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在一个公民不能享有平等权利义务的社会不可能建成生态社会。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重要条件。主要指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与平衡。

第二节 生态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特征界定

一、生态社会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1.生态社会的概念表述

对中外学者的生态社会概念进行借鉴和扬弃后的结论是,生态社会应该是以系统论为统领,以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的综合为理论依据,旨在改变工业社会的生产、消费方式和文化、制度观念,高效合理地利用一切可再生的资源,由以炭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氢为主的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社会。[23]

生态社会是在扬弃现代性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以生态哲学价值观导向,以生态文化为行为约束和规范,实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公正、和谐、平衡,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内在契合,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与人的本质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形态。

生态社会的构建思路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自生、共生、相互依存和能量流动机制,效仿自然生态系统设计的循环模式,实现工业、农业、旅游、服务等各产业的生态化转化,形成社会、自然、经济和谐平衡的可持续的系统网络。

2.生态社会的基本要件

生态社会是一个超越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全球性概念。生态社会将人、社会、经济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体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

(1)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平衡是生态社会的首要条件。

这主要指的是人类生态型幸福观和消费观的建立。没有人类内心世界的宁静、谐和,就难以形成关爱自然、关爱生命、适度消费,为地球的未来,为人类的千秋万代着想的生态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2)人与人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必要条件。

主要指人与人的权利、责任的平等,包括社会资源与财富的公平配置。因为在一个人的地位、权力不平等的社会,在一个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大多数人不能享有平等的劳动、报酬、社会福利的社会,想让多数人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难以想象的。

(3)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基本条件。

主要指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原则的实现。在一个公民不能享有平等权利义务的社会不可能建成生态社会。

(4)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根本条件。

主要指人类与自然要建立相互依存,同为一个整体的关系。人类利用自然以不超越自然的承载和自净能力为阈限,以确保自然的永续发展。

(5)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重要条件。

主要指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与平衡。人类不能以自己的需求为转移,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系统的改造与调配,如果这样,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失衡和胁迫。

总之,生态社会以社会与自然的内在契合为基础,以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的生态链完整和谐,是实现良性运转的全新社会形态;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态系统平衡并有效运转。认定一个社会是否是生态社会,关键是看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社会不同于古代敬畏自然的原始社会和近现代征服自然的工业社会,人类不再把反自然和掠夺征服自然作为自身追求的目的,是以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和非生命的自然物为主体,人、自然、经济、社会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并统一的大系统,相依相生和谐共存。

二、生态社会的衡量条件与内涵要求

1.衡量生态社会的必要条件

衡量是否实现生态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以公平公正为核心价值:

第一,人与人关系的公平公正。生态社会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的意蕴包括:①否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把属于人的权利还给人自身;②否定由财富和权力不平等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即人的实现能力的不平等,使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③抑制市场经济下的绝对的利己主义,弘扬“社会责任感”,使一切私人的或公共的权力机构的决策和行为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体现尊重人的价值精神;④承认人由于个体、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分工、贡献和收入的差异,这也是公平原则的体现。

第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公平公正。生态社会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是在“天人合一”、“天人共生”观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与人类相依相存,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链,人类不必对自然俯首称臣顶礼膜拜,但也不能自私的单纯的去利用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存在和延续的权力,满足其必要条件。

第三,人与社会关系的公平公正。生态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关系包含两层含意,一是人类对当代社会的责任,二是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地球生物圈的有限性使得第二个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零废弃的循环经济,减少乃至消除人类生产生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确保当代人不侵犯后代人的生存权利。

第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平公正。在生态社会中,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全球一体化,发达国家不能以转嫁危机和输出污染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同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传承不同,发展历史不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要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发展道路的多元性,世界的多元性,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第五,自然与自然的公平公正。自然是指自然界除人类以外的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空气、地磁、岩石、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步增长等自然因素的总和。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抑或是光、热、水、土、气等各种环境因子,它们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其意义都很重大。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必须保持环境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生态关系的良性化。

