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由卢卡斯、罗默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的发展可以不依赖外力推动,而通过引入新生产要素、新生产机制、新生产函数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大数据成为现代经济的生产要素和资产,是新经济和物联网金融的新载体。大数据来自新经济工具的革命性创新驱动,物联网金融也因此成为一种新业态。......
2023-08-13
第一节 循环经济核心原则与主要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
1.循环经济的核心是“3R”原则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永续利用,致力于实现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源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原则,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它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再利用”原则(Reuse),即一方面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尽可能提高重复使用次数,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另一方面将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
“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最大可能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减少废气、废物的排放,力争做到零排放或排放的无害化。通过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它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2.循环经济“5R”理论
2005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上,我国学者吴季松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新循环经济思想,被称为新循环经济学。
“5R”理念包括:再思考(Rethink):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研究资本循环、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减量化(Re-duce):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工程和企业土地、能源、水和材料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准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欲望;再利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企业和工程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领域;再循环(Recycle):除了原有的企业生产废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的循环外,还延伸到整个经济体系由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再修复(Re-pair):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宝贵的第二财富,主张维系和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也是创造财富,也属于生产,也是创造。
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关乎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施上升到战略高度,列入国家政策规划,理论界更是形成了循环经济研究的高潮。
1.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的六种代表性理论
国外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早、成果丰厚,主要可以归结以下六种类型。
其一,布劳恩加特等的“聪明的产品体系”和生产者责任延伸,主张把产品分为消耗品、服务产品和不可出售的产品等三类,建议将制造商与他自己所生产的废弃物捆绑,即循环经济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制度和理念,有利于推动制造商重新设计其产品,优化其企业和生产过程;其二,霍肯的“商业生态学”,主张任何废物对于别的生产方式都存在价值,都可以回收、重新利用和循环再生,主张服从“废物等于食物”的原则,在工业生产中完全彻底地消灭废物;其三,巴里·康芒纳的“源头预防”理论,强调对循环经济的系统设计,提出重新设计经济系统、引导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发挥民众保护环境的力量、发挥政府采购对预防减少污染的积极引导作用等多种措施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从源头预防污染;其四,洛文斯的“自然资本理论”认为,在通往自然资本论的进程中,商业经营模式会发生四方面变化:大大提高自然生产率,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转向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是减少废料,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废料观念本身。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的商业模式,即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职能经济或服务经济模式转变。对恢复、保持和扩大最重要的资本形式,即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基地投资;其五,艾瑞克·戴维森的“垃圾定律”认为可以应用“科技动力学定律”,采用产品“内建式回收设计”,以彻底解决垃圾问题,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经济诱因,如通过征税或抵税来抑制或奖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其六,梅多斯的人类必然走向循环经济理论,主张从产品设计的源头控制,主张对产品重新进行最终可以拆分和回收的设计。从源头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寿命。在对付最危险的污染物及帮助世界摆脱环境制约方面,全人类要建立共识,并采取一致的及时行动。
2.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成果择要
国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起步晚,时间短,但成果众多,则要列举如下:
(1)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论”
“循环经济”一词在我国最初由刘庆山在《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一文中首次使用,他从资源再生角度提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其本质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冯良则认为,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发展经济,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其核心是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周宏春主持完成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中,主要也是从资源综合利用角度界定循环经济概念的。(www.chuimin.cn)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论”
“发展模式论”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基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的弊端所提出的一种人类社会未来应该建立的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途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3)循环经济“经济形态论”
“经济形态论”认为,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学者段宁认为,循环经济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
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循环经济发展的尺度反映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关于评价和衡量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为进一步研究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被应用于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1.绿色GDP的研究
