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这两句虽未言及女子之愁,但远望陌上衰草、近傍楼中夕阳的相思之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日日”是时间对空间的超越,是永恒的思念、不绝的爱,能在移情拟想中有这份体贴,真不容易。......
2023-12-02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难伸其志,令人扼腕
南宋朝廷中,有不少主战派的人士在政治斗争中遭受过打击,除人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岳飞、大诗人陆游、大词人辛弃疾外,前期的李纲、赵鼎、胡铨,后期的吴潜,都入于此列,都有过被贬的经历,也有报国无门的情怀自诉于词。如李纲,即有多首咏史词,表现历史上不少有作为的皇帝在民族战争中的胜利,意在激发当朝君臣的斗志。他在遭受打击而被贬后,颇见心中愁苦:“江湖倦客,年来衰病,坐叹岁华空逝。往事成尘,新愁似锁,谁是知心底。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永遇乐·秋夜有感》)赵鼎在同秦桧的斗争中,因宋高宗的偏袒后者,致使被贬岭南,在贬所写下的《洞仙歌》也表现了凄怨与愤慨:“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后又被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曾写有《行香子》:“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其心绪之凄凉不难窥见,终致在此绝食而亡。胡铨更有著名的《好事近》:“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萝秋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据《宋名臣言行录》:“胡铨以上书论王伦、秦桧,谪吉阳军,又贬新州。张棣(秦桧党)曰:‘铨何故未过海?’铨偶为词曰:‘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棣即迎桧意,奏铨怨望,于是送南海编管,流落几二十年。”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见,在南宋初的和战之争中,主战派普遍受到压制、打击,多被贬南方荒蛮之地,在他们的词中,虽怕遭受进一步的迫害,而未免掩抑其辞,但其悲怨、愤懑仍多有流露。
南宋后期,在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悄然中又更换了对手。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正像北宋的女真政权后来居上,消灭了原来奴役自己的契丹政权一样,南宋到宋理宗当政时,逐渐强大的蒙古军压倒了金政权,并包围了金朝的行都南京开封,金哀宗只得出逃蔡州。更为相似的是,正如当年的北宋与金约定共同夹击辽一样,此时的南宋也与蒙古军相约夹击金军,终于攻破蔡州,金朝灭亡。当年的灭辽,是来了更强大的金,终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如今的灭金,又来了更厉害的蒙古军。南宋政权本想利用金朝灭亡之机收复黄河以南地区,结果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未能夺回,反而在蒙古军反攻洛阳时被打得大败,蒙古政权以此为借口,对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自此,四十多年间,南宋一直都在蒙古政权的虎视耽眈之下。
吴潜生活在宁宗、理宗时代,在理宗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包围鄂州,形势危殆时,任左丞相。理宗命贾似道领兵救鄂州,并拜为右相,全权指挥四川、湖广、两淮前线全部宋军。此时,蒙古军已屡屡受挫,但贾似道却秘密派遣亲信到忽必烈军中求和,遭到拒绝。吴潜采纳他人建议,请理宗命令贾似道移兵黄州,将鄂州防务另交他人。贾似道认定是吴潜有意加害于己,心中记仇,入朝后,利用吴潜与理宗在立太子问题上的矛盾,唆使人弹劾吴潜,理宗将吴潜罢相,流放循州(今广东龙川),并死于此地。吴潜的词,在此前的所作更能体现其被贬官时的心情,如《满江红·豫章滕王阁》的下片:“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此词写于淳祐七年(1247),十年来,他多次落职,近六年多被罢乡居,刚复官不久,又被贬谪,所以“十年心事,休休莫莫”表现出往事不堪回首的沉痛。再前推十年所写的《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则明确道出了报国无门的苦闷:(www.chuimin.cn)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此词应是吴潜任平江知府时,为辞官后经过此地的李珙而作。“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道出了离朝引去的原因所在。杨慎《词品》卷五说:这两句“亦自道也。”是说出了其中底里。不论是李珙,是吴潜,还是其他人,他们都难有作为,“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具有极大的涵盖性。综观历史,有多少人难伸报国之志,空有济时之策,读其词,让人掩卷长叹。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这两句虽未言及女子之愁,但远望陌上衰草、近傍楼中夕阳的相思之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日日”是时间对空间的超越,是永恒的思念、不绝的爱,能在移情拟想中有这份体贴,真不容易。......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2023-12-02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身处异域者的真切感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曾记录了一则材料:靖康事变以后,成为俘虏的宋朝帝王子孙和宦门仕族,在被押解到金国后都成了奴隶,要为他们的主人服务。而洪皓本人在词中也留下了身处异域的深切感受,读来令人鼻酸。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洪皓是被羁留的使臣,境遇当然要优于已成为奴隶的王孙贵族,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受,绝对不是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人所能理解的。......
2023-12-02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缘情”之极品,一代之文学“文学即人学”是曾被严加批判、又是改革开放后广为流行的一句话。“缘情”是对于“言志”的突破。欧阳修曾在《玉楼春》词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只限在“风与月”,而要看到“人生自是有情痴”对于感情的勇敢承认,而这正是“文学是人学”的体现。......
2023-12-02
为官之人,并无自由之身,且不说他对黄州生活及行将年老的感叹,下片所提的问题:“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若从后面的闲看秋风洛水来看,是针对黄州父老解说为何要去汝州之由,其实,更是提出了对人生目的看法,带有哲理性。“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