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犹太人交友的101个秘诀-笔记本分享

犹太人交友的101个秘诀-笔记本分享

【摘要】:善于从商的犹太人更清楚后者的意义之所在,在他们看来,人际关系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其实,这样做恰恰是错误的,因为人际关系是最忌讳的就是大献殷勤,不卑不亢才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犹太人对“入乡随俗”的必要性认识得非常深刻。同样,犹太历史上也有类似睿智的话语流传下来。

49.犹太人的交友原则

任何人都需要友谊。交朋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生活充实和丰富,能够有人了解你和支持你。二是希望在工作、事业上能够获得朋友的帮助和扶持。

善于从商的犹太人更清楚后者的意义之所在,在他们看来,人际关系是事业发展的根基。犹太人有很多交友的原则,值得我们学习。

1、朋友贵精不贵多,不要滥交朋友

有人会认为,为了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以便能够在商业上更加如鱼得水,就要广交朋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过多地交朋友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滥交朋友的人,会给人一种生活缺乏原则的感觉。如果你以认识的朋友多为荣,那么在与人交往时,你必然会主动去拉拢各式各样的人,只要有机会,你就会去主动结识。其实,这样做恰恰是错误的,因为人际关系是最忌讳的就是大献殷勤,不卑不亢才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

滥交朋友的人,往往缺少真正的朋友。和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需要各种努力,首先是需要花费时间从而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了解,以维持双方的关系,社会是经常变化的,人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不经常交流肯定会出现隔阂。而滥交朋友的人是肯定没有时间专门给一些朋友的,他们认识不到友谊需要细心栽培,认为友谊想用的时候就可以随意用,殊不知这种浅交根本不会对你有多大的好处。

《塔木德》说:“与污秽者为伍,自己也得污秽;与洁净者相伴,自己也得洁净。”他的意思很清楚,朋友是必须认真选择的,贵精不贵多,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和能力比自己强的、品德好的人交往,才会从友谊中得到更多,而细心维护好这些友谊,才是交友的关键所在。

2、入乡随俗,博得对方的好感

《塔木德》上说:“众人着衣时莫要裸身,众人裸身时莫要着衣;众人就座时莫要站立,众人战栗时莫要坐下;众人哭时莫要笑,众人笑时莫要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犹太人对“入乡随俗”的必要性认识得非常深刻。如果你能穿着和对方同样的服装,说着同样的话语,表现出类似的举止,必然能让对方觉得你和他的思想与地位都是相似的,就会博得对方的好感。

哈勃也是偶然才发现这一处事原则的。他曾经在博里那日做过传教士。那里是一个产煤的矿区,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下矿井干活,但收入却低得难以糊口,这里的人们几乎一年到头都要忍受寒冷和饥饿的煎熬。肥皂在这里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品,大多数人都是“煤黑子”,连洗脸都是一种奢侈。

哈勃被临时任命为当地的传教士,经过他的努力,本地的人民开始渐渐缓和了对他的冷淡态度,开始慢慢相信他,相信上帝。

有一天,哈勃在布道时发现人们的态度异常热情,布道后的交谈也没有任何保留了。作为上帝的牧师,哈勃得到了这里的人们的充分认可。但哈勃觉得,他们的态度转变得似乎快了一些,究竟是什么引起这种变化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他回到住处,准备洗脸时才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面容,原来他的额头、眼皮和面颊上,都沾满了黑煤灰。

“原来如此,”哈勃大声说,“这就是他们认可我的原因所在了,我终于成为他们的自己人了。”

从那天开始,他每天都会往脸上涂一点煤灰,从而使自己和这里的其他人看上去没什么两样。他的传教工作从此越来越顺利了。(www.chuimin.cn)

精明的犹太商人在经商时,很喜欢使用这种方式。比如在谈判时,为了得到对方的接纳和认可,犹太商人就会首先使自己在某些方面与客户相似或相同,这样就有了达成更多一致的基础,从而可以减少很多波折。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的伟人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一直知道着中华民族的人际交往。同样,犹太历史上也有类似睿智的话语流传下来。

犹太人拉比希雷尔出身贫寒,靠自己的天赋和勤奋掌握了渊博的知识。2000多年来,他的许多言论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据说,《圣经》上的言论,有许多其实就是希雷尔所说的要言。

希雷尔在成为犹太教首席拉比时,一天有一个非犹太人来拜访他,他要希雷尔拉比在他一个脚战栗的时间里,把所有的犹太学问都告诉他。可没等他的脚提起来,希雷尔已经要言不烦地将全部犹太学问浓缩成一句话告诉了他:“不要想别人要求自己也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句话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其相似!两个古老民族的智者对各自的文化做出了完全相同的界定。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哪个民族,在人类生活的最本质的特征上都是相似的。每个民族在文化成熟的过程都有很多类似的言论产生。

人类起源的生活就是集体生活,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最原始的关系,就是一种相互体谅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又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就会产生类似的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谦让的与人处世原则。

不过,原则只是原则,如何恰如其分地掌握好分寸,还是需要当事人在特定的情景中体察出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

4、善于倾听,表现对别人的兴趣

一位犹太学者说:“要令人觉得有趣,就要对别人感兴趣。”如果想做到这一点,没有比会倾听更加简单的了。我们可以发现,经常发牢骚的人,甚至是最不容易讨好的人,都会在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那里软化下来。

纽约电话公司曾遇到一个最凶恶的客户,他拒付电话费,说那些费用是无中生有的,他对接线员大吵大嚷,还写信到报社,到公共服务委员会去申诉,到法院去告状。鉴于事态发展得越来越严重,电话公司派出公司最好的调解员去会见那位惹是生非的用户。

见到调解员后,那位用户一顿破口大骂,但这位调解员并不答话,只是静静地听着,让那位用户把心中的不满全部吐出来。那位用户整整发泄了3个小时,调解员只是耐心地听着,不断地说“是的”,同情他的不满。

这样,他们会面了4次,在第一次会面时,调解员甚至没有提出去找他的原因,第二次和第三次也没有。知道第四次,事情就完全解决了,用户不但把所有的账单付了,还撤销了对公共委员会的申诉。

这就是聆听的作用,很简单,并不需要用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能学会,但能熟练运用倾听的人却可以把他发挥到一种艺术的水平。因为倾听并不是沉默,他不但要求你的坐姿,还对你倾听的动作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还必须学会用简短的语言来引导对方,从而让对方说出他真正想说的话。

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就要学会,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比其他任何问题都感兴趣,一个好的倾听者需要懂得如何在倾听的过程中让对方喜欢上自己,如果你想做到这一点,请记住这句话:“学会做一个好的听众,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