绿色GDP的环境核算虽然比较困难,但在发达国家还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1981年首次公布了“自然资源核算”数据、报告并出版了刊物,1987年公布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研究报告,建立起了详尽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联合国统计署于1989年和1993年先后发布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为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总量、自然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国家基本资源进行了核算,日本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实例体系。但是,学术界围绕绿色GDP还有许多争论,世界上还没有形成取得共识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我国关于绿色GDP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追踪国际绿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具有中国特点的探索。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已联合成立了一个“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工作机构,搭建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开展了环境实物量核算方案与环境价值量核算框架的研究,并开展了全国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调查,开发了经环境调整后的GDP年度核算方法及信息支持系统,在各省市开展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试点研究。
2.经济福利指标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综合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除了收入和产品的增长外,还应包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基本变化及人的态度等。即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主张以经济福利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1989年Herman Daly和John Cobb提出了经济福利指数的评估方式,以GDP为基础,在衡量指数里加入了公共教育和健康等费用指标。
3.真实进步指数(GPI)的研究
GPI被称作是“重新定义进步”建立的进步指数,这是1995年由美国三位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可持续性经济福利指数的评估方法,它保留了GDP中与福利相关的货币交易,调整了被GDP所忽视的其他方面,从而揭示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4.真实储蓄率(GSI)的研究
1995年,世界银行在《监测环境进展》中提出了“真实储蓄”的估算国家财富的方法,并于1997年在《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中进一步详细介绍。真实储蓄重点说明的是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各种资本的数量变动,强调的是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核心是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用货币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资本存量的变化,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去阐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此来评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可持续。
5.生态足迹(EI)的研究
1996年,加拿大经济学家威廉和瓦克纳戈尔博士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主要用于衡量人类现在究竟消耗了和正在消耗着多少用于延续人类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对解决如何判定全人类是否生存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的一种研究尝试。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其作用一方面以此为依据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者衡量规划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从环境角度评价项目的可行性。
6.国内发展尺度(MDP)的研究
2004年3月,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组织的Tim Jackson教授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国内发展尺度,它通过将经济进步、环境成本、资源消耗和社会因素包含在一个简单的复合指标中反映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社会进步。MDP是一种调整过的经济指标,它改编了GDP的消费开支,使其包括通常不在计算范围内的社会和环境代价及收益,从而提供了一个单一的尺度指标,它反映了旨在影响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政策所发挥的作用,使我们得以对在很长时期内国内持续发展方面的进步作出系统的评估。
有关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由卢卡斯、罗默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的发展可以不依赖外力推动,而通过引入新生产要素、新生产机制、新生产函数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大数据成为现代经济的生产要素和资产,是新经济和物联网金融的新载体。大数据来自新经济工具的革命性创新驱动,物联网金融也因此成为一种新业态。......
2023-08-13
循环经济促进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状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008年8月29日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正确地认识循环经济的特征与原则,对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更高目的。......
2024-08-04
在循环经济政策方面,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这些组织积极规范的活动,非常有效地推进了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023-12-02
第一节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9年1月,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实施。......
2023-12-02
通过对比图2.2和图2.3可知,物质循环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回收再利用阶段,从而改变了废弃物直接排放的模式,使可利用资源重新回到生产或消费过程,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量和废弃物的处理量。图2.2物质单向流动过程图2.3物质循环过程清洁生产的概念在于“过程”控制。......
2023-06-20
对特殊儿童进行舞蹈治疗最主要的核心技能就是与孩子进行沟通,良好的沟通方式能引导特殊儿童的正向发展。舞蹈治疗就是协调身体平衡,调动特殊儿童身体全方位感官运动的活动。特殊儿童也是一样的,他们对游戏的喜爱程度不会亚于普通儿童,但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身体、思想上的缺陷,他们往往很难与人建立合作关系,而舞蹈治疗可以拉近特殊儿童之间的距离。模仿是特殊儿童舞蹈治疗的又一核心技能。......
2023-11-19
根据每级压水历时时间的差异,高压压水试验方法分为快速法、中速法和慢速法3种。目前绝大多数高压压水试验最大压水试验压力采用1.2倍的运行水压力值,也有部分工程采用1.3倍运行压力进行试验控制。高压压水试验方法和试验参数的确定,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参考上述成果进行选择。......
2023-06-28
多样化经营使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可以说,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总之,邓小平的“金融核心论”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金融在人类经济生活特别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重要地位的准确概括,是对新时期我国金融实践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我国搞好各项金融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