2.生态社会的内涵要求(www.chuimin.cn)

生态社会概念中的生态首先是指自然生态,包括不同空间、不同状态、不同物种、不同群落间的内部关系及相互关联;其次包括人类社会生态,人类社会生态相对于自然生态而言,包括经济生态、政治生态和精神(文化和心理)生态。

(1)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内在契合是生态社会的基本理念

古代的社会观把自然凌驾于社会之上,自然神秘莫测、高高在上,人类对自然俯首称臣、充满敬畏。近现代的社会观把社会置于自然之上,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高科技为支撑为所欲为,对自然征服、控制、盘剥和掠夺,以至于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凡此种种,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都是外在性的关系,自然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社会是反自然的。人类要走出目前的生态困境,必须摒弃传统的社会观,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社会观,即人类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人类与自然同存于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相互依赖和统一的特性。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人类作为物质联合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从本质上与世间万物没有差别。生态社会理念正是在抛弃了古人“敬畏自然”中的神秘性、吸取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合理内核的同时也扬弃了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吸取了改造自然的积极因素,强调社会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是内在的统一,社会既不在自然之上,自然也不在社会之上,社会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在生态社会中,整个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系统构成,人、自然和社会都是生态网络系统,都包含在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之中。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制约和改变着社会,反过来自然又是社会化的自然,社会也不断地对自然进行改变。正是由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生态社会要实现自然和社会的融合一致,不能把社会置于生态系统之外。

生态社会所主张的社会与自然的内在契合,是指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的融合和统一,这里的自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自然,而是本质意义上的自然。自然不仅指自然界,还包括本性自然。物质意义上的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我们衣食住行的源泉。但如果仅仅把自然看做是物质意义上的自然,是被人类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社会与自然之间必然走向对立和分裂。因为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多,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也就越严重,在物化的自然背后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促使自然界是其所是的力量,应该说这是自然的本性、人的本性或社会的本性。这种力量曾一度被人们神秘化,古代社会称之为“神”或“天”,中世纪欧洲敬之为“上帝”。我们在敬重自然、关爱自然的同时,既要防止自然被神秘化,也不能否认本性自然的存在。自然既不能被神化,也不能被物化。神化的自然必然凌驾于社会之上,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宰,而物化的自然又会被社会所奴役,成为人类任意盘剥和宰割的对象。

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契合,既不能把社会置于自然之外,也不能把自然排斥在社会之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4]

(2)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的准则

人类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深刻认识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的根本标志。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关键概念:一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基于公正性原理,人类必须满足地球上贫困地区人们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二是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坚持代际公正原则,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保全地球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就是协调好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以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换言之,实现生态社会必须要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社会有三个条件[25],即“环境优先的条件”、“决策过程民主化的条件”和“人类环境有限的条件。”“环境优先的条件”是指把环境保全放在第一位,“决策过程民主化的条件”是指决策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主义,要实现与此相关的实质性的环境影响评价;“人类环境有限的条件”是指人类的发展要基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在环境所能承受的阈限范围内进行。

生态社会的构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准则,就当代而言,只有与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的资本的逻辑决裂,生态社会方能实现。

三、生态社会的根本性特征

1.经济运行生态化

以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为基准来衡量,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形开放式过程。在这种模式中,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资源后,不加任何处理地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这种发展模式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直接后果是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即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道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尽管也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但在生产过程的末端进行,不仅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效果不理想,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恶化和资源枯竭无法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在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以生产过程末端治理为主。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20世纪中后期以来,循环经济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颇具规模。我国的生态经济思想源远流长,而循环经济实践则起步较晚,在一些省、市、县域才初步形成生态工业园、清洁生产型企业。经济运行生态化就是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等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社会构建奠定基础。

