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但使情亲千里远,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感情是最重要的
悲欢离合是人类社会常有的事,而人们对于“欢”与“合”的感受,多无对于“悲”与“离”那么强烈,大概这也同尝味道一样,甜味总要比苦味容易接受。古人常有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之叹,宋代更有人将不如意事同难有相知者联系起来,如方岳《别子才司令》有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所以古人都很重视良朋知己。
在与亲人分别时,人们倾诉的是亲情,而与友人分别,则是友情。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最主要的是一个字——真。有了对亲人、友人的真情,无论离得多远,都会想到远处有一份关怀,有一份温暖,也就不会感到孤独无靠。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者为友,一者为亲,都给了后人以永恒的感动。
在宋代词人中,如果说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是善写男女别情的话,那么,被称为“豪放派”的苏轼、张元幹、辛弃疾等则是善写朋友别情的代表。我们且说后者。苏轼在杭州时,与知州陈襄交厚,在陈调任离杭时,苏轼追送到临平(杭州东北,今余杭),并有《南乡子·送述古》之作:“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一反七夕词写男女情事的传统,用作对友人的赠别。《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写得境界清幽而又具深情:“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因被送者与苏轼情兼亲友(其子是苏轼的堂妹婿),“欲去又还不去”,“飞絮送行舟,水东流”,都透出情谊之深,虽无明说惜别之语,却是分外的隽永,耐人回味。尤其是《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更写出了与参寥(即僧道潜)相知之深: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参寥与苏轼不但友谊深厚,而且两人肝胆相照。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从余杭专程前往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专门从二千里外赶来,与苏轼相游从,像这样的朋友真是难得,所以词中感慨“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并有后约:今后要像谢安实现归隐之志,免得老友为我遗憾。(www.chuimin.cn)
参寥子既与苏轼“诗人相得”,又不计朋友的荣通否泰,不避嫌疑,千里追随,诚然是真正的挚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朋友相交,即使不能肝胆相照,志趣相投也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一点,就不仅是金钱、酒肉的“朋友”,而是由志趣到感情相通的同志。朋友之间,情还是第一位的。辛弃疾有一首《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可说明这一点: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成鸥鸟伴,径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词中的“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写得极好!人生有别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只要有真正的情谊,即使相隔千里也觉得近,而倘若无情,面对面地相处,也好像隔了大山、大河。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里恐怕更多的是志趣的不相投合,而辛弃疾词中这两句却更是对感情的强调。
古人已矣,他们留下的作品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哲理却有持续的生命力。陈胜在起初当佣工时,曾与一起干粗活的兄弟们相约;“苟富贵,无相忘”。但后来揭竿而起,当了大王以后,却不认故人,以致“故人皆自引去”,可见“一阔脸就变”并非起自现在。当今社会,讲的是商品经济,你来我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情”就变得很淡薄了。而另一些人,则学了影视里的一套,讲的是“哥们义气”,有的人甚至会为“朋友”“两肋插刀”,错误地理解“义”,同样也缺乏“情”。明乎此,从古人那里汲取些有益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处人、处事都不无帮助。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若比广陵花,太亏他——不仅仅是“黍离之悲”读南宋词及后人的评价,常可看到“黍离之悲”一语。前者悲愤,后者叹息,而对宋朝遭受侵略、破坏后引起的“黍离之悲”,则是共同的。南宋词人刘克庄与张元幹、姜夔都不同,他的“黍离之悲”是从咏物角度来写的。下片的“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是中原地区的今昔鲜明对照,黍离之悲油然而出。......
2023-12-02
为官之人,并无自由之身,且不说他对黄州生活及行将年老的感叹,下片所提的问题:“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若从后面的闲看秋风洛水来看,是针对黄州父老解说为何要去汝州之由,其实,更是提出了对人生目的看法,带有哲理性。“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2023-12-02
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少有的离别心态前面说过,中国由于长期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故土难离成为普遍的意识,人与人之间也特别重视亲情、友情。不过,宋词中也有在送别时表现出乐观、豪放之情的作品。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在古人中是少见的离别心态,在作者看来,离别并不是永别,他以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态度相对待,便不同于别人的无端惆怅、痛苦。......
2023-12-02
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对变心游子的委婉劝喻羁旅行役是男子的事,因为他们既以仕途经济作为人生最大愿望,又担负着养家活口之责。这恐怕很难统一,而有一个问题似乎很难回避,即对于男子是否会变心的担忧。而担心的原因在前引的对白中已可知。宋词中有贺铸所作的《生查子·陌上郎》,可看作是对于变心游子的委婉劝喻:西津海鹘舟,径度沧江雨。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
2023-12-0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秋天不仅仅是丰收我国的启蒙读物常是宇宙、人生、历史的概括,《千字文》就是代表。因为春天是耕作和播种的季节,而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据《东京梦华录》所载,重阳的活动主要有赏菊、登高、送糕及禅寺的斋会等。宋人写重阳的词不少。......
2023-12-02
相关推荐