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公民不能享有平等权利义务的社会不可能建成生态社会。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重要条件。主要指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与平衡。......
2023-12-02
第一节 生态社会概念源流探析
一、“社会”概念中的生态元素
1.我国古代“社会”概念中隐喻的生态要素
在我国古籍中,“社”是指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会”是指人的集合。将“社”与“会”连用而成为“社会”大约始于唐朝,其含义是指人们为了祭神而聚合到一起。我国古代所信奉祭祀的不是单一的神,而是多神崇拜,如山神、海神、树神、土地神,以及风、雷、雨、电,等等。这些自然神代表着自然世界的意志,代表着当时被先民认作神圣的自然世界。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先民在使用“社会”一词时的心态和他们对社会本质的体认,即“社会”是为了表达人对自然世界的敬畏而生成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成为“社会”,是为了敬拜当时人还不曾认知的、具有无上威力的自然世界。[1]由此,是否可以说从我国社会概念形成的原初含义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社会概念”,其本身即隐喻着一定的生态内容,在中国古人的视野里,社会概念表达着社会本身与自然世界的内在关联性。古代人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这种确认,还反映在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构成中。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整个社会的最高主宰,而皇帝统治社会的合法性在于,其存在本身超越了社会存在的层面,即皇帝不是在社会中生成和存在的,而是作为真龙天子下凡于人世,代表着自然界诸神世界掌控人类社会,君权是由神授予的。皇帝代表神权统治社会,而这种神往往用“天”来表达,即皇帝是“天”的儿子,这其中也隐性地昭示着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内在一致性。
2.西方国家“社会”概念中包含的生态含义
在古希腊人语言里的“社会”概念也隐喻地表达着与我国先民同样的生态意义。在古希腊社会里,人们所崇拜的诸神也是城邦社会的主宰,它们也像中国所崇拜的诸神一样,代表神圣而令人敬畏的自然世界。尤其是古希腊人认为,人自身所拥有的灵魂和理智,只不过是对自然宇宙之灵魂和理智的分有。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而生活,不能僭越自然宇宙这一最伟大神灵为人类规定的生活秩序,这就是对古希腊城邦社会的神谕和诫命。换言之,在古希腊人关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也表达着一种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蕴意。如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著名政治著作《理想国》中,他通过论证城邦社会、国王和神的关系,指认了自然世界与城邦社会的内在关系,确认了自然世界高于城邦社会的等级秩序。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城邦中,由哲学家执政治国,管理城邦社会。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分享作为一切存在之根据的“善理念”而成为最高智慧的化身。柏拉图所谓的“善理念”实质是一种作为宇宙存在之本体的“神”,是指生命和有活力的自然世界。哲学家通过分享善理念而掌管城邦,柏拉图的设计委婉地反映了“神”和自然世界与城邦社会的内在关系和统治秩序。[2]
3.马克思“社会”概念中阐述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对社会这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范畴第一次下了定义:“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3]马克思还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4]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特征,又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人类三大社会形态的构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5]马克思进一步阐释说,第三阶段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现实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现实了的人本主义”。这就是体现在马克思社会学说中的生态社会思想。[6]
二、当代人憧憬中的新型社会形态
1.沉重反思后的新希冀
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行进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进步,人类理想的彼岸社会是怎样的?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一个永恒的命题,为此人类走过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至于到了现代——人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后工业文明时期,但是,人类还没有来得及欢呼自己的胜利,却接连不断的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打击。
沙尘暴肆虐:2001年4月中国遭遇了一次很严重的沙尘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科学家报告称,来自中国北部的巨大沙尘暴已经到达美国。“从加拿大到亚利桑那都蒙上了一层尘土”。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上空10700米的高度检测到了这次沙尘暴的粉尘。中国正在失去数以百万吨计的表土,如此巨大的自然资本损失,是它无力承受的。[7]
全球气温升高:全球变暖让世界的干旱土地越来越多,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从1959年有测量记录以来年年都在增加,已成为所有环境趋势中最有预示性的趋势。地球上最暖的14个年份都出现在近30年内,1980年以后,气温升高导致更多极端的气候现象——创纪录的热浪、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更多的破坏性的沙尘暴。[8]
