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9年1月,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实施。......
2023-12-02
第三节 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借鉴
一、可资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
1.以加强立法多层次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德、日、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以立法强力推进。为此,各国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多层次的法规政策体系。我国要借鉴先进经验从基本国情出发,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纲,完善各行各业的专项法规。在循环经济政策方面,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技术政策等各项政策的配套实施,从整体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以政策建设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西方国家对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政策主要包括:①政府奖励政策。②税收优惠政策。③政府采购政策。④收费政策。包括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倒垃圾收费、污水治理费、征税政策。包括征收新鲜材料税、征收生态税、征收填埋和焚烧税、规定制造商进口商回收利用负责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性政策。
3.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世界最发达、最成熟、最有效的循环经济中介组织应该是:①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②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络,③加拿大的中介活动组织,④美国的社区协调中介机构。这些组织积极规范的活动,非常有效地推进了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4.以公众参与形成推动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民众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意识和自觉。日本大阪市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每年9月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万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向公众宣传循环经济时,首先将垃圾减量等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其次是制作多种文字的宣传材料以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员;第三是注重宣传的趣味性和持久性。
二、可资引进效仿的成熟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循环消费模式
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美国,每周末的报纸和网站会刊登大量的庭院甩卖分类广告,说明庭院甩卖的地点及主要出售的物品类别等,人们把自己用过但对别人还有用的商品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传到下一个消费者手中继续发挥作用。由慈善机构所办的节俭商店(旧货店)遍布全国,这些旧货店接受捐物和低价出售旧货,所得收入主要用于社会救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回收系统(DSD)模式
德国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运行的典型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迄今已有16000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自1991年开始对包装物进行分类,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有此标志的商品,表示其包装可回收,要求消费者把它放入盛包装物的分类垃圾箱,然后由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DSD系统的建立不仅带来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且为社会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3.以日本为代表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五部专项法。以上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从法制上确定了日本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根本原则。(www.chuimin.cn)
4.以丹麦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园模式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园区已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及卡伦堡镇供热系统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
5.以法国为代表的行业协会推进模式
法国在推进资源再利用时,相关行业的协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有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100%回收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2004年3月,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又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
6.加拿大的“真富指数”计划
加拿大著名的环境基金组织建议政府创立并全面实施“真富指数”,真即价值的真实,富则是生活富裕的状况,真富包含人文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涵盖了保证生活质量的所有要素,而不是沿用单纯经济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发展。“真富指数”的执行计划分五年,2005年开始宣传和教育,2006年建立全国真富指数,2007年建立《加拿大富裕生活计算法规》和编撰季度及年度真富指数报告,2008年审计长对真富指数的法律、政策和计划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2009年各省、地区和原住民居社区均采用真富指数计算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2010年,开始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和实施“真富指数”统计方法。
7.韩国完善的废弃物利用机制
“循环经济”一词在韩国并不常见,但韩国人对资源再利用的意识之强,做法之普遍,足以令人称道。早在1992年,韩国便意识立法制定了“废弃物预付金制度”,后进一步修改为“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规定废旧的家电、轮胎等18种材料必须由生产单位负责回收和循环利用。为此,韩国成立了11家回收和处理废弃物的合作社,生产厂家把回收和处理废弃物的责任交给合作社,依据废弃物的品种和重量缴纳分担金。自1994年韩国实施“垃圾终量制”,规定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商家、机关单位必须购买各管辖区出售的环保型塑料袋装垃圾,促使人们养成减少垃圾排放量和废旧物品分类的良好习惯。
8.瑞士等国的“生产者责任制”模式
瑞士将“生产者责任制”作为建设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所特别制定的法规,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方法。按照责任制要求,只有回收率达到75%的企业才能生产、使用塑料瓶,而消费者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把他们送回到有关回收处。为了资助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塑料瓶,政府对每个塑料瓶增加4生丁(约合0.24元人民币)的税收,作为回收塑料瓶的专用基金。瑞士设有专门负责回收废电池与蓄电池的机构,在瑞士不得随意丢弃废电池,更不能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必须投入专用回收箱或集中起来交给物业管理人员。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差异性比较
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同,所以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方面,有较大差异:
1.循环经济起步的背景不同
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基本进入后工业时代后,才着手发展循环经济的。起点是在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后,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而我国是在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经济发展处于较低阶段,为了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开始了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循环经济实施的切入点及内涵不同
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如德国从环境保护入手,日本则从资源减量化入手,但大都是首先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然后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探索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拓展到包括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等三个层面。
有关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第一节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9年1月,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实施。......
2023-12-02
第一节生态社会概念源流探析一、“社会”概念中的生态元素1.我国古代“社会”概念中隐喻的生态要素在我国古籍中,“社”是指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会”是指人的集合。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而生活,不能僭越自然宇宙这一最伟大神灵为人类规定的生活秩序,这就是对古希腊城邦社会的神谕和诫命。......
2023-12-02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善、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管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规范各行业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有限开发、有偿开发和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其中,山东省2002年来开展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全省水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023-06-25
在一个公民不能享有平等权利义务的社会不可能建成生态社会。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重要条件。主要指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与平衡。......
2023-12-02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由霍曼斯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中首次提出的。霍曼斯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人之间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交换理论的核心是工具理性。布劳首先批判霍曼斯不从社会的角度解释人的交换行为,他指出霍曼斯的理论建立在没有认识到社会结构整体性效应的基础上。布劳结构交换理论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分别是理性原则、互惠原则、公正原则、边际效用原则和不均衡原则。......
2023-08-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类型发生了足以引起公共政策选择及社会治理模式发生转变的诸多深刻变化:一是社会资源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分散化。因此,现有的社会治理模式必须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在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的互动中寻求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社会矛盾也需多方力量通过不断地调整、磨合,达到最终的消解。这促使国家调整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控制方式,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方式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过渡。......
2023-08-09
第二节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的艰巨性一、对人类文明进程历史惯性的超越生态文明是一个超越工业文明且具有建设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建立生态化的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
2023-12-02
[31]二、“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万物自化”既是老子“道法自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老子环保思想和生态智慧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