有利于生态工业建设、提高园区环保产业的档次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第三,板材加工生态工业群落系统地阐释了元件循环、材料循环、化学循环、废弃物循环和回收热能循环等五个物质循环层次。第四,南海市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园区建设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十分强调资源再生利用。

(2)内蒙古包头生态工业园区

内蒙古包头生态工业园区位于包头市东河区东部,西起河北村,东至毛其来村,北至110国道,南临黄河二道坝堤,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该园区以铝电联营为核心,以铝业为龙头,以电厂为基础,通过各系统之间中间产品、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形成工业生态链(网),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进而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园区由三大功能区构成,核心区以铝电联营为基础,发展电力、电解铝、铝深加工、铝合金铸件、稀土高新和建材等相关产业;拓展区是核心区的延伸,配合东河旧城改造,吸纳东河区搬迁的部分铸造行业企业和高载能企业进入该区;辐射区充分发挥园区的生态工业功能和辐射作用,利用园区的发展拉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促进包头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最终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以包铝集团为主要依托,用八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铝电联营”为核心、电解铝及铝深加工为主线的具有高载能、高技术、低污染、环境优美特征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

(3)新疆石河子生态工业园区

石河子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沿新疆石河子垦区3公里宽的100万亩芨芨草种植、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为基础,依托新疆天宏纸业集团等当地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造纸工业,发展出种植系统→造纸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种植系统、种植系统→畜牧养殖系统→畜产品加工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种植系统以及种植系统→生态旅游系统等三条主要的生态工业链,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新技术为核心,构筑经济航母型的绿色工业系统,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根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

园区的建设的第一步是治理石河子市范围内大部分盐碱地和部分沙漠,明显改善石河子市的生态环境。改组、改善传统产业结构和布局,初步形成一批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产业群和产品群。第二步是形成结构优化的石河子市生态格局,带动新疆畜牧业战略转移,恢复和发展天山的优美生态环境,形成工业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生态景观。实现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配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

园区分为核心功能区、扩展功能区和支持功能区等3大功能区,由种植系统、造纸系统、养殖系统、畜产品加工系统、生态旅游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6大系统组成。核心功能区由种植系统、造纸系统和养殖系统组成,是构成园区的基础单元,也是园区发展的必备单元。功能扩展区包括畜产品加工系统和生态旅游系统,是促进园区持续发展,实现园区产品增值的重要单元。支持功能区中的污水处理系统作为生态工业链中污染物的分解者,是生态工业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城市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

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率先进行了推行循环经济的规划和实践,从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资源能源及环境条件、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生态循环保障体系、城市生态环境等诸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设计了改变城市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1)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

贵阳市是国家环保总局确立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经历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产生了大范围的、不可逆转的区域环境和生态灾害。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防止经济增长、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的同步翻番,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城市发展势位,这与率先发展循环经济的德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强烈的经济和社会反差。2002年4月中旬,贵阳与清华大学建立了以环保项目为突破口、以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为核心的全面合作关系。随后,贵阳邀请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编制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方案,并起草颁布《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条例》。规划了“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的建设内容。一个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态环境美好。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生产模式,另一是转变消费模式,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依赖型城市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逐渐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脱钩”。与此同时,营造一个绿色消费的环境,制定合理的绿色消费政策和规章制度,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激发和引导消费环节的变革。构建三个核心系统,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架,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为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三是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一是磷产业循环体系,二是铝产业循环体系,三是中草药产业循环体系,四是煤产业循环体系,五是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六是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七是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七大循环体系所涵盖的行业体系所占GDP总量比重到2005年达到75%,2010年达到78%,2020年将达到83%。2012年,贵阳市已越过循环经济初始阶段,向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新目标奋进。

(2)上海市对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可贵探索

早在1995年前后上海就开始关注德国和日本的循环经济实践。

上海市循环经济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95年开始将循环经济研究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中;②1999—2001年,将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③2002—2005年,确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专项计划,分别在企业、企业间、行业间和综合层面开展工作,确立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关键任务。

上海循环经济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发展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循环经济建设尽可能融入经济发展中。由政府着力推动,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经济结构调整、城区改造、产业布局优化以及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在第三产业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通过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其他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在旧城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把循环经济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如发展轨道交通和优化道路结构减少大气污染,变拆房建楼为拆房建路并进一步变为拆房建绿;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源头治理,特别是耕地和湿地以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同时,上海注重把法律法规建设与循环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水价、SO2排放收费等环境经济政策等,严格执行国家环境法规。

上海的循环经济实践使得上海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认可,2002年上海获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成就奖”。

4.省级层次的循环经济推进

辽宁省是国家环保总局确立的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省。在国家环保总局和辽宁省政府的领导下,2002年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在全省展开。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辽宁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效减缓了生态破坏的速度,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然而,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建设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城市环境问题仍很突出,全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

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的目标是:结合辽宁的实际,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注入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个五年内,在全省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几个资源转型城市;建设区域性的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初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体制框架。在第二个五年内,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框架,使辽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②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持体系;③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信息交换平台;④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⑤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金融和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辽宁省的循环经济实践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主要包括:推行清洁生产取得成效;生态工业园建设开始启动;城市循环型社会示范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