2.发展模式生态化

有学者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上提出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6]所谓弱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传递给后代的资本总存量不少于现有存量,这种资本连续性称为弱可持续性发展。弱可持续性发展仅仅强调资本总量,这就意味着当代人可以不关心传递给后代的资本储备形式,当代人可以传递少量的环境资源,而用增加道路、机器和其他人造资本储备方式来弥补相应损失。而强可持续发展则主张以宏观环境标准控制为主、经济刺激手段为辅的政策,要求达到零经济增长和零人口增长,从而实现资本连续性和资本恒量传递。这两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给了人们思考未来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方向,但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弱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对传递给后代的资本不进行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区分,这在当代发展中仍可能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和对环境的破坏,对后代的发展仍可带来灾难。强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是严格的,但实践难度极大,大概在相当长时期都只能存在于理想中。

构建生态社会要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化发展观,它追求代际公平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所说的可持续性包括资源、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要求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走低消耗、高效益、不污染的道路,需要的是经济的适度增长,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

3.消费方式生态化

生态社会的实现,首先要达成人与自心的平衡,人类欲壑无限的贪婪劣性、挥霍无度的消费习惯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大敌。人类的一切经济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类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对人类物质文化的生产起着指挥棒的作用。《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全球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形态造成的。”加拿大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根据对美国等国家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研究后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地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物圈为人类提供的能量和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有科学的消费观和理性的消费方式,提倡高尚的消费和可持续的消费,摒弃高浪费、高污染的消费,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模式,弘扬生态消费文明。

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奢侈的社会。桑巴特曾批评,“对近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一点是,除了钱之外一无所有的新富翁只会将大把大把的钱财用于奢侈生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突出的能耐”。桑巴特认为,是奢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奢侈之风已近疯癫状态。奢侈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阶段,奢侈日益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普通消费行为,整个社会都处于奢侈浪费状态,电视、报纸和杂志所宣传的榜样性人物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就是这样履行着一个极为确切的社会功能:奢侈的、无益的、无度的消费功能”[27]

即使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分配失衡,一小部分人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他们的骄奢淫逸也带动了社会的过度消费之风。整个社会的消费目的不是为了享有物品,而是为了浪费物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向不发达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整个人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还不能算是富裕国家,但奢侈浪费却也比较严重,以至于常听到人们戏言,在发达国家销售极度奢侈品的商铺中徜徉的多为华人。过度消费在中国已成时尚,《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来换取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人民以一种合理的消费模式步入小康阶段”。构建生态社会,就必须确立科学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生态化的消费方式。生态化的消费是理性的消费,是可持续的消费。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比例,尤其需要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生态消费文明,实施可持续的消费。

4.科技发展生态化

“每一文明方式必有一定的技术实践方式作支撑。”[28]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智力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促使社会与自然关系发生演变的重要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借助科技的力量人类信心百倍,以主人的姿态支配、任意践踏自然,社会与自然逐步走向分裂。

科学是一种工具,怎样合理使用需要价值观的引导。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种种好处,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灾难。早在100多年以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社会的构建需要发展绿色科技,让技术具有一种与生态圈进化过程相协调的生态性质,使科学技术不再成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不再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帮凶。

推进科技生态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技术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努力克服西方工业文明时期科技的负面因素,用科学的进步推动社会与自然和谐,促进生态社会的早日实现。

5.人口增殖生态化

人口增殖与自然资源承载容量相适应是生态社会的重要特征,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世界生态危机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资料显示,公元初年,世界人口约2亿左右。1600年左右,世界人口接近5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增长,1750年达75000万人,1800年达9600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更为迅速地增长,1960年近30亿,1981年已达44.92亿,当今世界人口已越过60亿大关。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我国人口约2000万人。1651年约为5300余万,1685年达11000多万人,1765年达2亿,1790年突破3亿,1850年达到42000多万人,1911年下降到34000万人左右。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达到54000万。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已越过13亿大关。也就是说,在最近400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11倍,中国人口增长了25倍,对资源与环境造成日益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人口增长,实现生态社会也只能是美丽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