母亲河断流:缺水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是一段令人心悸的关于黄河的记载,“由于黄河上游向城市、工业和灌溉改道分流的情况越来越多,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条河不停息地流淌了几千年后,1972年出现断流,约有15天不能入海。此后几年黄河都断断续续的干涸,1985年以后,每年都有一部分时间干涸。1997年是个旱年,黄河有226天没有与海相连”。“黄河上游对水的要求不断增长,这意味着有一天黄河可能根本再也流不到山东”[9]。
森林面积缩小:据联合国2007年估计,全球每年有近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滥伐森林的严重后果是引起气候变化,全球20%的碳排放量是由于滥伐热带森林而产生的。森林减少引发山崩和洪水,加速减少生物多样性,使得地球表面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沙漠化趋势日益加剧。20世纪初全球森林估计为50亿公顷,迄今已经减少了约50%。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和生活的需要,每年减少约6.5%的森林。我国的退耕还林提供了一些补偿,但依然没有根本遏制森林的减少。
土壤被侵蚀:在地球诞生之后,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才形成了土壤,正是这些土壤培育着土地上早期的植物,而植物又保护土壤免受风、水的侵蚀,土壤得以积累,从而培育更多的植物。这种共生关系推进着地球表层土壤的形成,地球表土不仅能够培育丰富多彩的植物,而且培育依赖于植物的动物。这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地球表层的土壤并不丰厚,大多数地区都是以厘米计。人口持续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持续上升,导致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世界耕地面积加速流失,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会消失。
物种持续减少:考古学的记录表明,自从有生物以来,物类已经经过五次大规模的灭绝,而每一次都表现为进化的挫折和地球上生物的极端贫困,最后一次的灭绝大约发生于6500万年之前,突然的寒冷,使得恐龙和当时至少1/5的其他生物物种全部灭绝。[10]目前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规模灭绝的早期阶段,和过去不同的是,前几次都是自然现象所造成,而这次则是我们人类所为。目前鸟类、哺乳动物和鱼类处于危险和濒临灭绝的百分比都已达到两位数。这个数字,在全世界近10000种的鸟类中占12%,在全世界的4763种哺乳动物中占24%,而在整个25000种鱼类中估计占30%。[11](www.chuimin.cn)
面对这种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自然界种种灾害的打击,人类被迫开始了反思。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什么?当代工业文明让我们所体认到的,不是我们所希冀的理想的彼岸社会。于是,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们在反思中探索,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憧憬中的理想社会形态——生态社会。这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依共生的新型社会形态。
2.当代人期望中的彼岸世界
用彼岸世界形容憧憬中的生态社会,是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的表达。生态社会是人们回应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未来和谐、美好社会的一种憧憬。但是,生态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因为这还只是一种憧憬,因而目前所能看到的研究比较少。在国外,主要是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在我国,主要是从技术层面研究自然生态建设,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进行生态社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揣浅陋,撰写这一章,意在引起学界的关注,得到各方的指正。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需要有一个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具有科学性,既反映人们的内在心理追求、又有现实的可行性,能激励人们、约束自己,甚至放弃局部的、当前的、个人的利益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成为人类优化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的内在动力,这个目标引导、激励人们主动自觉的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维护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个目标就是人类越过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社会而向往的彼岸社会——生态社会。
三、生态社会概念研究概述
1.中外学者对生态社会概念的表述
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默里·布克金从社会生态学构建的角度提出了生态社会观,他在其著作《走向一种生态社会》中对生态社会的描述是“一种具有新文化的、人与自然协调的、非等级制的、倡导生态伦理的社会”[12]。罗伊·莫里森在他最新的论著《走向生态社会》中指出“生态社会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自然”[13]。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在《反自然的社会》中提出的生态社会是社会与自然内在的统一。[14]莱斯特·R·布朗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的著作中描述的生态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5]日本著名学者岩佐茂在《环境的思想》一书中从环境容量的角度阐释未来社会是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社会[16]。
