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词中的人生琐事

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词中的人生琐事

【摘要】:三军思奋发,中原人民也将待机而起,停输岁币则内可得养兵费用,外可从精神上压倒敌人。辛弃疾还主张,将北方来归的军民安置在两淮地区,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利于在战时打击敌人。可惜,由于宋廷偏安已久,不思进取,使得爱国志士的崇高理想化为泡影,一腔热忱付诸东流。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一生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辛弃疾在南归宋廷后,先任江阴签判,不久,任满去职。此后数年,他精心准备,就宋金两国的形势和军事斗争前途,作了详尽而精辟的分析,写成十篇论文,名之为《美芹十论》(美芹,典出《列子》,说以前有一人喜食芹菜,以为美食而对人称赞不已。辛弃疾之所以如此命名,是表其人贱物微,将所爱之物献上,却不失忠诚)。冒着越职之罪,奏进朝廷,时为乾道元年(1165)。

“十论”有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篇。在前三篇中,辛弃疾精辟分析了金国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认为金虽国土辽阔,但因实行民族压迫,使得矛盾重重,且逐渐激化,倘遇战争,极容易形成土崩瓦解之势,故其“地广”实不足虑。金政权虽有南宋的岁输金帛,却不能用来养兵,从人民搜刮来的,又多入于官吏私囊,遇战争就豪夺民财,必致民怨沸腾,故“财多”亦不足虑。从表面看来,金政权有“士众”优势,但统治区内的汉族人民多有民族宿怨,当被驱上战场与同族兵戎相见时,极易反戈一击。女真对契丹民族的压迫历来残酷,契丹人被从塞外胁迫从军,常会逃走。军中的不同民族、地区士兵相互不信任,难成一气,所以“士众”也不足虑。

由于有“离合之衅”可乘,“地广”、“士众”、“财多”也不足虑,民心的向背对金政权不利,所以在后七篇中,辛弃疾力主破除流行的“南北定势”论,建议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迁都金陵。他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对内“作三军之气”,对外“破敌人之心”,造成一种战争的形势。三军思奋发,中原人民也将待机而起,停输岁币则内可得养兵费用,外可从精神上压倒敌人。辛弃疾还主张,将北方来归的军民安置在两淮地区,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利于在战时打击敌人。他还认为,对将帅应在身边安排参谋人员,既可监督将帅,又可使参谋熟悉战略战术。对将帅应量功行赏升迁,使其在战时知勇,还主张将帅与士兵同衣同食,关心士兵的劳苦伤病,多赏少役,安抚孤寡,照料遗属,这样才能上下一心,舍死而战。辛弃疾大胆批评太上皇赵构“用秦桧一十九年而无异论者”,是当废而不废;而孝宗赵昚因符离一役之败就撤张浚的职,是不当废而废。他希望孝宗不信谗言,不只看小节,信之深,任之笃,主战派才能得久任,才能恢复有望。最后,辛弃疾提出了恢复中原的战略规划,即先出兵山东,因山东的金人备边力量单薄,如出兵山东,人民必然起来响应,得山东则可得河北,得河北则可复中原。

《美芹十论》表现出辛弃疾的远见卓识,其战略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但因南宋朝廷苟安已久,符离新败使上下更无斗志,主和派代表史浩上奏,反对用兵山东和北伐,“十论”未得采纳,辛弃疾当然不会受到重用。五年后,他得到了孝宗的召见,在对答中论南北形势和人才问题,持论过直,仍是“十论”的观点,不合皇帝胃口,仍然未得到重视。

不久后,辛弃疾又向宰相虞允文呈送陈述恢复大计的《九议》,分论用人、长期作战、敌我长短、攻守、阴谋、虚张声势、富国强兵、迁都、团结。当时尽管和局形成已久,但宋廷中已有战备之论,辛弃疾在战论方起之时,就论其抗金北伐、恢复失地的战略战术思想,再度表现出自己的卓识。在《九议》中,辛弃疾又针对“南北定势”论发表见解,在批判了投降论后,又认为对金作战“无欲速”,在敌强我弱的背后,有民心向背的不同,应对敌行离间分化之策,并示怯以使其骄傲,若骄之不成则拒输岁币而令敌人劳师远征,我方以逸待劳,战而胜之。他还再度陈述由沭阳出兵山东,进而占据河朔、再图燕京的北伐路线。又由于辛弃疾此时任司农寺主簿,所以很重理财之道,提出了战前的“惜费用”、“宽民力”政策及具体措施。由于坚信自己所见的正确,他向虞允文保证,如采用他的建议而不胜,或不用他的建议而能制胜,他都甘愿被杀头,以堵天下大胆妄言者之口。很可惜,虞允文虽有在采石击败完颜亮的战绩,又有知人善任之名,但实际上并无深邃的眼光,《九议》未能得到他的重视,所拟的措施没有一条被采纳。在向虞允文呈《九议》前后,辛弃疾还向宋廷上《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和《谏议民兵守淮》两疏,但也像《九议》一样,同样未得重视。

《美芹十论》和《九议》是很周详的抗敌复国大计,既显示出辛弃疾出众的战略思想,非凡的军事才能,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倘能得到重视,采纳并实施之,战胜敌人、收复失地将并不是梦想。可惜,由于宋廷偏安已久,不思进取,使得爱国志士的崇高理想化为泡影,一腔热忱付诸东流。著名诗人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说:“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其策完颜氏之祸,论请绝岁币,皆验于数十年之后……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可见,历史是最能考验人的。可惜,辛弃疾一生不得其遇,到后来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时,请出辛弃疾,仅是想利用他的名声而已,一待自以为时机成熟,就不让人假手。辛弃疾非但不能参与决策军机,反而失去了一路帅守之职,仅被派往出任镇江知府。即使如此,辛弃疾在镇江任上积极备战时,就任仅一年,就被调走,当他还未到新任,又被弹劾落职,最终满怀忧愤,赍志以殁。(www.chuimin.cn)

上面,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美芹十论》和《九议》讲了那么多,是因为这两者本不应成为一纸空文,它们不仅关系着辛弃疾本人的荣辱升降,而且也关系着南宋政权和北方沦陷区人民的命运。可惜的是历史不能重写,也不能假设,后人也只能面对既成的史实,为辛弃疾本人,也更为南宋人民惋惜长叹。

辛弃疾在第二次被迫闲退于瓢泉之时,曾写过《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img26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此词上片回忆了当年抗金义军的生活,和得知耿京被害后擒获叛徒张安国的传奇性经过:“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洪迈《稼轩记》)。自己率领的士兵多为北方人,故称“燕兵”,他们连夜整治武器,清早就对敌人发起了攻击。在追想往事时,很为自己的今天感叹,春风虽能又绿江南岸,却不能将我的白须染黑了。追想过去,最让人感到失望的恐怕就是当年向朝廷、向宰相所上的《美芹十论》、《九议》,竟然毫无用处,还真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倒有经济上的价值呢!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作者在“戏作”中,用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极其沉痛的内心感情。时间虽已逝去,青壮年不能唤回,但总不能忘记过去的一切。一生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已碰得粉碎,这是个人的政治悲剧,又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剧,进而是南宋人民的人生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