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姚淑群从制度、文化等价值层面指出“生态社会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循环的社会,而且是具有社会性、强调人类社会的稳定、公平、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7]。庞树奇等在《普通社会学理论》中将未来理想社会界定为:“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的地位得到了尊重和体现”[18]。李雪玲指出:“生态社会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9]白志礼教授在《生态和谐社会:社会观的创新》一文中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指出:“生态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关系和谐化、生态化。”[20]孟勤先生在《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一文中提出,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是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由于生态社会本身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内在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生态社会不得不承担的道义。[21]
除上述表述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不一一表达。归纳综合上述学者的表述,生态社会主要包含了以下元素:社会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所有生物与非生物在内的和谐存在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谐的生态平衡;人与人和谐共处、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
2.我国现阶段关于生态社会研究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技术层面,研究怎样进行有效的生态建设;二是在哲学层面,挖掘阐释生态哲学、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诚如余治平先生所言,我国哲学界对生态问题研究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面向经典挖掘古代生态、环保思想资源。许多学者非常认真地梳理孔子、老子、墨子、管子等古代思想家的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由此展示出中国古人丰富而璀璨的生态思想,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但是这种研究有缺憾,主要表现在:
其一,偏重于对某一思想家或某一学派的生态思想的挖掘与梳理,历史描述精彩,而义理论证不足,史料清理多于原理分析。大家都知其然(即富有生态思想)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态思想),很少有人会对形成生态理念的深层原因做进一步思考,“天人合一”、“天地合德”、“万物同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类命题的哲学根据仍然被遮蔽着。
其二,儒家、道家、佛学的生态学思想被表象化、肤浅化。生、生生、生态直接被等同于生命、环境整体、环保理念,“天人合一”也多作道德化、人格化或人性化的诠释与理解,“仁民爱物”仅仅被看做是一种关爱生命、节约克俭、珍惜资源的生活意识。在一些学者的论著里,“生态哲学”的概念往往被降格为一种浅显几乎没有哲学规定的“环境哲学”、“自然保护哲学”或“资源哲学”而被使用。
其三,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被过分伦理化。实际上,只在人的本位上理解自然,自然仍被资源化,进而只是人类开发与利用的对象。许多论著只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预设下理解自然,这种态度显然已经是另一种人类中心论,自然本身的价值与目的得不到认同,物还得围绕人转。人只能从人自身的角度或者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理解物自身,而难以做到真正的无私,即与物等齐。[22]
有关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在一个公民不能享有平等权利义务的社会不可能建成生态社会。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社会的重要条件。主要指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与平衡。......
2023-12-02
[31]二、“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万物自化”既是老子“道法自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老子环保思想和生态智慧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2023-12-02
第二节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的艰巨性一、对人类文明进程历史惯性的超越生态文明是一个超越工业文明且具有建设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建立生态化的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
2023-12-02
第一节闪耀着生态智慧的中国文化元典一、人类文明史的本质是自然生态演变史史学考证认为,地球上约在35亿年前就诞生了原始生命体。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研究这些关系的学科被称为生态学。老子的“天人合一”是现代生态理论的哲学本源,也是培育生态意识,形成维护生态的行为自觉,构建生态社会的文化元典。......
2023-12-02
第一节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9年1月,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实施。......
2023-12-02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六是循环经济主体的社会化。大多数德国公众对于减少或回收废弃物的措施都积极回应并努力合作,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中坚力量。......
2023-12-02
在循环经济政策方面,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这些组织积极规范的活动,非常有效地推进了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023-12-02
但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在绿色运动中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其思想也只是偏重于对生态危机及其恶果的批判,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所谓“红色绿党”,即生态运动中以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生态社会主义的派别,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主义者。......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